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弃小惠上句 小惠不过急相弃

读书时贪玩废书,同窗割席分坐。

待子弟庄严有理,居家严若朝典。

蜡日祭集会晏饮,时人亦称道之。

这样的人物,若活在当下,不知褒贬几何。

儿时的他,并不优秀。

和他读书的,是后来名重一时的大隐士管宁。当时,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草,一块黄金埋在泥巴里。管宁把黄金像扔瓦砾一样抛开,华歆却拿起来看看,又扔了出去。

两人一起读书,有宝马香车从窗前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张望。

管宁就觉得这样的人不能和自己一起读书,于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

不弃小惠上句 小惠不过急相弃(1)

割席断交·网络

这则故事几乎是我们儿时读书耳闻能详的历史故事,从那时起,老师就让我们知道华歆亦非吾友。

管宁一生都没有出山任仕,在那个崇尚气节的时代更是留下举世高名。汉末天下大乱时,自己避居辽东,讲学三十余年,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他都隐居不仕。

不弃小惠上句 小惠不过急相弃(2)

魏晋风流·网络

华歆不同,他不但做了官,还做了大官,更是历任数朝,由汉入魏。这被后来的儒学家一再鞭笞,后代的戏文中把他刻画成了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有时候,人的某一个污点一旦被放大,他的光彩哪怕再强烈,人们也会选择性遗忘。因为,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还有短处。

《世说新语》中关于华歆的记载有四个典型故事,除了“割席分坐”以外,还记载他在家了对待子弟甚为严格,与儿时的贪玩模样完全不同。即使是居家与家人相处,也正襟危坐,就像上朝典仪一样庄严肃穆。他在腊月的蜡祭上召集子侄晏饮,也被当时的太守王朗模仿。可惜王朗在民间的名声也不太好,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至吐血身亡。

王朗和和华歆同船避难,有一个人希望依附他们一起乘船,华歆执意拒绝。王朗看不下去,就规劝说:“好在船舱里还很阔绰,为什么不能施惠于人呢?”

最终,来人被王朗接纳。

追兵赶来,王朗眼看形势不妙,就要舍弃同行之人。

华歆说:“我所担心的正是这种情况。既然已经答应人家,让人家托付于我们,又怎可因为事态紧急就弃之不顾呢?”

《世说新语》记载: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不弃小惠上句 小惠不过急相弃(3)

网络

“急相弃”大概是很多人的惯常做法。一个人在自己处于顺境时,往往很乐意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但是在逆境中还能够与人患难才见真品格。

林语堂说人生十大俗气,其一便是“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

人们往往习惯于“施小惠”,即用自己的“举手之劳”换取别人的称誉。殊不知,“施小惠”看起来很光彩,是助人之举,一旦走到“急相弃”的地步,就要别人“以身犯险”。所以,重人以诺,轻许以惠。如果许诺就要始终如一,不论自己处境如何,切莫要轻易舍弃。更不要随便许诺,又弃之如敝履。我们宁可要面有难色的华歆,也绝不要时时变通的王朗。

这样的人,不知道你遇到过没有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