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叫声从哪里发出的(蟋蟀的鸣叫)
在上图中,一只蟋蟀属的雄成虫在鸣叫时,头部面朝洞穴,将一对革质的复翅向上举起,并与柔软的身体后部及膜质的后翅分开,相互摩擦,发出啾啾叫声。蟋蟀在摩擦发声时, 洞穴起到一个共振器的作用,可以将鸣叫声放大。
一些昆虫能利用它们的翅或具有特殊结构的附肢相互摩擦发出用于通讯的声音,这种发声现象叫摩擦发声。大多数雄蟋蟀的摩擦发声是靠一对硬实的革质前翅(又叫复翅、翅盖或翅鞘)来进行的。在每只复翅的中央具有一根粗大的似脉,脉上有梳状排列的锯齿状突起,像一把锉一样,所以有人称之为音锉。在复翅的后缘,具刮擦的构造,叫刮器。蟋蟀在鸣叫时,将复翅抬起到一定角度,并有节奏地用一只复翅的刮器去刮擦另一只夏翅的音锉。在复翅的中间部位,是较厚的骨化膜,起到共振与扩音的作用。复翅与体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像个气囊一样,也起到共振与扩大音量的作用。此外,有些种类的蟋蟀还会利用洞穴来扩大音量。大多数雌蟋蟀没有这些摩擦发声的构造,所以它们是不会鸣叫的。
蟋蟀的鸣叫声主要具有2种功能:①求偶时招唤雌性配偶;②驱赶其他雄性个体。人们研究了一些蟋蟀鸣叫声的不同类型后发现,吸引雌性配偶和驱赶雄性竞争对手的鸣叫声一般都很响亮。当雌蟋蟀靠近时,求偶的叫声用于催促雌配偶与之交配。成功交配后,雄虫短促的鸣叫声代表着一种胜利的喜悦,这种叫声也会强化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让雌蟋蟀把卵产下,而不要再去与其他雄性交配。在雄蟋蟀的触角上,有化感器可侦测到其他雄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可激发攻击性的鸣叫声。
蟋蟀鸣叫的声音类型因种而异,这有助于它们的种间识别。环境温度也会影响到声音的频率。大多数种类的蟋蟀的鸣叫声,都有气温越高、鸣叫的频率也越高的现象,这也叫多比尔氏律(Dolbear's law)
1975年,William H. Cade博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种寄蝇,学名叫Ormia ochracea,它们能识别蟋蟀的鸣叫声,并根据求偶的鸣叫声来定位雄蟋蟀的所在方位,然后马上找到后并将寄蝇幼虫产于其体上。这是关于天敌利用求偶信号来定位猎物的首次发现。在自然界的这种寄生性天敌的选择压力下,一些种群中会出现了一些不鸣叫的雄性个体,它们在求偶时也不鸣叫,这样就可以让这些狡猾的寄生性天敌难于发现目标了。在夏威夷的考艾岛和瓦胡岛上的田蟋蟀种群中,人们就发现这样的哑巴雄蟋蟀变异个体。这是它们的反寄生者策略。
捕食与反捕食,寄生与反寄生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宇宙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并存,是推动它们共同发展(生物界叫共同进化)的根本动力。还是古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那句话:“反者,道之动。”
本文一些术语的汉英对照:
【啾啾叫声】Chirping
【蟋蟀属】Gryllus
【复翅】tegmina(单数为tegmen)
【摩擦发声】stridulation
【翅鞘】elytra
【刮器】scraper
【寄蝇】tachinid
【多比尔氏律】Dolbear's law
【化感器】chemorecepto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