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治城市大脑(封面故事姜鹏)

智治城市大脑(封面故事姜鹏)(1)

▲姜鹏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所所长

郗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工程师


文|姜鹏、郗望 图丨由作者提供

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大脑不断孕育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大脑在基层社区维度的探索,既能更好发挥大脑优势,也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赋能相关产业发展。

如北京双井街道,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开展创新实践,对基层治理各维度开展综合性培育提升;又如成都,依托天府市民云建设社智在线平台,将城市大脑服务能力下沉至区县社区,让基层社区也变得更智慧。这些都具备示范效应,值得研究借鉴。

从城市大脑到社区微脑

时至今日,智慧城市在我国正式发展已有十几个年头,相关概念日益明晰,各地实践愈发接地气。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产业支撑城市,以智慧的手段治理城市,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智慧城市在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创新驱动的有益路径。

智慧城市累积和联通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整合清洗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全局分析,有效调配资源,有助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技术积淀、需求刺激和政策扶持下,近年来城市大脑得以孕育与发展,化为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成为很多城市的建设标配。

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让服务和需求更精准对接,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治理基本单位。

借助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赋能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展示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智慧社区是与居民生活最相关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是智能家居、智慧养老等技术应用的天然试验场,在这里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优势,能有效加强基层单元的感知、分析、决策和预警能力,实现精细型、智慧型转型。

城市大脑在基层社区维度的探索,也可称为“社区微脑”。相较于城市大脑,“社区微脑”更贴近居民诉求,注重小功能开发、多应用场景,并利用智慧化手段响应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精细的服务,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小前端”在社区的协同整合。

5G网络快速扩展进一步推进算力边缘化,越来越多的物联终端将具备计算能力,可实现“大小并用”的分布式协同智能,“大脑 小脑”的多脑并用模式也应运而生。为了更精准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需要认真考虑并加快“城市大脑”框架下“社区微脑”的开发。大脑,重数据、重硬件、重决策。小脑,重应用、重软件、重收集。两者分工明确,数据互通,打通数字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体现基层精细化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街道、社区层面的智慧大脑建设强调经济可持续性,以低廉的成本(百万级别)实现了较小区域(几平方公里)的微观动态感知监测、动态体检评估、公共政策仿真模拟和公共治理项目实施管理。这也与成本昂贵的城市大脑形成了鲜明对比。

北京双井国际试点实践

近年来,北京市致力于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方面成绩显著。以双井街道为例,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1项“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为导向,对基层治理各个维度开展综合性培育提升,重点聚焦城市大脑建设、共建共治生态、街区更新模式三方面的创新实践,在北京率先建成街道尺度的城市大脑系统(“社区微脑”)。

(一)实现数据集中治理

双井通过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城市大脑在社区维度的探索,在北京率先建成街道尺度的城市大脑系统(“社区微脑”)。双井大脑是面向基层治理的城市大脑应用,成功响应了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中对“建立健全街道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的具体要求,实现了“人、地、房、事、物”等数据的集中治理。

通过事件处理引擎,双井大脑对12345、网格巡查、环境监测、垃圾分类和社区活动事件进行了空间化和语义分析,实现了对辖区“人、事”的跟踪监测。

(二)面向基层治理需求

以数据治理为基础,双井大脑应用充分面向基层治理需求,主要功能围绕运行监测、体检评估、仿真模拟和实施管理四方面设计而成,覆盖基层治理全流程;跨越指挥大屏、桌面终端、手机和车载PAD全平台,覆盖基层工作全人群。

1. 运行监测

通过社会大数据、事件处理引擎和创新型物联感知实践,双井大脑实现了对辖区人口、设施、“接诉即办”案件、网格巡查、环境、社区参与活动等状态的实时运行监测,实现了一系列面向基层治理场景的感知技术创新。

例如:将综合环境传感器安装在城管综合执法车上,实时感知街区环境异常问题,实现了环境问题的主动响应,甚至实现“未诉先办”;借助智能盲杖,基于盲人志愿者的行为感知判断无障碍环境问题,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无障碍环境普查评估工作及启动试点改造工作;对共享单车的治理等。

2. 体检评估

借助社区体检引擎对街区运行状态数据的运算,双井大脑依照基层治理各项工作需求,实现不同周期、不同颗粒的体检评估,推动了“以体检评估驱动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

具体包括:面向城市运行状态监测的日报、周报、月报体检;面向街道人居环境与“七有”“五性”要求的周期性体检评估等。

3. 仿真模拟

在系统评估基础上,面向街区公共服务提升和公共空间更新等各项工作,双井大脑通过多种模型开展仿真模拟,预测不同提升方案的效用,选取公共服务便利度提升和场地活力提升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以此为方法支撑了“众享生活圈”“井点”系列等多个服务设施、微空间的实施落地。

