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

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1)

[笑场]

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 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 延误了上场.

[冒场]

和误场相反.指演出时,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 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捧角]

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 撰文揄扬等手段, 造成声势, 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

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都称明场。

[暗场]

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而放在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

[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候场]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 守侯在出场处幕后,作好准备。

[垫场]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 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楞场]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随机应变, 造成演出中断。

[赶场]

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保证准时上场。

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2)

[满宫满调]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气力充沛。

[走板]

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

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三条腿]

戏曲唱词分上下句,词句成双,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锣鼓[扫头]代之。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留腿儿行话。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暂时留下不唱,接着进行表演,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乐队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

[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姑称。

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3)

[大轴]

见上。

[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 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因而称作武轴子。

[大戏]

1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 相对小戏而言。此外, 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演出普遍。

2 指流传广泛的剧种,如京剧,豫剧,昆曲等。

[小戏]

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 相对大戏而言。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都是。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演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赤桑镇》则是花脸和老旦的对儿戏。

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4)

[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

[风火戏]

指一个剧目中,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显现出整体的实力。有时也称群戏。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探母》等。

[劲头]

1.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 通常用于身段表演。

2. 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结合 .

[尺寸]

指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是正确表现人物的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关子]

1.指表演技巧的窍门。

2. 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

[俏头]

优秀的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如改变节奏,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这种细微的处理,往往能使演唱增色,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节骨眼]

1. 关键之意。指表演上的关键部分,如某个唱段,某句念白,或某组身段动作等等,如果能将这些关键部分处理好,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顿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动作的诀窍,只有掌握这个诀窍,才能是动作完成得干净漂亮。

3. 指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如矛盾的转折点。

[火候]

即艺术功力,是演员艺术上成熟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还有演员的阅历和修养。有的演员受到阅历和修养的限制,与角色的身份,气质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角色,即称为火候未到。

[讨俏]

指无须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讨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虽然戏不多,却因为戏剧性强,戏料足,演员只要凭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便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官中]

公共的意思。旧时戏班中,主要演员的服装,琴师都是专用的。而一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头。为除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适用于不同剧目,角色,行当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员们按照一般基本套路来演出。

[绝活]

通常指属于独家所创,人皆不能的各种技巧, 也有专指难度较大的武功技巧。

[两门抱]

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 均可称。

[盖口]

人物对唱或对念时,彼此衔接处称为盖口。有死盖口与“活盖口”的区别。前者指固定化的对口戏词,不能任意变动;后者指戏词不固定,一方临场发挥,另一方要有相应的对答。对口紧凑严密,叫“盖口严”,否则就是“盖口不严”。

[子午相]

指演员在舞台上坐,立姿势的形体角度。 要向左或右微侧, 忌正身平面直向观众。 既要挺拔,又不能傻气。

[边式]

1.指演员身段利落,干脆,漂亮。

2. 指演员化妆,穿戴清晰干净,合适。

[漂帅脆]

是对武戏演员给予赞扬的三个概念。漂是指身手矫捷,举重若轻,动作富流动感;帅是指身段利落,仪态俊逸;脆是指动作节奏感强,重点身段的处理显得格外干脆明快。此外,帅有时也引申为对演员台风雅致潇洒,表演华美精巧的称赞。

[稳准狠]

稳是指武打不论多么复杂,速度多么快,都能严整有序,招式稳健;准是指每一个武打动作都要按照应有的位置准确地表现;狠是指在稳和准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力度,使武打真实可信。稳准狠是武打动作的基本要求,三者缺一不可。

[卯上]

也作铆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警内行与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观众称赞;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观众的称赞。内行和外行的审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但真正优秀的演出会受到内外行一致的欢迎。警内行也称打内,警外行也称打外。

[打内与打外]

见上条。

[一打一散]

指那些结尾缺乏独特性的剧目, 矛盾冲突往往靠开打来解决。 武打开始, 即意味着全剧的结束。

[水词]

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 如“怒从心头起, 恶相胆边生”; “冷水浇头怀抱冰”; “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水词缺乏个性, 淡而无味, 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

[不够一卖]

指艺术上分量不足, 难以满足观众欣赏上的需求。

[打卦]

