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

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1)

绥德“天下第一楼”。

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2)

形态各异的绥德石狮。

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3)

绥德石雕艺人鲍武文在其创办的绥德石雕传习所内进行石雕创作。

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4)

绥德石雕艺人鲍武文与其创作的石雕作品。

灵璧石意大利石(石不能言最可人)(5)

绥德石雕艺人鲍来德(右)正在给儿子讲解石雕技艺的注意事项。

本报记者 周明文/图

无定河从榆林市绥德县穿城而过。河上有座千狮桥,因桥上雕刻了上千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进城过了桥,沿无定河向南,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楼,上面镂空的石雕花纹栩栩如生……

绥德是陕北石雕的富集地,享有“石雕之乡”的美誉。走在绥德的大街小巷,你常能看到种类各异的石雕艺术作品。石雕,是绥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绥德人心中的骄傲。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北出的好石匠。”这石匠,说的就是绥德县以四十里铺镇为主的绥德石匠。他们就是擅长石雕技艺的艺人。一块普通常见的石头,或巴掌大,或几米十几米见方,在石雕艺人手中,锤一锤、凿一凿,就会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没有围墙的石雕艺术中心”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210国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铺镇,长达20多公里的道路两旁,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成了“没有围墙的石雕艺术中心”,向八方来客大方地展示绥德精湛的石雕艺术。

8月3日,记者来到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看到210国道两旁布满了生意兴隆的石雕作坊。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虎,站着石人石佛。其中最大最常见的则是石狮子。这里的石狮子早已享誉海内外。

“绥德石雕艺术最精彩的是石狮子文化。绥德石雕种类多达百余种,尤以石狮子这种艺术品与人最为亲近。”长期研究绥德石雕的当地学者、绥德县博物馆退休干部李贵龙表示,绥德石雕与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世界乃至生命融为一体,凡有人的足迹,就有石雕的踪影。

李贵龙告诉记者,绥德石雕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与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器用石雕;以石当纸刻绘的精美画卷;牌坊、亭塔廊柱石雕艺术;碑碣石雕艺术和石狮子文化。而石雕艺人精雕细刻的手艺和传统古典的审美情趣,则在当地千狮桥、天下第一楼、永乐大道石刻长廊等建筑物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

在许多当地人看来,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它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

据考证,绥德石雕形成于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秦公子扶苏监军驻上郡时的“太子府”“赏月台”遗址,出土的500多件东汉画像石,都是绥德石雕历史悠远的佐证。

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艺人,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雕出了“绥德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无论是雕刻的人物、山水、花草等工艺品,还是雕刻的石狮、龙柱或石牌坊等大型建筑物,不管是从地下挖掘出的汉画像石,还是世代相传珍藏在老乡家炕头的石狮子,都发展了传统的石雕技艺,使其继承、再造了石雕的新意。

如今,绥德的石狮子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走进绥德县城,到处都可感受到石雕艺术的博大和厚重。

“玩石头”的艺术家

在四十里铺镇,记者见到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石雕艺人鲍武文。年近七旬的鲍武文是绥德炕头石狮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绥德县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以雕石狮子出名。

“一件作品从选料到雕刻成型的过程中,不只体现其形,更多的是雕刻者本人的审美和情感表达。”鲍武文说,“在脑子里想好石狮子的姿势,雕出来的石雕就会生动活泼。做得多了,一块石头上狮子头在哪里、腿在哪里,也就了然于胸。”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绥德人,鲍武文从小就痴迷石雕,常常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就偷着去学雕刻石狮子。13岁时,鲍武文挑起家庭重担,从最开始的木匠成长为石雕艺人。

20世纪80年代初,鲍武文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穷哥们一起办起了石雕厂。“那时厂里设备简陋、产品单一、人员少,只能生产传统的石狮子。”鲍武文回忆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手工雕刻的石狮子很受欢迎,厂里的订单越接越多,石雕厂也逐渐发展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武文石业有限公司。

如今,鲍武文已是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雕刻技艺精湛的鲍武文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玩石头”的艺术家。

多年来,一批批当地人前来向鲍武文拜师学艺,马应武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石头上雕刻花纹。凿子凿刻在石头上,有节奏地发出铮铮的声音。通过一遍遍的凿刻,马应武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2019年,马应武脱了贫。此外,武文石业有限公司还安置了马喜平、鲍霞云、鲍富安、马庄等石雕艺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至7万元。“我也是在贫穷家庭出生,自己穷过,就想帮助更多人脱贫。”鲍武文说。

过上好日子的马应武跟人说话时,皱纹都笑得挤在了一起。鲍武文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说,自己教过的一些徒弟纷纷有了各自的企业和徒弟。为了传承和推广石雕这门手艺,在绥德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还建立了绥德石雕传习所,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关注和保护绥德石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绥德全县的石雕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石雕企业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给20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使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雕刻美好生活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的是,绥德石雕的发展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其发展也更加蒸蒸日上。1986年,绥德县选送了300多只精美的炕头石狮子,在北京展出后引起轰动,各路媒体相继报道,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震惊,被称为“母体的艺术”“众艺之源”。这次展出为绥德石雕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也是在这次发展新机遇中,与鲍武文同时代的当地石雕艺人鲍来德迎来了事业发展黄金期。受祖辈的熏陶,鲍来德将石雕手艺传承下来。从为了生计而雕到为了艺术而雕,再变为爱好,多年来,鲍来德雕出了许多得意作品,其所创办的企业也是蒸蒸日上。

石雕种类很多,小到景观小品,大到宏伟建筑,各具特色。鲍来德最拿手的是立体原雕,就是用石头雕出原体动物的动态造型、面部特征,尤其是雕石狮子,各个凶猛威武,栩栩如生。

粗雕、精雕、细刻、打磨……一件完整石雕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也正是在这样一道道讲究“工匠精神”的工序中,石雕艺术已渐渐融入鲍来德的血液中。后来大儿子出生,鲍来德为其取名鲍磊。“石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儿子取名鲍磊也是希望下一代能传承我们这代石雕艺人的手艺。”鲍来德说。

与父亲一样,从小耳濡目染石雕艺术的鲍磊渐渐对石雕产生了兴趣,并最终与父亲一道,共同经营起自家的石雕企业。

不过,作为绥德当地年轻一代的石雕艺人,鲍磊对父辈那种纯手工雕刻的技艺并非完全继承,视野更宽、思路更活的鲍磊将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了以数控机床为主的机器雕刻上。“市场环境早已不同,如果不敢创新前进,想保住饭碗都难,更谈不上传承。”鲍磊坦言。

鲍磊也与父亲有着同样的思考:石雕手艺总需要人去传承,如何在当今环境下传承,他有着自己的想法。“除了日常机器雕刻外,我们还将瞄准手办等新兴产业,手工做一些精致小巧的石雕艺术品,这样既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能确保我们的石雕手艺后继有人。”鲍磊说。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石雕通过产业化发展,更好地融入了现代市场,既保持了传统的手工艺特色,又绽放出新鲜的生命活力。这里的石雕艺人们,正携手雕刻着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 陕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