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演变史(武器进化史早期的火枪)

01火枪是军事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发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火枪演变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火枪演变史(武器进化史早期的火枪)

火枪演变史

01

火枪是军事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发明。

以火枪的出现为标志,人类战争逐渐由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过渡,战争的规模和血腥程度快速升级,战场上的死亡人数也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热兵器的威力是远胜冷兵器的。鸦片战争时几千名装备了枪炮的英军,能把庞然大物的大清打得丢盔弃甲,靠的就是武器碾压。

然而,热兵器出现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其威力和普及度是远远不如冷兵器的。

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个时期,火枪打不过刀剑,更打不过弓箭。

最早的突火枪、火门枪暂时可以不论,因为它们离现代意义的枪械差距太大,既没有标准的制造和使用流程,更不具备批量装备的条件。

欧洲人15世纪发明的火绳枪算是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步枪,它有着最基本的枪管、枪托和扳机,长度也和现代步枪比较接近。

火绳枪,注意那根粗粗的火绳

但是,火绳枪的出现并没有大幅改变世界战争的形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东西方战争仍然以冷兵器交锋为主。

因为火绳枪的弊端实在太明显了:

装填弹药麻烦,当时没有子弹,需要持枪者自己在枪管处塞装火药和弹丸。如果火药量估摸不准,一不小心装多了,还有可能炸膛,就是把枪管炸裂;

点火射击速度慢,最熟练的士兵也无法在一分钟内打出三发以上的枪弹,普通士兵甚至一分钟只能开一枪,射击效率远不如弓箭;

非常怕水,因为是火绳点火,一下雨枪械直接熄火,等待火枪手的将是被宰割的命运;

射程短,超过一百米根本无法射中任何目标,这一点又远不如弓箭。

所以早期的枪械热兵器的战场实用性确实不如冷兵器。之所以没有被直接丢弃,是因为火绳枪有两大好处:

一是发射时动静大,烟雾缭绕火光喷溅,对打击敌方士气作用不可小觑,很能吓唬人。

尤其对付落后地区的部落民族,很多蛮族武士听到火枪轰鸣,还以为是手心雷一样的妖术,往往吓得不战而逃;

二是火枪手门槛低,起码比弓箭低。

宋代的神臂弓需要臂力非常强壮,且受过长期训练的人才能拉开发射,普通弓箭要求低一些但也不是人人能操作。

而火绳枪就简单多了,一个人只要不是白痴,身体没有残缺,经过简单的训练都能点火射击,成为合格的战场炮灰,很对需要开疆拓土的野心家战争狂们的胃口。

甚至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拿着火枪就有机会杀死强壮的成年士兵。

所以火绳枪被保留下来,为热兵器的发展换代提供了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年代一支完全装备了火绳枪的部队,也不是手持大刀长矛弓箭的冷兵器军队的对手(双方士兵战斗力差不多的前提下),如果对方有骑兵的话结果更是碾压。

02

热兵器真正取得战场主导,是燧发枪的出现。

燧发枪与火绳枪的区别在于,它用燧石击打火门产生火花,引燃弹药发射,不再需要点燃长长的火绳。

简单类比的话,两者就像打火机和火柴的区别,哪个使用方便不言而喻。

燧发枪不仅减轻了士兵负担(从此士兵不用再带一堆火绳去战斗了),而且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

相对火绳枪需要先将火绳压进枪内,将火绳点燃,然后再瞄准等着火药慢慢发射,燧发枪只需要扣动扳机,让火石撞击产生火花就能发射弹药。

这无疑让点火开枪的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

最关键的是,燧发枪在火门位置增加了一个封闭盖可以防雨,后来进一步改进为排水槽,解决了火绳枪雨天不能发射的难题。

这对士兵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下雨天不能杀人了(遇上大雨还是不行)。

二百多年时间里燧发枪不断改进,其射击效率和射程杀伤力逐渐压倒弓箭,热兵器的王者时代终于到来。

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军事技术的出现,都不能立即改变战争形态。

新发明必须要和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生产力和交通媒介相匹配,有足够的大环境支撑,才有机会普及,在普及中不断实践,实践中不断改进,最终彻底颠覆旧的战争模式,完成军事革命。

