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感情线的悬疑片疯人院(令人脊背发麻的爆款悬疑网剧疯人院)
到底谁才是这浩瀚宇宙里的疯子,是固执的我们,还是自由的他们?
————
刺猬公社 | 杨雨晨
2008年,摄影师吕楠的三部曲之一《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出版。
这部耗时两年完成的纪实录,是作者先后走访了38家医院的14000名精神病人,接触了上百个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而来。“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吕楠说。
两年后,大学生“算”无意间翻开了这本书,震撼、冲击,扑面而来:“每当回忆那本画册,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有个人袖子套着手,弓着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镜头。那种感觉,哇······”
国内怎么没人拍(这个题材)?是当时盘旋在这个酷爱悬疑惊悚片男生心里最大的疑问。
所以等到这个动画学院学生毕业,在职场摸爬滚打两年,确定自己必须走导演这条路时,精神病人依旧是他的镜头想要第一个聚焦的对象。
8月9日,“算”执导的首部网剧《疯人院》上线。这个发生在某静谧山区疗养院的故事,介于悬疑、科幻、伦理、邪典之间。院里的病人千奇百怪,禁锢在自己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里等待救赎;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也彼此心怀鬼胎,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据说春姐成了今年夏天不少人的心理阴影
当心底的神魔鬼怪,在常识和真理的边界蠢蠢欲动,到底谁才是这浩瀚宇宙里的疯子,是固执的我们,还是自由的他们?
一切未知,但,精神世界的厚重壁垒,已经裂开缝隙。
不是妖魔化,是根本无人提及
2015年春节,“算”曾和母亲前往老家的精神病院探亲。此行也成了他做《疯人院》的“最后一根稻草”。
冲击依旧来自精神病人的眼神,有的好像是要把你杀了复仇,有的又像是你们已经认识了几十年。那种无法表演的深邃感,让被看者后背发麻,觉得自己好像有罪。“唰——那个冲击力,一下子就把你整个肾上腺素给调动出来了。”
“算”赶紧询问母亲,能否托关系让自己在这呆个十天半个月。当院长得知他是要以此为素材创作影像时,觉得很有必要,答应他以实习护工的身份留院体验。
据调查,国内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和超过1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而注册在籍的精神卫生医生仅有1.5万人,床位2万多张,得到有效救助的精神病患者不足20%。医护资源稀缺、精神疾病救治普及度不高、病人家属的讳莫如深······都让国内的精神卫生建设举步维艰。
梅婷饰苏茂苹
与院长的那次交谈,对算之后的创作影响很大。
即便因为资方的更替、网剧市场的冲刷、观众口味的变化等多种原因,这个起初走现实主义路线的项目逐渐加入了科幻、悬疑等元素,它的核心依旧没变——试着换位思考,我们认为病人都画地为牢,但其实这种想法也让自己画地为牢。
不论是苏茂苹对妹妹苏丽珍的愧疚,还是李乔因张霞自杀对自己的惩罚,或是花申的恋母情结被误解为耍流氓,都是团队希望展现不同的视角、想法、世界观,让大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不是躲很远,或是嘲笑、嗤之以鼻、害怕······
男主角孟喃的超自然能力通感侧写(可以通过接触,来回溯曾经发生过的事),便是最直接的换位思考。当其他人都因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只有孟喃能击中靶心。因为病人为什么这么做,在想什么,他知道。
“这根弦始终绷着,感觉做这件事还是有一点社会意义的,并不只是我们从题材中萃取营养,做一个观众喜欢看的东西,也是想借此呼吁点什么。”“算”对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说。
二十多天的实地体验,为《疯人院》的剧本创作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基础。精神病院的大体环境如何,病房是怎么设置的;病人每天的时间安排怎样,如何进行医治;甚至病人们每天的形态、举止算都记了下来,日后给群演做参考。
而每天午休后,他与病人闲聊、搜集素材的场景,也被潜意识地放在了剧中“陆雨霏”这个角色身上。“当然我只保留了搞笑的部分,还有些恐怖或是瘆人的部分没有放进来。”
秦语饰陆雨霏
从精神病院出来,算拉着自己的小学同学孟扬开始编写剧本。两人在精神障碍课题上列出了20多类病例,几近枯竭,如果继续深挖,方向是哪?