原指占卜卦象算命,借以讽刺某些演员借名演员的招牌混饭吃,并无真实本领。他们学习流派,只追求形似,而真正的神韵却不能掌握。

[皮儿厚]

1. 指戏的情节进展缓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现, 好象肉馅被厚厚的皮包裹着一样。 2. 指一些剧情过于复杂纷繁,人物关系不清,观众难于理解的戏。

[没谱]

“谱”作规范或规格解。 指演员的演出不按规范, 随意胡来。

[幺鹅儿]

专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象牙饭桶]

光有较好的外形条件, 而没有内在艺术修养的演员称之为象牙饭桶。类似俗语中的绣花枕头一包草“。

[柴头]

指无用之材。常把艺术上不开窍的演员称作柴头。 参见棒槌。

[棒槌]

原指一种实心的木棒, 借以讽刺表演艺术拙劣的人。 参见上条。

[羊毛]

对外行的称呼, 带有讽刺不懂戏曲之意。

[金钟罩]

原指一种刀枪不入的武功。 现借用来讽刺只能唱唱念念, 不能动刀动枪演武戏的演员。

戏曲界的行话最后一出叫什么 戏曲行话大合集(5)

[死脸子]

亦称整脸子。指演员面部表情呆板, 缺乏生气。 一个死字, 揭示出这种艺病的严重性: 不会演戏。

[吃栗子]

亦称吃螺蛳和奔瓜。因心情紧张或台词不熟, 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念错, 或念得结结巴巴。

[票房]

1. 戏曲爱好者的业余组织。 2. 剧场售票处。

[黑杵]

指旧时票友登台演出, 暗中所收的报酬。

[下串]

指给武戏主要演员配做武打对手的演员。

[零碎]

亦称扫边。指传统戏中极不起眼的角色。 有一定台词, 有固定名姓, 但往往不被观众所知。

[扫边]

[单头] 见上条。

[阴人]

某个角色的台词. 总讲: 整出戏所有角色, 包括龙套和上下手的台词, 动作等舞台语汇. 一般管能说整出戏的人叫抱总讲的

[醒脾]

也有写成<紧皮>,表示演员出色绝顶表演,文场或打击乐刺激兴奋的演奏,令人突然强烈的振奋,[喝油]指演奏者[下手]戏不会或不熟,凭经验随机而跟着奏曲

[下柴火]

指两个鼓健子打在一起

[戏篓子]

指此老师或演员会许许多多戏目,可向他请教学习,肚子象篓子那么大装满剧本。肩膀头;讲的是演员的唱腔和琴师伴奏互相交代清楚,演员表演和鼓师的演奏相互衬托严谨。坠:演唱者或者操琴者,节奏感不好,习惯性往后拖慢,渐慢,越来越慢,就称坠,这和如荀派等特地处理的慢不一样。赶也可称作:催)与以上坠的意思相反,那是尺寸每一拍总倾向往前快那么点,令人觉得匆匆。这和演唱要紧一点,琴师咬一些,鼓师行话;鞋穿紧一些,技术性要求不一样,"坠和赶"都是离开板糟的毛病,往往与五音不全一样,自己并不知的

[打本子]

就是现在的编剧

[倒仓]

指男子变声期

[搭架子]

演员在幕后念台词. 有时是配合台上演员表演, 有时是用于上场之前以引起观众注意

[底包]

(大概意思)在剧团里样样通,什么角色/什么戏都能演,但是挂不上头牌二牌如果临时哪个演员上不了场,他都能救场。

[打通]

(大概意思)在演出之前,先打一通锣鼓。一般由节奏比较快,比较震撼的一组锣经组成,打通的目的是营造气氛,招揽观众。一般是在露天舞台上演出前用,在剧场内演出大概不用。

[开头]

‘开头’是唱腔或者音乐开始之前以锣鼓/板鼓/念白等方式引领,乐队依据‘开头’所提出的节奏/速度/板式的要求进行演奏。

[抽签]

演出未结束, 观众提前离开剧场. 如果大量观众集体离开, 称为起堂

[马前]

指加快演出节奏,提前完成演出。

[马后]

指放慢演出节奏,抻长戏的长度,演出时间延长。

[阴人]

指乐队或演员故意在演出时刁难同台者, 如临时改词, 突然长调门等。

本文来源:公众号-河南戏

声明:戏缘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分享传播戏曲好内容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