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

“初祖开此地,香台空碧岑。双泉湫德水,五叶散珠林。钟定禅关夕,山寒宝塔阴。空堂一片月,曾印折芦心。”此为明朝朱衡的《宿少林寺》,太祖本空门,误入尘缘中,时局多动荡,顺势而为之,建国明为号,登帝变天子。

明朝既普通又特殊,普通在于明朝只不过是封建王朝其中之一,特殊又在从明朝开始,近代化的萌芽就在世界各地兴起,许多国家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很多人都以为明朝三百多年来都风平浪静,顺风顺水,其实不然,在明朝也曾爆发过一场剧烈的皇族内斗,那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叔侄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高煦之乱”。

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1)

​古代无数的英雄豪杰为了权力欲望争丢了性命,甚至就连亲情都惘然不顾。高煦之乱虽然没有靖难之役那么著名,但是对于我国历史来说也是一段非常精彩的传奇!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和老二在历史上比较著名,老大是身材肥胖,看上去忠厚老实呆板木讷的兄长朱高炽,二是常年征战,雄武勇猛,身材高大,思维灵巧的朱高煦。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认为,继承朱棣皇位的是老二朱高煦,恰恰相反,在历史上,继承朱棣皇位的是这个肥胖木讷的老大朱高炽。

《明史》赞高炽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 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2)

​公元1404年,朱棣将朱高煦封为汉王,先是将他派去了云南,后来又转到了青州,但是朱高煦,迟迟不去,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留在京城,这些举动让朱棣不得不怀疑,朱高煦有谋反之心,于是准备处置朱高煦,但是太子朱高炽,兄弟情深,为自己的弟弟求情,最后朱高煦的王位得以保留,但是被封到了山东乐安。一直到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战役中因病去世,太子朱高炽几位,朱高炽就是历史上那位以仁爱出名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后来的明宣宗,明仁宗10个月就驾崩了,所以明仁宗统治时期是非常短的,到了公元1425年朱瞻基,成为明宣宗,大明历史上的宣德王朝开启。


  • 其实朱高煦其人能力还是不错的,朱棣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早年也经常待在自己身旁南征北战,但是朱元璋对于这个孙子却是毫无好感,主要是因为朱高煦行事作风高调张扬,为人锋芒毕露,再加上性格耿直,与朝中,许多文武大臣相处不和,就连父亲的部下都有许多人和朱高煦不对付,这也就导致朱高煦在争夺皇位的战役中失去了民心。
  • 当时朱棣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每一次都被大臣及时劝阻,一直到有一天,朱高炽的太子妃亲自抱着饭锅,前来服侍御膳,朱棣看到这位儿媳妇儿非常贤惠,也很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于是就逐渐打消了改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念头,再加上当时朱高煦作风张扬,明面上表示出了对朱高炽的不符,经常传出做件太子的事情,朱高炽身材肥胖,而且双脚患有顽疾,经常要人搀扶着行走。

《明史》记载:“太子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朱高煦就因为这件事经常打趣朱高炽,再加上朱高炽喜欢学习爱好读书,尤其是经文历史等,学科知识非常感兴趣,也有君子都有,朱高煦虽然永无异常,像燕王朱棣一般能征善战,但是却不肯学习,高傲自大。

《明史》记载:“高煦为文皇第二子,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而仁宗之在青宫也,性仁柔,体肥足壖,高煦轻之,以为可取而代也。”

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3)

​这种种原因都导致朱高煦没有成为皇位的正式继承人,也就有了后面高煦之乱的发生。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朱高煦的侄子。早在朱高炽在位的时候,朱高煦其实就已经表现出强烈不满,甚至有多次的表现,感觉朱高煦要起兵谋反,而当朱高炽去世以后,侄子朱瞻基登基之初,朱高煦更是明目张胆地表露自己的野心。

在多部历史典籍中关于朱高煦发动叛乱的过程有过详细记载,其实宣德皇帝对于朱高煦的谋利之心,早已经有所耳闻,心里也有数,手下的亲信对于朱高煦的行为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以仁爱治国的朱高煦却选择了以诚相待,静观其变,一直到朱高煦开始真正的行动,组织军事预谋,宣德皇帝这才采取了行动。

在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派人上供元宵彩灯,同年8月,北京发生了一场非常强烈的地震,朱高煦谋反。朱高炽驾崩以后,朱瞻基登基成为了宣帝,成为宣帝以后的朱瞻基对于这位皇叔还是不错的,即使对于朱瞻基的谋利之心已经心知肚明,但还是赏赐了朱高希许多的府宅,后来朱高煦不论要什么,朱瞻基就给什么,朱瞻基的退让态度让朱高煦迅速膨胀,坚定了自己的谋反野心

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4)

一开始朱高煦派遣了一位亲信,来到京城游说当时的英国公张辅做内应,许诺了一堆美好前程,可没想到张辅却是个相当有骨气的汉子,反向明宣宗举报了朱高煦等人的行为,这件事情让朱高煦的谋反之心直接摆到了台面上,明宣宗立马,遣兵调将,给予讨伐,后来又亲自率兵平定叛乱。本以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毕竟朱高煦也谋划了这么长时间,可是没想到征讨过程却非常顺利,明朝大军就将乐安城团团围住,朱高煦没过两天就出城投降了。

其实朱高煦的叛乱早在开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朱棣加班的消息传来以后,朱高煦就在乐安城蠢蠢欲动蓄势待发,名人中在10个月驾崩以后,朱高煦则是立马仓促出手,当时的朱瞻基刚刚从南京奔丧,因为事出突然,所以并没有好好谋划,朱高煦决定将战略方针定为在奔丧路上伏击朱瞻基。可是没想到最后却没有成功。即便朱瞻基知道是自己的皇叔刺杀自己,但是依旧没有采取行动,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了,可即便如此,都没有让朱高煦收敛他的野心,在宣德元年还是起兵谋判,而朱高煦也在效仿他的父亲朱棣,打着靖难之名起兵,有样学样,只惜朱高煦没有学到朱棣的精髓。


直到最后朱瞻基都没有决意处死皇叔的心思,可是在后来朱瞻基亲自前来看望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的态度却极其恶劣,朱瞻基一进门就用扫堂腿将朱瞻基绊倒,让朱瞻基在众人面前出了个大丑,又气又怒的朱瞻基便找人将大缸扣在朱高煦身上,却没想到朱高煦竟然能扛着这个大缸到处跑,场面一度极其混乱,滑稽,无奈之下的朱瞻基忍无可忍,最后一把火烧死了朱高煦。

《明史》记载:“其后逍遥城中,煦婴锁絷。槛猿未尝不牢,缚虎未尝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铜缸燃炭,身首为灰。”

明朝十六帝齐聚阴间朱瞻基朱高煦(浅谈明朝的高煦之乱)(5)

​其实对于古代这些帝王而言,权力并不是第一重要的存在,但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绝对的领导地位对于每个皇帝来说都极其重要,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一直在努力的付出,想要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可是直到最后,皇位都与他擦肩而过。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来说对于一些事情不要太强求,过分的去追求欲望的实现,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学会知足,懂得知足,才是生活幸福的真谛!

【参考文献】

[清]张延玉: 《明史》

[明]朱衡: 《宿少林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