4. 实施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运行阶段,双井大脑对无障碍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微更新等各类建设项目开展实施管理,同步项目信息,更新项目进度,监测项目实施效果。

(三)营造多元共治生态

通过社会创新,双井街道在社区理念指导下构建了“挖井人计划”共治生态,广泛吸纳来自智库、居民和外部的智慧与力量,讨论社区公共问题,募集社区治理资源,为双井多项行动计划提供了设计、资金和资源支持。

在此基础上,双井组织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的文化培育提升项目。如在儿童友好街区的框架下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儿童的社区议事活动、小课堂和体验工作坊;举办了可持续更新暨社区设计节活动;推动了一系列可持续更新项目的落地实施。

(四)支持街区更新探索

街区更新是双井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培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双井吸引了公益基金等投资参与,借助大脑强化面向城市进行更新的诊断、决策、评估,科学开展改造设计,量化跟踪改造后的绩效提升状况,支持相应空间的落地和运营。

比如面向公共空间微更新的项目。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数据建模形成场地活力预测模型,支撑了场地设计落地;并通过设计工作坊、微花园植物培育、居民公约缔造等活动让居民深度参与,为原本消极的临街空间营造活力。

再如面向建筑设施更新的项目。将闲置的街边门面房改造为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力枢纽。通过引入智能回收装置,将内部空间打造为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点;通过与邻近学校开展实践合作,将外部空间打造为开放的环保教育文化空间。

成都社智在线应用探索

成都结合自身现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天府市民云品牌,将中央要求的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与市委提出的“智慧社区云”统一融合为依托天府市民云建设的社智在线平台,将城市大脑的服务能力下沉至区县社区,面向基层提供数据与管理服务,促进居民服务与社会参与有机融合,让社区也变得更智慧。

(一)共享城市大脑资源

成都已初步构成全天候智能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的智能治理体系,正不断提升“城市大脑”的支撑能力,持续推进数据汇聚和应用场景开发。

天府市民云于2018年上线以来,已整合接入380余个市级、区(市)县各级部门(单位)共计600余项“互联网 ”市民服务以及1000万余用户,积累了巨量数据资源。

依托“天府市民云”构建的“社智在线”也已实现在3039个社区的应用覆盖,并先期推出智慧应用场景试点社区102个,探索为社区装上智慧大脑。

依托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线整合录入社区沉淀数据,形成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数据库,还建立社区数据库标准模型,动态更新掌握各类数据,为智慧治理夯实数据基础,推动社区治理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

如郫都区依托“社智在线”进一步创构“一库三平台N场景”,不仅为社区装上智慧大脑,并建立起数字社区研究院,持续市场化创新智慧场景营造,让便民利民服务更高效更暖心,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立体化、现代化、智能化。

(二)打造社区智慧生态

“社智在线”以服务为切入口,让居民、政府以及各类服务主体共筑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服务繁荣生态,畅通智慧治理体系中的各方入口,即营造社区工作者平台、居民服务平台和社会参与平台。

对社区工作者而言,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基层减负。社区工作者可在平台上及时处理或上报居民需求,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对于居民而言,探索全市小区建立全住户“一户一档”,集成社区服务、生活服务,支撑成都全市社区智慧管理,动态分析市民需求,快速响应市民诉求,不断融入生活服务,强化“需求直达”和“邻里交流圈”等特色功能。

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而言,吸纳其拥有的资源和提供的服务,吸引企业、机构、商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入驻,其中既有政务事项,也有社区手艺人。

(三)创新数据安全保障

天府市民云由市属国有企业控股,专业化团队运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市经信局)对信息安全等技术方案进行评审,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网络办)提供基本物理支撑和数据库,以上为天府市民云的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

作为数字社区信息平台的“社智在线”,考虑到大量的数据存储和应用场景,将系统整体部署在成都市电子政务云综合保税区,与各委办业务系统通过政务云网络通信,受政务云保护;用户敏感信息使用算法加密,防止隐私数据泄露。

对用户来说,天府市民云本身有严格的实名认证体系,辅以单设备登录、指纹解锁、手势密码、两次鉴权等多重方式以满足各种使用场景下的安全需求,对部分使用场景特殊的重点业务,在使用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确保是本人操作。

除了技术手段,积极参考学习国家级、省级平台的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办法,设计数据专有专用协议,确保数据仅用于指定的场景,杜绝被滥用;除此之外,由市经信局、市政网络办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内外部安全力量进行安全攻防演练,坚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对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机遇常常伴随挑战,新基建为城市大脑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新舞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也对城市大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大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未完,完整内容,请订阅杂志。)

编辑|李佳琪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