袁世凯时期孙中山(因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改变)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过年的称呼越来越多,比如过年、春节、新年、新春等等。其实这些词的表述出现的时间很晚,直到民国之后才逐渐有了这些说法,距今不过才一百多年,而且是袁世凯批准的,其实在古代“农历初一”被叫最多的称呼是元旦。
春节自古的由来
据明代王象晋所撰《二如亭群芳谱》中对立春的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民间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农民的播种等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古人将其视为新一年的开始,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那时的农历正月初一则被称为“元旦”。其实从汉代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都是从立春之日开始的。
古代的春节其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那时候每到春天到来时,人们便用收获来的谷物来祭祀神明和祖先,来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祈祷来年的丰收。而且春节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多义词,它在各个朝代的含义都不一样。在汉代,人们把立春这一天当做春节;在魏晋南北朝,整个春季为春节。
而且历史上春节的称呼其实是为元旦,其时间也是一直在变化,夏朝是正月初一,商代则是十二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定为十月初一。汉初袭秦制,至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即阴历),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孙中山为了更多引进西方的文化,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孙中山便领全国改为阳历,这才有了现在公历。而且孙中山还计划将原来的夏历(阴历)废掉,但是由于民间长久以来是用阴历来决定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害怕废除后引起巨大的混乱,最后才决定采用折中的方法,两者都用。
混乱的开始
到了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开始主政,当时的内务总长向袁世凯提交了一份《定四时节假呈》:“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袁世凯接到此文后,因为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口号为“五族共和”(即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和谐相处,建立共和国),将这几个节日都批准似乎不太妥当,于是就批准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一条。于是农历的新年岁首就被官方从“元旦”更正为了“春节”。而之前的元旦被改到了1月1日。自此,立春只是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气,持续两千多年的立春庆典也就逐渐被正月初一的春节所取代。
当时刚开始实行这一措施,全国的老百姓都习惯了正月初一过年,突然将延续两千年的节日给换了时间,大多老百姓都没有理会这个政策,依然是在正月初一过年。袁世凯看到此状,便开始了强制措施。在正月初一这天,命令警察强制性的将已经关门的店铺强行开业,还大肆将老百姓供奉神明的祭品毁坏,有些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罚款,一时间人们哀声四起。
但是即便这样子,也没有阻止老百姓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过年。毕竟从先秦开始,全国各地就一直特别重视过年,历代皇帝都会有写福字赐给大臣的习惯,而且民间的人民忙碌了一年,也会在这个时间段走街串巷,杀猪宰羊来休息待客,并且还有各种吃饺子、放爆竹、猜灯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春宵佳节才结束。长此以往,这些习俗已经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很大的产业链,而袁世凯这一道命令,无疑也打乱了这些人的生计,破坏了他们的利益(从底层的小商贩到朝廷中的高官都有受损)。自然,这项措施推行下去的阻力极大。
生肖和生日的混乱
一直到了1934年,民国政府才决定停止这项措施,民间各地也逐渐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才正式采用了公元纪年法,正式的将1月1日定为元旦,同时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且规定元旦和春节都为法定节假日,假期也都减为3天和7天。
自此,农历年的春节才无争议。但是生肖和生日又成了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因为自古以来,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都将节气立春来作为生肖年的开始。但是现在阴阳历的共用,使得很多人将1月1日或者是正月初一来作为界定生肖的根据。而且也导致了现在很多人的身份信息生日(大多为阳历)和自己实际过生日的日子(大多为阴历)不同,在很多地方都容易引起混乱,这些想必也是当初孙中山和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情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