他们发现中国在80年代末做了不少关于人体科学(对于人体,许多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无法做出现代科学的解释)的研究,也找到了类似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北戴河医疗气功国际学术交流会等组织。
这类信息的发现让两人豁然开朗,决定往人体科学上走走,拍一个大胆的、好玩的,猎奇同时又带着些许悬疑恐怖色彩的东西。
时局助人,也弄人
40多个人物大纲及故事梗概完成后,算开始尝试接触投资方,将项目落地。
没想到,这竟成了团队的梦魇。每次他们将项目PPT发出去,对方都很兴奋,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定要做,恨不得凌晨三点都要约出来见面。
但当双方坐下来深入调剧本、拉投资、谈投钱时,对方开始变得非常谨慎、害怕,担心最终做出来就是打水漂。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反反复复折腾的结果都是一样,孵化失败。
导演算
“很难受。”那段时间团队十分煎熬,但又能理解对方的顾虑。毕竟这是个相当年轻的非专业团队(编剧是导演的小学同学,导演是学动画出身,制片人学的是平面设计),之前也没有拍过什么东西,再加上找不到能与《疯人院》对标的,当作参考的片子。
即便项目PPT做得再漂亮,参考片剪得再扎实,到了要拿真金白银往里投的时候,谁心里都会打鼓,很难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玩、去实验。
意识到了这点,“算”赶紧用很小的投资拍了部电影——《芻狗》,拿着成片去见大猩猩电影,“告诉他我是能拍东西的”。再加上整个网剧市场愈发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公司的参与。至此,《疯人院》的投资终于落定,真的可以动手去做了。
40多个故事不可能在一部网剧中一一呈现,算就像拿着40多张牌的军师,思考着该如何排兵布阵:是先打三带二,还是先甩单,或者先打对子?
团队开会讨论多次后,一致定下总方向——低开高走。
先讲述一些真实生活普遍存在的故事,再慢慢讲到有点飘的、夸张的事情,再讲讲在特异功能边缘游走的案例。形成一个进阶的过程,让观众慢慢进入这个语境之后,接受后面提及的有关人体科学的东西。
可时局助人,也弄人。走过野蛮生长期的网剧行业,虽迎来了大众的认可,专业影视公司的涌入,却受到了越来越严的管控。早前尺度更大、题材自由度更高的优势亦不复存在。
尤其是隔段时间就有一两部剧悄然下架,也给《疯人院》敲了警钟。好不容易走到开发这一步,谁都不希望最后一场空。“还是能播,让大家看到最重要,看都看不到,你自己再怎么玩都没有意义。”
加法做完,就该做减法了。剧本中原有的同性恋情、驯兽师兽化、食人情节等均担心审核问题拿掉了。讨论八十年代气功的部分,也为了保险起见收敛了不少,将气功改成养生功来呈现。
刘敏涛饰养生功大师方慧
考虑到审美疲劳的问题,团队一直在场景、形式上寻求变化,调和观众口味。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内,第二个便出去满大街找病人,要把她带过去。第三个故事则是谈论找回来后要送出去的问题,第四个又将场景拉到学校,还在病人的梦境里穿梭,再往后连城市都不找了,直接到丛林里去。
几乎把这些都玩尽之后,马上引出要找的人不只是精神病人,剧情上升到主线,有外国人、小孩,还涉及到刑事案件要打官司。
“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克服审美疲劳,希望观众看到每一集都很新鲜。也是基于比观众多想一两步,我觉得第二季要上一个level,有往上走的感觉。”算说。
遗憾很多,但知足
可等到最后播出时,团队的“低开高走”,却成了观众眼中的“高开低走”。
被第一季两集一个故事的模式锁死后,第二季的回归主线大家反而有点不接受了。“主线怎么这么多”,“为什么一直讲用人体研发药物的事”,“后面有点崩坏”······其豆瓣评分也从开画8.3跌至现在的7.7。
“这也算是个经验吧,你把前面的口味调太高了,后面再变一个口味观众可能就不接受了。”高分低分、好评差评,在他看来都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反馈给了团队一个重要信息——观众现在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此之上加一点虚幻的东西就是锦上添花,但如果是走纯架空的路线,大家可就不会买账。
算自己在豆瓣上也只给了《疯人院》及格分,三星。对于网友完全可以给更高分的评论,他回道:“遗憾太多,也许下次能更有信心多给自己一星,哈哈。”
遗憾时间太赶。整个剧组每天工作量是正常剧组的3-4倍。在完成拍摄这个基本任务面前,一切的抠细节、调整状态都要为之让道。最终只能上剪辑台慢慢弥补,这里偷点那里偷点,这长两秒那短两秒,把不好的表演躲开,最后的结果才勉强看得过去。
遗憾加了过多“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东西”。比如开篇在算原本的计划中,应该一上来就是苏茂苹(梅婷饰)的故事,“就很酷,特帅我觉得”。至于男主为什么来,这座疗养院怎么回事,慢慢告诉观众。
平台担心故事直接上来,观众会看不懂一脸懵。建议先把男主的通感侧写能力,他为什么来,来干嘛,以及整个疗养院的人员安排、分工、内部关系交代清楚,再切入到第一个病人的故事,“然后就有了前面我觉得很多余的20多分钟”。
感情戏也是。
算并不反感感情戏,但在这部悬疑惊悚,以精神病人为主体的作品里加感情,不纯粹。“一旦有了感情戏,就会打破整体的语境。任何一部好的悬疑惊悚片,都没有爱情,稍微讲一点爱情的都是爱情片带点悬疑惊悚感。”
双方争执了几天,平台认为作品虽是男性向,但观众更多的是女生,必须发糖,团队最终只能妥协。“唉,当时想啊编啊好别扭,抓心挠肝,恨不得自己把剧本给烧了。”
最终的定档也让人猝不及防。《疯人院》拍完剪完后,算度过了最难熬的一个月,周围的人都在问他什么时候播,他心里很慌但能做的都做了,只能等结果。为了缓解焦虑,他还做了很多海报、预告片、彩蛋。后来还是没消息,他便想着结完婚回来再说。
孟医生T恤上的各种彩蛋,你们发现了吗?
