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背叛蜀汉(关羽为何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乃是关羽的故事。其在兵败与刘备失散之后,被曹操所俘虏。然其与曹操订下契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惜才的曹操同意了他的条件,也为争取时间,以求在之后的日子里,用真情感动关羽,使其为我所用,因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封侯又是拜将,却终难让关羽心动。不过,他自也不会白得曹操的恩情,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有恩报了恩,待到终知了刘备所在,便毅然决然投奔而去。护着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留下种种传奇故事。

关羽为什么要背叛蜀汉(关羽为何身在曹营心在汉)(1)

回到标题,为何他是心在汉,而不是心在蜀国呢?

其实这标题有个陷阱,当时还在汉末,得二十余年后,才有蜀国出现呢!因而,根本不可能身在曹营心在蜀国。

然后来的历史书上,居然也以蜀之名,无疑跟人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创造出来的刘备乃是三国正统格格不入。

有人要说了,别跟《三国演义》闹情绪,就一小说而已,跟它扛,你就败了。

然则对待历史,不当以持平之论吗?人家明明自称为汉,几千年后,还叫它为蜀,这让刘家父子,情何以堪啊!

而且,替他们叫冤,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宋朝有小东坡之称的诗人唐庚在《三国杂事》开宗明义——上自司马迁《史记》,下至《五代史》,其间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微至弱之国,外至蛮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书其国号者,而《三国志》独不然。刘备父子相继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未尝一称蜀;其称蜀,俗流之语耳。陈寿黜其正号,从其俗称,循魏晋之私意,废史家之公法。用意如此,则其所书善恶褒贬予夺,尚可信乎——连蛮夷建立的政权,史家都称其国号,而陈寿写《三国志》时,却用俗流之语而称《蜀书》,乃是没有站在史家该有的公正立场。则他写的《三国志》还可信吗——难道不会过分贬低刘备之汉而溢美曹魏吗?

关羽为什么要背叛蜀汉(关羽为何身在曹营心在汉)(2)

唐庚还写到,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公然其言,竟不暇作也,惜哉!”——王安石认为,五代的事,没什么好记载的,无非是武夫乱政、仁义不存;而三国可记之事则很多,却被陈寿因私心而坏事,应该重编一部《新三国志》——可惜,欧阳修没空写成,实在可惜。

若真由欧阳修重新编写,魏蜀吴,应该就会成为魏汉吴。替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正名之事,就不需劳驾《三国演义》完成了。

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

扣扣公众号 历史与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