比如,燧发枪一直是前装枪,这种枪有个很大的弊端,士兵要把枪立起来往枪口里塞弹药,限于枪的长度,人自然也要站立起来,这在战场上几乎是送人头的行为,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军少校弗格森发明了后装枪,即所谓的弗格森后装枪。这不仅解决了站立装弹的极大弊端,而且弗格森后装枪的射击效率是燧发枪的三倍,射程更是达到180米。

弗格森和他发明的后装枪。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种看起来杀伤力极大的新武器虽然让军事统帅赞不绝口,却没有真正在战场得到应用,更遑论大量装备。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军使用的还是前装枪。

是欧洲人因循守旧吗?当然不是,他们一直在绞尽脑汁提升武器的杀人效率。

只不过弗格森后装枪虽然好,却有极大弊端:

一是造价昂贵,成本是前装枪的好几倍,军队负担不起;

二是弗格森后装枪前面的枪管带有膛线。这种刻在枪管内侧的螺旋线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子弹出膛时旋转飞行,极大提高射程和精准度。

但是,当时的工艺水平根本无法做批量生产,毕竟还没经过工业化革命。

第三个原因就比较奇葩,因为弗格森后装枪射击速度快,对弹药的消耗远超前装枪。旧式步枪,一个士兵带十公斤弹药就能应付一场战役,而前装枪变态的发射速度,可能战斗刚开打,士兵们就把弹药消耗光了。

英军大多是远方作战,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无法满足海量弹药的输送。毕竟在火车出现之前,东西方军队的陆地后勤运势都是靠骡马和人力,效率非常低下,物资一旦超额根本供应不起。

一件新式武器再好,如果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也注定无法普及推广,甚至来不及在战场亮相。

03

后装枪真正大放异彩,是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此时距离第一支后装枪的发明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

普奥战争的双方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当时的普鲁士人口八百多万,而奥地利帝国人口两千多万,足足是前者的三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人口处于劣势的普鲁士一下出动了63万军队,而人口三倍于敌人的奥地利竟然只动员了58万军队,对于本土作战、在家门口打仗的奥地利人来说,实在不可思议。

除了双方社会动员能力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普鲁士修建了完善的铁路轨道网,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铁路运兵。

打个比方,普鲁士后方的军队完成集结后,靠着铁路两天就能到达战场;而他们的敌人奥地利军队,因为铁路线稀少,很多部队只能骑马狂奔,甚至靠着士兵的双腿赶路。

等奥地利人到达战场时,他们的敌人可能已经排兵布阵等待他们两天了。

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两小时的差别就足以改变战争的结局。

更致命的是,普鲁士军队已经大量装备了后装枪,发达的铁路网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弹药,普军毫无弹药不足的担忧。

而奥地利军队使用的基本还是前装枪,除了军事思想和军工水平落后的因素,后勤无法满足后装枪的消耗更是重要原因。

于是在战场上,普鲁士的士兵全程卧倒,有条不紊地从枪后装填子弹;对面的奥军却要费而巴力往前面的枪管里填塞子弹,枪支过长的甚至要时不时站起来。

结果就是,新兴强国普鲁士如秋风扫落叶般,仅用七周时间就将老牌帝国奥地利打得灰头土脸,普鲁士损失三万多人,而奥地利的损失高达七万人。

战争的结局,在火车汽笛的轰鸣声,和后装枪撞针的击发声中,早已注定。

普奥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种新兴事物,在其出现的早期,因自身的不成熟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其价值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容易被人们忽略轻视。

当年的大清皇帝将枪炮视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短视思想的典型代表,于是有了后面的百年国耻。

直到现在,还有人质疑:我国尚有大量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耗巨资去发展航天事业,探索遥远的月球火星?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想通了这一点,我也明白了大家为什么要为一次次航天飞船的发射而激动;

这不是沉浸于集体情绪中的狂欢,而是国家宏观叙事和国民个人荣辱命运的紧密结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