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莫成村雾公开(村务公开莫成村雾公开)
近日,在走访调研中,听一个村民说,今年村里的村务公开已经对外发布了好几次,但是公布的内容专业术语太多,文件语言太浓,财务公开更是“有总账没细账”,自己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得一头雾水他说,这样的对外公布,哪里是“村务公开”,分明就是“村雾公开”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村务公开莫成村雾公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村务公开莫成村雾公开
近日,在走访调研中,听一个村民说,今年村里的村务公开已经对外发布了好几次,但是公布的内容专业术语太多,文件语言太浓,财务公开更是“有总账没细账”,自己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得一头雾水。他说,这样的对外公布,哪里是“村务公开”,分明就是“村雾公开”。
应该说,村务公开制度,不仅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利于引导农村干部形成依法治村,按章办事的工作之风。换言之,村务公开制度是增进彼此互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务公开往往是为了完成“规定动作”而公开,在公开的内容上,还要更加接地气,在公开的实效上,还要下功夫。公布的内容村民读不懂,看不明,这样的村务公开,实际上是“假公开”,对于这种形式主义,不少村民很有意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只有回归到基层现实,才能寻找到答案。
笔者走访发现,村干部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村支书、村主任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虽然有些文化,但是对诸多专业术语,文件语言,也常是一知半解。所以当他们将此类信息进行村务公开时,也无法避免“上下一般粗”的窠臼。
当然,农村也有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村干部,他们对专业术语、文件语言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将专业术语、文件语言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再说,很多专业术语、文件语言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翻译稍微不准确,可能还会引起村民的误解,甚至衍生矛盾。因此,谁愿意去干这种吃力不太好的活儿呢?
另外,随着脱贫攻坚、污染治理、基层治理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很多村干部每天的事务性工作都很多,加班加点也成为了他们的工作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村干部能够将日常事务按照“规定动作”做完,都已经十分疲惫了。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将村务公开做得更加“接地气”呢?村务公开只是村干部繁杂工作的一项常规事务,只要在上级检查时,能够拿出相应的印证即可,至于村民是否能够看得懂,并非他们考虑的重点。
不过,以上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能解释财务公开“有总账没细账”的问题,毕竟财务的收支,村上是有会计负责,完全可以将细账说清楚,讲明白。只是,涉及到财务使用,村民通常都十分敏感,一些村干部害怕公布“流水账”之后,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于是,在财务公开上,进行了技术性处理。也就是说,财务公开看不懂,更多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要解决“村雾公开”现象,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是可以立竿见影解决的,有的却需要时间慢慢推进,不过努力的方向是明晰的。只要村务公开能够将专业术语、文件语言翻译成村民看得懂的大白话,财务公开配上“明细账”,将工作做细一些,多些走心服务,是能够驱散村务公开迷雾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