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

不见经传300余年,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究竟从何而来?

上期文章,小编曾介绍过几首颇具争议的唐诗,如《咏木老人》的作者是谁?杜甫是否写过《江南逢李龟年》?李白《戏赠杜甫》的用意是什么……本期文章小编将继续就这一话题,分享更多有关唐诗的争议,以飨读者。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

如果让读者们举一例有关“清明”节气的诗,很多读者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相信读者们接触这首诗第一天起,就知道了它的作者是杜牧。但实际上清明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已经是杜牧生活的三百年后,它的作者真是杜牧吗?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校补记》中,提出这样的疑问: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2)

杜牧是我国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作品集《樊川文集》由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编次,共二十卷;北宋时又有人收集了遗漏的杜诗汇编成《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樊川文集》收录《外集》、《别集》最早的刊本是北宋本,不过这个版本目前已经不存于世。经过历代学者考证,《外集》和《别集》实际上已混入了他人的伪作,尽管如此,《樊川文集》、《外集》、《别集》都没有收录《清明》诗;《樊川诗注》是对杜牧作品集《樊川文集》的注解,由清乾隆时冯集梧校刻,同样未收录《清明》一诗。其他诗集的收录情况同样,比如宋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以及超全超大规模的《全唐诗》,也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3)

由此,《清明》这首诗在历史中横空出世,无法追溯来历,因此陈寅恪先生怀疑它是否为杜牧所作。但是同时,陈先生没有完全否定杜牧是此诗的作者,他推测这首诗所描写的气候物象应当是中国北方的景色,如果杜牧真的写了这首诗,那么可能是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分司东都这一时期所作。

陈先生的这一怀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积极的讨论,要挑战一项形成百年的事实总归是引人注目的。就目前来看,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分为正反两方阵营,正方即“清明作者是杜牧”,反方“清明作者非杜牧”。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4)

首先我们来介绍反方,反方主要依赖以下两项论据:

一、渊源的可疑

这是人们怀疑《清明》的主要依据。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杜牧临终前“始少得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由此可见杜牧对待自己的作品极为严苛,保留甚少,而《樊川文集》所收录的内容已涵盖了杜牧绝大部分作品,而且是佳品。

从晚唐直到北宋的漫长过程中,经后人反复收集编纂的刻本,甚至某些诗集都已经掺入其他诗人的作品了,《清明》仍均不见著录。该诗文本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南宋末年人所编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六,但题为《杏花村》,并且仅仅注明“出唐诗”,而对于其作者语焉不详。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5)

其首次署“杜牧”之名并正式题作《清明》,则是在稍后成书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以下简称《千家诗》),该诗被列在“清明类”的首篇。《千家诗》是一本在《唐诗三百首》问世之前发行量很大的普及性诗歌选本,旧题南宋刘克庄(1187—1269年)编选,但这本《千家诗》属于启蒙性质的读本,错漏可疑之处甚多,因此后人历来对这个选本评价不高。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6)

至于其他研究唐诗的各家著作,如《万首唐诗绝句》、《全唐诗》、《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樊川外集》等,也未认为此诗为杜牧所作。《千家诗》可以说是孤证。既然是孤证,免不了惹人怀疑,《千家诗》是基于什么理由认为作者是杜牧呢?

除此之外,这首诗沉潜许久,唐人未曾提及,北宋人未曾提及,却被刘克庄发现了,这毕竟是一首300年前大诗人杜牧的作品,他作为第一发现人,难道不激动?总应该在文章著述或者其他笔记中记载这件事吧?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7)

但事实却是没有。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提到杜牧的地方不少,其中具体涉及杜牧的诗达十多首,也提到了赋体文章《阿房宫赋》,还指出《樊川续集》、《樊川别集》中有非杜牧的诗混入,既然已经提到了杜牧诗集的错漏,那么他新发现了一首杜牧散轶在外的诗作,按道理应该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比如在哪里发现的诗作,如何确定作者是杜牧,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目前已知的刘克庄的作品中没有其他提及《清明》的地方。连他自己都不提这件事,是否意味着刘克庄本人也不认同《清明》是杜牧所作呢?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8)

在否定《清明》作者非杜牧的基础上,胡可先先生更进一步,他认为该诗作者是和杜牧(803年—约852年)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许浑(约791年—约858年)。

胡先生注意到刘克庄本人藏有《樊川续别集》,并且对其内容非常熟悉。那么他所编选的《千家诗》中的《清明》一诗或许是选自《樊川续别集》。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刘克庄《后村诗话》亦云:“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根据以上两点,他认为“《清明》诗作者应为许浑”。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9)

二、诗风的可疑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的赏析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里诗风方面的疑问主要起辅助性作用,是对作者怀疑的进一步加强。

杜牧对诗歌创作,有他的明确见解。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又自称“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献诗启》)。

