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荆棘花(东北农业大学马兰花开)
朝霞漫天,紫气东来,六月的校园,宁静而美丽。清晨漫步,看杨柳飘舞,品鸟语花香,赏亭台水榭,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疫情防控下紧绷的心神,难得的舒缓而闲适。不经意间,一片紫色的花海映入眼帘,与马兰花邂逅相遇。
近几年,校园风景日佳,已然绘就了“南有玉簪,北有马兰”的特色唯美画卷。在北门东侧、东门南侧、工程楼周边、行道树下,马兰花随处可见,蓝紫色的花朵随风摇曳,如蝶似鸢,低调而奢华地盛放,晶莹的露珠悄然滑落,好似蜜糖落入心房;翠绿的剑叶,柔韧倔强,恣意铺展在厚重的黑土地上,如同一列列身着军装的战士;深绿的花茎笔直向上,在狂风骤雨中傲然挺立,好似一支支无畏战斗的长枪。远远望去,幽幽的一片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近近寻来,淡淡芬芳与满眼绿色令人心怀舒畅。
无论你来与不来,马兰花都在这里,既不自卑低落,也不孤芳自赏。她,是生命顽强的微小生物,不择荒地、草原或者高岗,坚守着生长的每一寸土地,珍爱着洒落的每一分阳光,展现着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内蕴着热爱生命的磅礴力量。
犹记得儿时的歌谣:“小皮球,圆溜溜,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那时,无论是城市的穷巷中,还是乡村的土路上,孩子们抹着鼻涕、跳着皮筋,欢快的笑声,清脆而响亮。
时代在变迁,当代的城市早已高楼林立,乡村公路也延伸至偏僻角落,虽然少见了跳皮筋的孩童,但仍不时在智能手机播放的乐曲中感受着人们对马兰花的热爱。最欢喜腾格尔的歌唱:“马兰花、马兰花,开放在六月的草原;马兰花、马兰花,一身傲骨映着那蓝天。”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马兰花无疑是物质匮乏年代里几代人记忆中的一抹亮色,虽幼时不懂其坚韧高洁,但成长中却未让高洁的精神缺席。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成就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铸就了列国称颂、举世瞩目的辉煌!
马兰轮回春可发,不畏艰险至天涯。马兰花又称马莲花,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无惧碱地盐田,不择荒山秃岭,扎根一处,热爱一方。回眸东农走过的七十二载亦是如此,从白手起家兴建王兆校区到下迁香兰阿城风雨飘摇,再到“马家花园”恢复重建,辗转办学,历经磨难,曲折探索、砥砺前行,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谱写了如马兰花般繁盛而壮美的华章!
2009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马兰花》以全新的面貌再现银幕,影片中通过小兰、大兰、马郎、树妖等形象的刻画,凸显了勤劳与懒惰、善与恶的交锋,让观众得到了对不朽经典的回味与感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观上下五千年,从大禹治水到红军长征,从愚公移山到“铁人”精神,无数个事例都力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勤劳勇敢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滴水藏海,一叶知秋。在华夏神州大地上,马兰花绝不只是作为单纯的鸢尾科宿根植物而广为人知,历史的长河早已将以其为代表的高洁意象浸润成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成为镌刻在炎黄子孙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
撰稿/张维生
摄影/李会佳
图文制作/孙天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