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形象特点(儒林外史中杜少卿)

《儒林外史》整本书都写了一帮子假名士、真腐儒的虚伪、荒唐、丑恶的行径第三十一回引出来一个杜少卿,他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但却出污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浮沉,竟然独立于儒林群丑之外作者吴敬梓对这个人物备加推崇、尤为珍惜,把自己的影子融入其中,当作“自画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形象特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形象特点(儒林外史中杜少卿)

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形象特点

《儒林外史》整本书都写了一帮子假名士、真腐儒的虚伪、荒唐、丑恶的行径。第三十一回引出来一个杜少卿,他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但却出污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浮沉,竟然独立于儒林群丑之外。作者吴敬梓对这个人物备加推崇、尤为珍惜,把自己的影子融入其中,当作“自画像”。

一、两人都“轻财重义、慷慨好施”。杜少卿经常把大捧的银子拿出来帮助别人,结果把田产卖光,穷到靠“卖文为生”,却依旧“心里淡然”。吴敬梓“家本豪华”,后来承袭了“二万余金”的家产,与朋友往来常常“倾酒歌呼,穷日夜”,兼而救济帮助别人,不到十年家产都卖光了,由此得来“吴家第一个败类”的称号。后来,为了倡捐先贤“泰伯祠”,他不顾个人生活境况,卖掉了最后一点财产:全椒的老屋。

二、两人都“看轻功名、鄙视举业”。杜少卿最讨厌讲“做官”、“有钱”,认为“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萝斋在他面前大谈补禀做官的时候,他骂道:“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却用手帕包了头,躺在床上装病,坚决拒绝。吴敬梓嘲笑那些追名逐利的举业士子为蚀木的蠹虫和钻窗户的痴蜂(“蠹木虫何苦,钻窗蜂太痴”)。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以疾笃辞”。之后,他再也不参加任何官方的考试,而且自动放弃了秀才的学籍。

三、两人都“蔑视权贵、不屑做官”。有人要同杜少卿去会王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他的这些言论和行动,与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卑污风气,正成鲜明的对照。吴敬梓祖辈的“门生故吏”,或吴家过去曾经在经济上帮助过忙的,有些已经做了很大的官,但是吴敬梓“夷然不以屑意”,始终不去攀附。

四、两人都“挑战礼教、放荡不羁”。杜少卿在《诗经》解释上摈弃朱熹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携着妻子同游清凉山,突破了世俗拘束。受到压迫的妇女沈琼枝逃到南京,杜少卿还亲自登门,称赞她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极了!”还把自己刻的诗集和银子送给她。吴敬梓被乡邻视为吴家第一个败类,“乡里传为子弟戒”。后来移居南京,成天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贤达之士“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和几个蔑视礼法的阮籍、嵇康式的密友“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经常同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戏子、歌女等在一起“寄闲情于丝竹,消壮怀于风尘”,这在当时,都是被社会另眼看待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