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林书院介绍(距今900多年的东林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中,东林可能是最特殊的。
它以一方天地,影响了明末的局势,走过近千年时光,依旧常被人论起。喜爱它的人,对其不惜余力的赞赏,厌恶它的人,针砭其清流误事的作风。它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朵璀璨浪花,值得人驻足留恋。
在无锡游玩时,我专程前来拜访。书院位于一条小胡同里,东林广场的热闹似乎并未浸染于此,门前冷冷清清,环顾左右,只有我一个游客。
这倒也好,书院本身就是清净场所,我且自大一回,当作书院主人,慢悠悠闲逛起来。
书院的原主人是杨时,他是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北宋理学大师,在当时声名斐然。杨时在无锡时,看到此处竹林茂密,苍润相间,与庐山东林寺相似,一时心动,便在此建了所书院,决意长期在此讲学。
杨时在此讲学没多久便逝世了,学生为了纪念他,在书院内建了座祠堂,取名道南祠,来源于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
主人已逝,书院没多久也自渐荒废,元朝时,一个僧人路过此处,同样看中此地的松风袅袅,便修建了座东林庵,在此修身养性。
东林书院真正的崛起,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顾宪成重修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因为顾宪成在士大夫里威望较高,书院便成为了江南学子、官员的聚集场所,他们对朝政针砭时弊,发表言论,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东林党。
他们在此讲学,大会每年一次,小会每月一次,并得到了很多官员的资助。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激励过无数青年学子。
此时的东林书院享誉天下,有着"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清朝时,书院规模已大不如以前,之后逐渐荒废。现在的建筑,是近代翻修过的,按照当时格局,当时的模样复建而来。
书院距今900多年,并不收门票,这点出乎我的意外,入口处只有一位工作人员,登记下便进去了。
每走两步便有一座马头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米,匾额上书写“东林旧迹”四字。
牌坊原建于明朝1604年,后来损坏于战火中,现存是清朝时翻修的。牌坊很是壮观,石柱上雕龙画凤,丹凤朝阳,刻着众多华丽繁琐的图案,雨水的冲刷让颜色发黄,看起来厚重又沧桑。
牌坊后是泮池,这是文庙里的标志,也常用在书院里。泮池是孔子讲学授课之地,科举考生们考试前,会在此走一遍,以祈求自己金榜题名。
书院内井然有序,水墨画的风格,绿如翡翠的湖泊,淡雅素静的竹林,让人如同走进了江南园林庭院,江南学子的审美的确出众。
这里许多书房都有来头,依庸堂为书院重要地方,是每年会议的举办场所,墙壁后面挂着一幅字画,写着那顾宪成的那句至理名言。
我很喜欢书院里各房屋的名字,沾染着书卷气,如燕居庙,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代表闲居之意,意思是说这里是学子们闲谈聊天之处。
竹子、石头是东林书院的常见元素,古人喜欢竹子,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石头则用来寓意志向的坚韧。游玩下来,感觉这是一个氤氲着士大夫理想的书院,无处不蕴涵着思想,思想中又包含一定的东方美学。
在展现书院文化的同时,这里也没能忘记曾经的东林庵。书院东部专门开辟了一片区域,再现了东林庵的模样。
明成化时,东林庵被僧人重修,寺内遍植桃花,每逢桃花盛开时引得众人前来观赏,一度成了无锡赏花胜地。只是如今规模小了很多,绚丽的桃花林也不见了踪影,倒是有几间茶室,供游人休憩。
中国大部分的书院我都走过,嵩山书院、应天书院等等,诚然的说,它们现状都不太好,如今的游客似乎不太喜欢这类文化性景点。
可我觉得还是要看一看,每一座书院都是华夏文化的承载体,它们不应该被埋没,也不应该被遗忘。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不收门票
交通:可乘坐地铁2号线到东林广场站下,南下步行几百米即到。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壮美山河、领略百味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