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玉器介绍(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63、仙人骑龙骑狮纹菱花镜
唐
直径25厘米
1972年西安市南郊出土
菱花形,半球形圆钮,素缘。镜背以云纹和花枝纹衬地,四位仙人骑在龙和狮子背上,两两相对,飞腾于空中。外区饰凤及仙人纹。
道教飞仙乘龙的传说,源于秦汉时盛传的黄帝乘龙之说。秦汉以来,儒、道、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了适应帝王的需要,儒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派的观点,大肆宣扬谶纬,使五行学派空前盛行。战国秦汉时期的方士是从阴阳五行学派里分化出来的,专门宣扬神仙迷信并兜售不死之药。汉武帝听了齐方士公孙卿的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竟叹息说∶“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发现了蚌壳砌塑的人乘龙图案,说明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本是华夏民族灵魂不死观念的反映,后来却被方士利用来宣传神仙迷信,骗取富贵,方士后来汇入道教,所以道教的传说故事多乘龙驾鹤的神仙。
唐高祖李渊崇道,因与老子同姓,自称是老子的后裔,把老子尊为唐皇室的“圣祖”,规定道教居三教之首。高宗册封老子为“玄元皇帝”,道教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以铜镜上出现道教飞仙骑龙骑狮纹饰就不难理解了。
64、郢 爯(chēng)
春秋晚期楚国
长2.4厘米,宽2厘米,重19.6克,成色98%
1964年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出土
不规则长方形,正面有“郢爯”戳印,边缘有切凿痕迹。币文“郢”,是楚国都城名,春秋时楚文王(前689——前677年)建都于郢,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爯”通作“稱”,《尔雅·释诂》∶“稱,度也。”《商君书·算地》有“度而取长,稀而取重”之说。或释为爱,作衡制单位解。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制度同其经济、文化一样,自成体系,主要铸行蚁鼻钱,这是一种仿货贝形状的青铜铸币。同时,楚国还铸行黄金和白银称量货币。楚国盛产黄金,《管子·轻重甲篇》有∶“楚有汝汉之黄金。”《战国策·楚策》也说∶“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楚国有此优越条件,故能铸造金银货币。郢再是扁平版状的金铸块,铃有若干戳记,使用时根据需要剪凿成小碎块,称量支付。1982年江苏盱眙出土的十一块郢再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正面有五十四个戳印,加上半个戳印的六块,总共有六十个戳印,重610 克,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郢稱。郢再除在当时楚国辖境内流通外,在与楚相邻的秦、齐、韩等国境内也有出土。西汉时期仍作为货币继续使用。楚国的郢④金币是楚王室铸行的全国性铸币,也是有实物作证的中国最早的黄金称量货币。
65、金五铢
汉
直径2.6厘米,穿径1.1厘米,厚0.2厘
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毕原征集
这枚金五铢的形制与常见的西汉铜五铢相同。圆形,正背面均有轮廓。正面轮廓较背面稍宽。正面仅在穿孔上有一横廓,背面穿孔四周均有廓。正面阴文篆书“五铢”二字,字体工整严谨,“五”字中间两笔弯曲,上下两横较长, “铢”字的“朱”头上下均为方折,金字头成三角形。经化验金成色为95%。迄今为止,所见金五铢有据可依的仅有两枚,这是其中之一。
金币是金属货币中的一种。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铸造,如“郢爱”、“陈爰”。金五铢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有一定规格、型体、计数使用的金钱实物,可称我国古代金银钱的始祖。但实际上,它还起不到金银铸币的特定职能作用。它主要用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赏赐、馈赠等,而并非用作社会流通。这也是其出土稀少的原因。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在刘胜与窦绾夫妇墓内也出土有穿上横廓的五铢钱。
66、“寅”字金饼,“杨”字金饼
战国秦——汉
“寅”字金饼直径5.2厘米,重261克
1929年陕西省兴平县念流寨出土
“杨”字金饼直径5.3厘米,重228克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长陵车站出土
“寅”字金饼∶金饼正面光滑内凹,阴刻一“寅”字。背面高耸不平,边高中低,刻有“□两半”,书体为小篆,纯度99%,色泽金黄。其出土地念流寨是秦废丘故城,考古工作者依据出土地层推断,“寅”字金饼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遗物。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出土地层、同出遗物与时代都未足凭,可能属汉。
“杨”字金饼∶形制与“寅”字金饼相同。金饼正面内凹处有细线刻划一"杨"字,其时代应与"寅"字金饼大致相当。
黄金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作为货币和馈赠的记录,至战国时广为流通,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酌金、罚金、赎罪、买爵以及大宗交易和军事支出等各个方面。在汉武帝之前,黄金货币以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饼金为主要形制。饼金又称金饼,大致形状为圆形饼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形如干柿,便于携带和储藏。秦汉时期的金饼铸造多以陶质容器的器底为模具,将金液浇注其内而成,并且是一次性使用,因而金饼的大小不完全一致。加上铸地不同和工匠的技术问题,造成金饼的厚薄、大小、形制都会有差别。
目前出土的金饼多有铭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名词,如令、吉、太、史等;第二类为记重词句,如一斤十一两廿朱、十五两十五朱等;第三类为二、十等数词以及方位和天干地支等。“杨”字金饼与“寅”字金饼的铭文就分属于第一、三类。
67、马蹄金 麟趾金
汉
马蹄金∶高4厘米,长5.3厘米,重246.4克
1974年西安市鱼化寨北石桥出土
麟趾金直径4.6厘米,重261.9克
西安市阎家巷出土
汉代除铜钱外,兼用黄金,其外形则有圆饼形和蹄形两种。圆形金饼在战国晚期已经使用,汉代遗物中亦常见。蹄形则是所谓麟趾金、马蹄金。其得名始见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汉武帝为表应祥瑞,发布诏书将汉代金饼改为“麟趾、裹蹄”,并以之颁赐诸侯王。“裹”是一种骏马,裹蹄即马蹄。
麟趾金、马蹄金在唐宋时期便屡有出土,唐代的颜师古就提到∶“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金甚好,而形制巧妙。”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襄、随之间,故春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马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建国后,江苏盱眙、辽宁新金、陕西咸阳窑店、安徽寿县等地都曾出土过。由于马蹄金与麟趾金均起源于圆形饼金,再加上马蹄金与麟趾金的形制十分相似,因此给区分它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出土实物看, 麟趾金一般正面为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似圆足兽蹄。马蹄金一般正面凹入,底呈椭圆形,背面周壁向上收缩成斜面,口小底大,内中空。据文献记载“麟,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可知麟趾应为圆形,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自称为麟趾的圆形泥饼冥币。因此,圆底的蹄形金饼为麟趾金,而形似马蹄的椭圆形金饼为马蹄金。
在出土的一些马蹄金、麟趾金上有铭文“斤”,可知其单位为斤,从文献记载中的赐金皆曰若干斤也可证明。从而说明马蹄金、麟趾金还没有独立的币制单位,仍以重量作为币制单位,属于称重货币。从货币发展过程来看,马蹄金与麟趾金属于由贵金属铸块到贵金属铸币的过渡形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