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对历史的影响(历史上出现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

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对历史的影响(历史上出现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1)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股闯关东的热潮呢?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一个“闯”字足以突显这条路的艰辛。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闯关东对历史的影响(历史上出现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2)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闯关东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即是一个艰苦的岁月,也是一个奋斗的征程。

闯关东对历史的影响(历史上出现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