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头痛条文(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配厥者,极也,尽也厥阴有“阴极阳衰”、“阴尽阳生”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因此,病至厥阴,既有阴极阳衰、阴阳离绝的危重证候,又有阴尽阳生、阴证转阳的机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伤寒论厥阴头痛条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伤寒论厥阴头痛条文(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伤寒论厥阴头痛条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配。厥者,极也,尽也。厥阴有“阴极阳衰”、“阴尽阳生”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因此,病至厥阴,既有阴极阳衰、阴阳离绝的危重证候,又有阴尽阳生、阴证转阳的机转。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而言。足原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度,扶胃属肝络胆,上贯席,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侧中间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对脾胃的受纳、消化和气机的升降起重要作用。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而达于下焦,使肾水温暖以养肝木。在生理情况下,肝胆疏泄条达,一身气机和畅,肝火不亢,肾水不寒,胆木生发之机充盛,以维持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阴阳失调。由于厥阴为六经中最后一经,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为病,在阴寒盛极之时,每有阳气来复之机,其病往往是阴中有阳。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故厥阴病的特征,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厥阴病的形成,一般有三种途径:其一,三阳误治或失治,邪气内陷。其中以少阳之邪最易陷入厥阴,以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也,此属表里经传。其二,太阴、少阴病不愈,至使邪气进一步内传厥阴,此属循经相传。其三,本经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以致邪气直犯厥阴,此即外邪直中。根据临床观察,三种情况以前两种较为多见。

厥阴为病,因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本篇提纲证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故作为跃阴病的代表证。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而有阴阳胜复的特点。因阴胜则厥,阳复则热,阴阳互有争胜,故表现为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复证。此证可根据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的进退及预后。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哕、下利等证。此外,厥阴病篇中,还列举了多种病因所致的厥逆,以及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但应从鉴别角度,对比认识,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治法,因证而异,一般遵循“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上热下寒证,宜清上温下。厥阴寒证,有温经散寒养血之法;热证有凉肝解毒之法等等。但厥阴病比较复杂,临证之时,还应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素体情况,“随证治之”。

厥阴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厥阴阳复,可出转少阳;厥阴邪微正复,可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若阳亡阴竭者,则预后不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