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艺术手法赋比兴(国学诗经中的赋比兴)
什么是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表现手法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直言其事, 直抒其情。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眼前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就怎么去写。赋的手法用于抒情, 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作类比,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极为多样,往往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其本质。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 中的兴法, 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 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 因其所事” 而“触物以起情”。
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全诗可说是起兴而后再用赋法, 以“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的写景来发端, 描绘出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 这样的景色, 触动了诗人思念“ 伊人”之情, 三章起兴之句以景物的细微变化, 即“为霜”、“ 未晞”、“ 未已”, 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 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 由此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迫切地怀想对方(“伊人”) 的心情。在铺叙之中, 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 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 宛在” 二字, 说明只是想象中的情景, 但说明前面的跋涉同样是想象之词, 这正好说明怀想之切。诗中凄清萧瑟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冰冷的夜色和主人公怀人不得见的怅惘心情交织在一起, 情景交融, 魅力无限。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节气,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开始增大,需要注意增加衣物。在民间,白露前后有祭大禹、吃龙眼、酿米酒和饮白露茶等习俗。白露前后多秋燥,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清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