8月4日网站那边突然来了消息——5天后上线。“我靠,5天后播是什么概念?什么物料没有,幸好我做了彩蛋,还剪了预告片,把这些拿出来凑。包括最开始的那几个预告片,也是最开始没事的时候弄的。”
突袭定档不算,还一口气把24集全放了出来,最后“好说歹说”才把它分成两季来播。原本该有的S级push位,只在开播当天首页最下面的banner栏放了五个多小时。算感觉被忽悠了,但没办法,平台现在也十分谨慎,对于《疯人院》这类题材的片子,一旦主推他们可能担心会招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这样也好,我觉得挺好,就这样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是最懂得自我合理化的动物。’孟喃不是跟李乔说过吗?”算笑着说。
上可天马行空,下可深入人性
“清醒梦”(即“清明梦”),是算做《疯人院》以来最想拍、最满意、也最喜欢的故事。
这个经常做噩梦,被“鬼压床”的人,偶然间知道清明梦,并尝试控梦成功后一发不可收拾。兴奋,希望推荐给每个人,并在《疯人院》启动后对这一集从头到尾亲力亲为。“要是有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做梦,哇这个太屌了,这是史无前例,连美剧都没有做过,我一定要做这样的一个尝试。”
起初,他只是单纯地想分享给大家这个“除了自己的太太以外,人生最大的财富”——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去发生一些想要发生的事情:可以幻想和李安面对面坐着聊天,可以一跃飞上天俯瞰整座城市,又或者变成一棵树看人来人往······
直到后来引入了江教授的故事(2015年“毒保姆事件”),整个“清醒梦”章节开始丰满起来,团队想借此表达三层含义:第一、保姆竟然会为了钱杀害老人;第二、子女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当了帮凶,默认保姆的行为。
最后,也是最深一层——所谓的孝道,是必然的吗?
“真正子女对父母的爱,应该是发自肺腑的,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累赘。我是真的爱他的,我想起小时候他带我逛公园的一幕一幕。他现在就算是老到开始天天在家里发疯,我也要细心呵护他,因为我一闭上眼睛,就是那些闪着光的岁月,那种父母对我的爱包裹着我。我也要那样爱他,因为可能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我也是这样什么都不管,饿了就喊哭,让父母晚上睡不好。现在他让我晚上睡不好怎么了?”算说。
他认为这个故事最成功之处,是团队反思的同时,反思了自己的反思,最终又佐证了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换位思考。
这或许是算偏爱这一题材的原因。它既给了创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公路电影、音乐电影、丛林探险、律政片、科幻片等等均可尝试。同时具体探讨每个病例时,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和情感,能引起大众共鸣。
它就是个上可天马行空,下可深入人性的绝佳载体。
8月22日,算在朋友圈分享了《疯人院》原声带专辑,写道:“自知《疯人院》各个层面可以提升的空间都很大,但这次唯独一点我可能忍不住要臭屁!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中国网剧的风格原创OST!这一点甚至不怕拿出去比!这是联手天才师弟任丁一,以不计成本的熬足8个月的成就!而今,88条最终选出66首上架虾米音乐!我们实现了网剧的开拓!也实现了自己梦想!”
做一张属于自己的OST,大概在他心里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拍出《疯人院》。大学时,他就喜欢拿着采音器做一些配乐的尝试,看电影也好,美剧也好,他会对音乐格外关注。“音乐是快速把人带入氛围的最大利器,它能让观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对号入座了。”
这种探索欲和研究欲一直延续,《疯人院》还没开拍时,算就想着促成此事。写剧本时,他便找了100多首参考音乐,思考每个桥段,大概需要怎样的配乐伴奏。
等到了后面粗剪时,他开始一边贴音乐,一边赶紧找了师弟过来,帮着把这些参考乐变成自己的音乐,整个过程期待且享受。
“听着自己编的音乐,配着自己拍的画面,哇那感觉真是太爽了。最后这几十首音乐还能集结成专辑发到虾米上,哇那个成就感可能比我拍个戏还大。”
你对《疯人院》这部剧怎么看?
天才和疯子真的仅一线之隔?
真实和虚无的分界线又在哪?
说出你的想法
我在留言区等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