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多少正常(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80万年来新高)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王景曦)今天(7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19年突破410ppm(ppm为摩尔比浓度10-6,即百万分之一),显示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新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多少正常?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多少正常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王景曦)今天(7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19年突破410ppm(ppm为摩尔比浓度10-6,即百万分之一),显示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新高。
另外,中国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观测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19年也达到411.4 ppm,是自1990年我国在瓦里关开始全球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2019年数据反映了我国温室气体何种排放趋势?
今天,中国气象局发布《2019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9期)》,介绍了截至2019年底中国和全球大气温室气体观测结果。
“通过监测数据来看,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增加,并没有达到峰值。从国内青海瓦里关监测站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增幅和全球不同,是不断降低的,我们虽然还在增加,但已经没有那么快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说。
张小曳介绍,世界各个地区的大气是互相混合的,各个监测站得到的数据不是只代表某一个地区的排放情况,全球大气观测本底站也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因此,中国不仅要有全球本底站的观测数据,也要有国内的区域本底站数据。
“再具体一些,比如即使在青海瓦里关本底站得到了大范围的、充分混合的大气数据,也要在北京的上面层得到能代表北京及周边大气混合情况的数据,这样才能对这个区域内的产业和一系列的政策做数据支撑作用。国内各个监测站的数据结合起来,也更能客观反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张小曳说,因此未来还要进一步布局国内的大气监测本底站。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袁佳双介绍,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有7个温室气体地面观测本底站,其中,青海瓦里关站是WMO/GAW全球31个大气本底站之一,也是欧亚大陆唯一的GAW全球本底站。
2019年青海瓦里关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上升至411.4±0.2 ppm、1931±0.3 ppb(ppb为摩尔比浓度10-9,即十亿分之一)、332.6±0.1 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2016年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幅下降。其他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18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历史纪录,二氧化碳浓度为工业化前的148%
2020年11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9年度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公报》(简称全球公报),袁佳双介绍,此次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9期)》(简称中国公报),正与之相呼应。
2019年全球公报称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0.5±0.2 ppm、1877±2 ppb、332.0±0.1 ppb,分别为工业化前(1750年之前)水平的148%、260%和123%。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19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5%,其中二氧化碳约占增幅的80%。
据悉,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三氟化氮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介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是近一百年来全球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应对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排就要精准地知道排放情况,区分开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这样才能检验减排的效果和减排的作用。使碳源和碳汇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这里都需要精准与精细的监测,得到相关数据。”
袁佳双表示,我国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中国气象局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性科技部门,长期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中国气象局组织成立了温室气体工作专班,力争尽快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支撑。
新京报见习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翟永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