《清明》一诗当然不算绝对的“习俗”诗,但毕竟和杜牧“本求高绝”的目的并不一致,正因为诗风方面的疑问,各家文学史在论述杜牧时,都没有举这首诗做例子。

对于反方的这些质疑,正方也有自己的解释。

首先,关于《清明》的来历不明,虽然现存的《樊川文集》《外集》《别集》中都不见收录有《清明》,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此诗的理由。历代的文人别集在搜集、整理、传抄、刻印过程中发生缺载漏收诗文的情况比比皆是,杜牧的各种诗文集没有收录此诗,并不等于此诗的作者就一定不是杜牧,说不定发生了某种意外情况导致了诗集疏漏了《清明》;尤其是随着近代以来,各种出土文书、域外文献等新材料不断涌现,也越来越丰富、补充甚至是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观点的一些看法;当下情况未明,在没有绝对证据否定《清明》的作者是杜牧的情况下,应该尊重历史,暂时把《清明》看作杜牧的作品。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0)

其次,针对渊源一说,人们找到了明确记载《清明》作者为杜牧的证据。《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他们顺便还找到了诗中的“杏花村”,应该位于池州旧治(今贵池县)城西,因为附近有一湖即名杜湖。

至于《清明》一诗的诗风,李金坤认为“就全诗空灵蕴藉的风调与俊逸清丽的语言风格观之,其与杜牧之诗风是甚相吻合的”。

小编倾向于正方观点,虽然有争论,还是应该把《清明》暂时放在杜牧名下。有意思的是《江南通志》的记载。因为《江南通志》的完成时期已经是清朝,地方志编修过程为了体现本地俊采星驰、钟灵毓秀,难免附会一些名人事迹。所以《江南通志》记载是否真实,其实也是一个疑问。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1)

争论已经分享完毕,我们可以顺便考察一下《清明》这首诗出现时的历史背景。

宋代时期印刷业发达,各类蒙学著作大为流行,佚名的《百家姓》、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王应麟所作《三字经》……均风行一时,而刘克庄编写的《千家诗》也就在这时传播开来。后来也有部分文人怀疑《千家诗》并不是刘克庄所著,而是沿海地区一些书商为了销量而假托其名所著的伪作。不论如何,这部刘选《千家诗》中缺名甚多(至今仍有),其本身也存在诸多错漏之处,这是《千家诗》的明显缺陷。

正是基于以上复杂的情形,可以说人们对《清明》作者的怀疑并不是盲目的、无谓的。

另一个关于《清明》的激烈争论在于,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究竟是否真实存在。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2)

“虚指”说认为“杏花村”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即杏花之村。也许最初诗人在作诗时真的遇到了一个杏花开满的山村,但是经过文学处理,“杏花村”便成了一个文学意象;它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而是如同飞渡水面的鸿雁,悬挂于空中的满月,蕴含着独特的意义。

因此,虚指说不关心《清明》的作者是谁,他们只关心“杏花村”这一意象所反映出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作者通过意象所营造出的诗的世界,反对通过论证现实中“杏花村”的存在从而证明《清明》的作者是杜牧。

与此相对,“实指说”则认为当时诗人确实到了某个名为“杏花村”的村落,诗人循着牧童所指的方向,真的来到了“杏花村”,找到了酒家。

至于这个村落,1980年以前,普遍的观点是指汾阳杏花村,1982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各个地区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杏花村”进入大众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风头最盛的位于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两地。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3)

山西汾阳杏花村盛产汾酒,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而汾酒品质卓越,是国家级名酒。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汾清酒”作为宫廷御酒深受统治者的宠爱,根据《北齐书·文襄六王·河南康舒王高孝瑜传》载:“初,孝瑜养于神武(高欢)宫中,与武成(高湛)同年相爱。……及武成即位,礼遇特隆。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4)

另外,以汾酒为基酒配制而成的竹叶清酒也早在南北朝时就享有盛誉,北周著名文学家瘐信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就有:“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鸡弦”;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列出唐朝出产的名酒17品,其中就有“河东之乾和”。河东泛指山西,具体酿造地点就在汾阳;宋代张能臣《酒名记》所载名酒中有:“汾州甘露堂。”;元代宋伯仁在《酒小史》中列举名酒时也提到“汾州乾和酒”……

可以说,悠久的酿造历史和驰名中外的汾酒,是论证杜牧《清明》诗所指为汾阳杏花村的最有力的证据。

安徽贵池的拥趸者则认为,杜牧曾在池州任刺史,而根据贵池《杏花村志》中的记载,如村志中收集的大量咏“杏花村”诗和至德人王尔纲的杂剧《杏村醉雨》,贵池杏花村就是“杏花村”无疑。

古人怎样用诗写清明的 突然出现的名篇清明(15)

《清明》一诗中“杏花村”到底是虚指还是实指?在小编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清明》一诗早已与“清明”节气紧密相连,随着传诵深入民间,融入中国人民的骨血。每逢“清明”,细雨、牧童、杏花村所组成的意象,总会撩拨着我们的淡淡愁思。可以说,无论“杏花村”是否存在,《清明》将在代代中国人之间流传。至于汾阳与贵池之争,只能说,继续努力竞争吧,或许能促进相互的进步,制作出更优质的产品。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苏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资讯~也欢迎评论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哦!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小编会为你“定制”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