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命运结局新编(不愿染是与非怎奈事与愿违)

画:

一所古庙,

里面有一美人,

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勘,查看。这句话语带双关,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缁衣——黑色的衣服,僧尼穿黑衣,所以出家也叫披缁。青灯——因灯火青荧,故名。这里指佛前海灯。

判词翻译成白话便是:“看破了三个姐姐盛景不会长,用黑色尼装换掉了女儿红装。可怜可叹侯门小姐,独自在青灯下陪伴古佛旁。”

贾惜春:贾敬的小女儿,生母不详,宁国府贾珍的亲妹子,是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住大观园蓼风轩。

迎、探、惜三姐妹,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性格,迎春的一生,是全力顺服现实世界的一生,她力求对世界温柔相待,但却至死未换来世界的温柔;探春的一生,是精明能干努力改变的一生,最后掩面泣涕远嫁他乡;惜春的一生,则是全力逃离现实世界的一生,她一直在和世界保持着疏离。

实际上,元春处的抱琴,迎春处的司棋,探春处的侍书,惜春处的入画,这四姐妹处的大丫头,共同组成了“琴棋书画”的完整雅称,也分别映射出四个人不同的命运。

惜春是一个爱画画的小女孩儿。

惜春应该很美。第三回,黛玉入贾府,惜春第一次出场,对于惜春的描写特别简单,“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见到惜春,是这样夸奖的:“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好个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吧?”

说惜春能干,是她会画画儿。

对于惜春的这个爱好,贾府人都知道。当刘姥姥在大观园提出来,“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的时候,贾母立刻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她就会画,等明儿叫她画一张,如何?”

李纨给了惜春半年假期去画画。两三个月以后,大家去看,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香菱一眼就看出宝姐姐和林妹妹。这说明惜春的绘画水平还是很高的。

惜春有一双洞察的眼睛。

第五十五回,探春理家,凤姐对平儿也有一段对全府人物的分析,其中有一句“四姑娘小呢”。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介绍府中女眷,提到惜春,说“四姑娘小,正经是珍大爷的亲妹子,太太抱过来的,养了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

惜春小,不管事,不代表她不明事。恰恰相反,惜春很有洞察力。

第七回,惜春和智能儿一起玩。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是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

惜春只凭周瑞家的两句话,就猜到净虚(智能的师父)来这里是和月例银子有关,并且从周瑞家的口中核实出是余信,会心地说“这就是了。”惜春虽小,完全清楚这里面的利益勾连。

再看这一回,凤姐查到入画私自传递的东西。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罚。但不知传递是谁。”惜春道:“若说传递,再无别个,必是后门上的张妈。他常肯和这些丫头们鬼鬼祟祟的,这些丫头们也都肯照顾他。”

惜春直接断定“必是后门上的张妈。”可见惜春并不是蠢笨之人,她清楚身边发生的事,只是平常装作不知,不想与这些人、这个世界发生没必要的关联。

惜春有一颗决绝的心。

“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地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

第七十三回,抄检大观园。抄检出来入画的东西,是“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这些东西不是入画偷的,也不是别的男子送的,的确是贾珍送给她哥哥的东西,害怕叔叔侵吞,于是托人转交给入画收藏。入画的罪过不大,但却的确是个罪过。这些东西算不上脏物,但是因为这些东西在事前没有报备的情况下就私下传递进了大观园,因此“官盐竟成了私盐”(尤氏语),合法变成了非法。

也正是这个原因,凤姐表示只要来路核实就可以饶恕入画。

但惜春当即表示不同意,随后又派人请来了尤氏,要打发入画走,入画不愿意,求惜春“看从小儿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罢。”尤氏和奶娘也一再劝解,但惜春坚决不让步,并说出了与宁府划清界限的一段话:

“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惜春除了直接指责宁国府的不堪之外,也毫不忌讳地坦诚自己的狠与冷,她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这话很难想象是一个由刚十岁出头的女孩儿说出来的,怎么形容呢?用尤氏的话说就是“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她真的是冷漠无情的吗?《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都笑了,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妈,叫揉一揉肠子。可见惜春也只是一个小孩子,可以笑也渴望撒娇。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长环境和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越是聪明智慧的人,越能看透一切,越是看透一切,对尘世越疏离。

这个十来岁孩子的冷,是世界给她的。宁府当中,父亲贾敬只顾自己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长兄如父的贾珍只顾自己享乐,对自己的这个亲妹妹毫不过问。嫂子尤氏出身低微,在宁国府里是个说不上话的,只能勉强地保全自己的地位,更是兼顾不上惜春了。

世界给了惜春以冷,惜春回之以冰。对世俗人情从失望至绝望,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宁府,更让惜春主动割舍与回避。与其将她的无情理解为一种自私,不如将其看作一种抽身与孤独无助中对自我的保护。惜春不保护入画,也是对情的主动抽离。

她最后出家,应该是内心经历了一番长期 、痛苦的挣扎。元春突然薨逝,迎春受虐而死,探春泣涕远嫁,三春过后,惜春以躲开是非、消极避世的态度表达她对世界的态度。不同于其他人经历繁华后的落魄凄凉,惜春的悲剧正在于她的洞察、清醒、无奈、逃离。

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惜春真的能在贾府败亡的情况下全身而退?出家,是否就能得到庇护能够安静逍遥?

曹雪芹早就暗埋伏笔,写过这样一件事情。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的圆信在听到芳官、藕官、蕊官想出家的时候,“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做活使唤”,所以怂恿王夫人同意三个女孩子出家。而这三个女孩子的命运,完全暗示了惜春出家以后的生活。已经注定的悲剧,“谁能躲?”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表现了贾迎春的懦,“避嫌隙杜绝宁国府”表现了贾惜春的冷。曹雪芹只用半个章节就把一个人塑造得鲜明立体。一个本该感受到人间美好的侯门之女,却在荒唐腐坏的环境中选择断绝俗情、遁入空门。惜春的命运,又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变得浓重了几分。

大观园的画,可能一直画不完了——

惜春在红楼梦这本书中第一次说话,说的是“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呢,……”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命运结局新编(不愿染是与非怎奈事与愿违)(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