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守礼三种境界(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学问的根本之道)
阳明先生有一位滁阳的学生,叫刘韶,他跟随先生学习心学日久,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问功夫太支离琐碎了,虽然看似用功不少,但实则收效甚微。他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平日用功的地方太分散、太细枝末节——“自悔其平日所尝致力者泛滥而无功,琐杂而不得其要”。
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约斋”,意在时刻提醒自己要择一个简易而可久之道去固守之,以切切实实在根本处下功夫。
但一时他又体悟不到这个“约”字的内涵和应当固守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阳明先生听说他把书斋定名为“约斋”后,很高兴,因为世间本就不患知识道理的烦杂,而患不能切实践行自身应当做到的约守。
他对刘韶说:“你能意识到在修身上‘返约’这很好,之所以求返约,也只是因为平日你的用功处太繁了,多劳而功少。这‘约’字应当怎样实践呢?说起来不过就是‘循理’二字。”
“理,总是‘一’,理即一。而人之欲,则有千千万万,更有千千万万般的差别。所以,守约,即是要循‘理’。能守一则约,流于万则烦。”
“不过说起来,这世间的‘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的啊!怎样求一个‘一’呢?”
接下来先生继续开导他:
“理虽万殊,而皆具于吾心。”
世间的理虽千千万万,但莫不具备于吾心。每一个人的心其实都是饱具良知良能的,知善恶、明是非,浑灵通透,它自然能辨别是非善恶、当为与否,只是在于一个人是否肯去观察、认同它罢了。
“心固一也,吾惟求诸吾心而已。”
此心,古今同然,圣贤与凡夫同然,差别只在于圣贤知道保养并尊重它,而凡夫则总是去灭杀、无视它。
求一,何必外求呢?保养、尊重、求诸吾心而已。
“求诸心而皆出乎天理之公焉,斯其行之简易,所以为约也已。”
具体来说,就是随时注意观察、并保养自己心的正大无私的那一面,天理即“公”道,天道无私,将自己的私心克去,克去阴暗面,留下公正坦荡的胸襟,留下光明面,并以此光明行去,便是在守一、行一!这也就是“约”的功夫了。
阳明先生这段话其实颇似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就是要修身以明道。而修身,就是每日在做减法,克去不良的欲念与习惯,每日如此,逐渐达到心境的通明、自然与无滞的状态。
因为是做减法,所以就是一个“约”字。
后面阳明先生还举了《孟子》里的一句话来作为印证: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上》
求其放心,也就是把放逸在外的心给收回来,收回来,便是在“约”,在“减”。
这,就是孟子以及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的学问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阳明全集·约斋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