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为什么要冻起来(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
人死后身体为什么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首先,这个问题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还是很有些科学道理在里面的,至少涉及人体体温和死亡后尸体温度的变化,以及环境实际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异。
人体温度我们常说人是恒温动物,这并不是说人体的温度恒定在一个数值保持不变。事实上,人体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人体不同部位温度是动态变化的。恒温的意思只不过指正常状态下核心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就人体部位而言,可以分为核心体温、外周体温和体表温度(皮肤温度)。
可见,人在适温(22~24℃)环境下皮肤平均温度为32℃。环境温度超过这个度数,人体就很难正常散热,只能依赖于出汗散热。这也就是把高于32℃设定为环境高温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脚温度要低于皮肤平均温度,尤其是脚部,这也是人们在低温环境为什么首先感觉“脚冷”的原因。
手部温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别说明。一方面,我们通常用手来“试”其他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温度差距明显。这是因为,手心部位微循环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有部分微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与微静脉连通的直捷通路,称动静脉吻合。
由于皮肤血管对环境温度高度敏感,在极低环境温度下,为了保存热量,皮肤循环可以极度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这样,身体远端组织就存在冻伤坏死的风险。动静脉吻合存在的意义在于,在低温下间断开放,短时间性恢复循环从而避免冻伤。这些动静脉吻合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显更丰富。
加之,手掌部位组织厚度大,血液循环原本就相对丰富。这样,手掌就比手背温度为高。因此,我们用手测试其他物体温度时,用手心和手背感觉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触摸额头,经常会感觉手掌比额头更温暖,而手背则要凉一些。这也是医生们在用手测试病人是否发烧时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总之,在通常适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下,我们手部皮肤温度虽然低于皮肤平均温度,但通常都会保持在在30℃以上。至少比脚部和耳垂温度高。
手被烫后,人们有2下意识的动作,立马用嘴吹,或摸耳垂。前者是因为嘴吹使得空气流动加快,也就加快对流热交换速度;后者是因为耳垂的温度低于手部,是人触手可及范围内最容易摸到的低温物体,同样可以加快热交换,从而减轻被烫后的疼痛觉。
人死亡后体温的变化
人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身体核心温度开始从37℃左右的正常温度逐渐冷却,这个过程被称为尸冷。
尸冷速度受多因素影响,在环境温度、湿度“适中”的情况下,体温下降遵循线性规律,第一个小时降低2℃,之后每小时约降低1℃,直到到达与周围环境相同温度。
比如,如果环境温度是25℃,一个人死亡后约11小时整个身体内外温度就都会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25℃——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凉”透了。当然,“凉”透了后温度也不会继续下降到低于环境温度。甚至,由于体内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产生一定热量,还会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温度。体表皮肤温度则在死亡后快速下降,短期内就会实现热平衡,下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水平。这也就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死亡,没救了时会说“身体都凉了”的原因。
综上可见,人死亡后身体温度会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只能降到环境温度水平,而不会更低。人之所以感觉尸体是“冰的”,是因为活人身体体表温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显高于尸体。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对导热性不同的物体,我们的体感温度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导热性高的物质能量传导快,不同温度物体之间接触性热交换,即传导热交换速度快,界面上温度变化就快。这就是我们在低温环境下用身体(相对高温)接触导热性不同物体时,冷热感觉不同的原因,比如我们会感觉到导热性能高的金属物质体感温度会更低,感觉更冰冷,而导热性能低的木头或棉花织物体感温度相对高一些,感觉不那么冰,尽管它们处在相同环境,实际温度是相同的。
水分占人体体重的60%以上,水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尸体的导热性高于空气、木头或纤维织物的衣服等。这是我们会感觉尸体比空气温度或者衣物更冰的原因。
当然,如果用体温计测试,感觉更冰的尸体与环境气温或衣服的实际温度是相同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