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

司马迁是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创作的《史记》记录了从上古炎黄到汉武帝刘彻期间的几千年历史时光,详细介绍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君王、社会、礼仪等,对后世研究西汉以前的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如司马迁,他在写此《史记》时遇到过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否把项羽列入《史记·本纪》?

众所周知,《史记》又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个部分,而《本纪》里面记录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始皇这样的历代君王,司马迁写到项羽时,犹豫不止,项羽并没有登上过帝位,可从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来看,他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纵观项羽一生:

二十四岁,项羽与叔父带领八千名军士起义,一年后大败各路诸侯,从此横空出世。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1)

力拔山兮气盖世

二十六岁,巨鹿之战,以四万兵力击败章邯、王离率领的三十万号称最强的秦帝国精锐之师,极大地削弱了秦国的军队力量。

二十七岁,推翻秦王朝统治,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不可一世。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2)

项羽与亚父范增

二十八岁,彭城之战以三万铁甲军大败六十万刘邦联军,杀死刘邦十几万军士,迫使其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限,平分天下。

三十一岁,垓下之围大败,最后冲出重围,却只剩几百兵马,自知无力回天,扬天长啸,自刎于乌江之畔。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3)

被围乌江之畔

面对项羽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司马迁不禁写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致意思是说:项羽从民间最底层崛起,经过三年就联合各路诸侯灭掉大秦帝国,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并自封西楚霸王,虽然最后没能长久,但是从近古以来,除了他还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到。

面对这样的西楚霸王,司马迁不会、也不能否定项羽巨大的历史功绩,他对推动历史前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于是司马迁打破常规,开创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新篇章: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不仅要看物质层面的,更要看精神层面的。

在《史记·本纪》中,司马迁详细记录了项羽的一生,虽不是帝王,却让他位列帝位,名留青史,为后世所敬仰。二十四史中获此殊荣的也仅只项羽一位。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以武力著称的武将之一。有人甚至说中国历史上的武将唯有吕布能与之一战,但是由于项羽和吕布前后相差近400年,到底谁厉害也就无法比较了。但是项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指挥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

二十岁时,始皇帝最后一次南巡,项羽与叔父项梁临街叩拜,项羽远远望之,不禁道:彼可取而代之。年仅二十,张口就说这位统一天下的始皇帝不如自己,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如此雄心壮志,何等威风、何等气势。

巨鹿之战,凿穿战船,毁掉炊具,只带几日口粮与秦军作战,项羽军带着视死如归的心情作战,无不以一当十,杀得帝国精锐之师人人胆寒,最后大获全胜,史称破釜沉舟。

彭城之战,以三万铁甲军硬撼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项羽带领军队杀出重围,三进三出,杀死十多万刘邦联军,刘邦联军四处溃散…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4)

血战彭城

垓下之围,以十万楚军大战三十万刘邦军,率八百精骑突围南逃,到乌江边仅剩二十八骑,然后又返回在几千刘邦骑兵中杀出一条血路,最后把自己的人头让给了同乡,同乡因为斩下项羽的人头而获封万户侯,赏千金。

项羽,也是一个真性情,真汉子、真英雄。

他对部下很好,不看重钱财,他对兄弟至真至诚,随便一个和他并肩作战的兄弟都能赏千金、封万户侯;

他只钟爱虞姬一人,不看重美色,每攻下一个城池,把漂亮的女人都让给了手下的兄弟们。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5)

项羽与虞姬

但是最终,老天并没有给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一个好的归宿。年仅31岁,却自刎于乌江之畔。如果项羽跨过乌江,说不定几年后还能与刘邦一争天下,很多史学家都在研究为何项羽至死也没有过乌江,是因为虞姬去世?还是兄弟们都已经战死?亦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或许真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吧。

为何项羽受司马迁青睐呢(司马迁为何还将他列入本纪)(6)

虞姬自杀项羽痛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