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李世民哪个好(李世民康熙雍正)

你常纠结么?纠结是历史上成大事者的高贵品质,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世功勋的人莫不如此。在这里仅举几个帝王的例子。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果决的人,策动李渊起义,在李渊犹豫不决的时候,让裴寂用计使他上套,不得不起义;在李渊进军长安受阻,因而打退堂鼓的时候,竭力劝止他。李世民围洛阳,打柏壁,亲自冲杀,多次深入险境,从来没有犹豫过。

历史记载的李世民第一次纠结,是李建成认为他功劳很大,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位置,要杀了他。这时候,他唯一的办法是趁李建成还没有动手先发制人,才能保命。但是为这事情,他纠结了很久,和秦王府官员们多次商量,未作决断。他的亲信一个个被调走,李建成把主意打到李世民死党尉迟恭身上了,李世民再不行动,就会成为刀下鱼肉,但是他还想找人打个卦,预测一下行动是否顺利。

康熙和李世民哪个好(李世民康熙雍正)(1)

图文无关

这时候张公谨走进来,大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打卦!难道打卦的结果不顺利,就不出击了吗?”

张公瑾的话说明,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吉凶,还是纠结。

张公瑾一句话刺破了纠结状态。于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发生了,李建成、李元吉成了刀下之鬼,大变之下,李渊为求自保,把皇权交给李世民。几个月后,他正式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位。

当然,这一次纠结并没有直接带来丰功伟绩,而是带来了贞观年号。

之后,他的纠结就多了。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魏徵的关系。魏徵本来是李建成的人,甚至劝过李建成及早动手杀了李世民,可惜的是李建成同样纠结,没能听从。李世民让魏徵进入自己的朝廷中枢,魏徵明白宣布自己只做贤臣不做忠臣,李世民容纳了他。魏徵经常在朝廷上反驳李世民的意见,让他非常难堪;甚至李世民一道让那些未满十六岁但身材高大的人也要服役的圣旨,也被他三番五次驳回。李世民多次想过要处罚魏徵,甚至和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要杀了他。但是,李世民纠结之后,魏徵最终也没有受到多大惩罚,更没有被杀,而是深受信任,甚至李世民东征高丽未能达到目的,也怀念已经去世的魏徵。

李世民喜欢狩猎,这大概是具有军功的人的共性,可是受到刘仁轨的阻止。刘仁轨认为狩猎应该等到秋收之后,否则会踏坏庄稼。他有专门的狩猎场名洛阳苑。有一次他在洛阳苑狩猎,有一群野猪跑出林中,其中一头野猪奔到马前,民部尚书唐俭赶紧下马与野猪搏斗,李世民拨出剑砍死野猪,回头笑着说:“你没看见朕将要杀掉野兽吗,为什么还这么害怕?”唐俭说:“汉高祖从马上得天下,却不在马上治天下;陛下怎么能对一头野兽逞威风呢?”一句话把李世民的炫耀打回去了。

康熙和李世民哪个好(李世民康熙雍正)(2)

图文无关

这些时候,他的内心是纠结的。纠结的结果,都是接受了大臣的意见(那时候刘仁轨还算不上大臣,只是个县令)。如果换一个人,比如隋炀帝,恐怕就没这些纠结,凡是反对他的,贬了,或者杀了。

李世民有心成为圣人,或者圣帝,因此处处约束自己,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但他同时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有感情要抒发,有想法要付诸行动,有好恶要表现。这两者之间,往往形成纠结,纠结的结果,便是理智占了上风。

纠结的结果,便是理智占了上风,这几乎是所有纠结者的定律。李世民依靠这一条定律成为千古一帝。至于他是不是圣帝,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是,后来庙号为清“圣”祖的康熙,在很多时候都以李世民做自己的榜样,希望方方面面超过他。

就因为此,康熙也经常纠结。为是否削藩,他纠结了很长时间;为收复台湾,他也曾纠结过;贬纳兰明珠,他也纠结了很长时间……当然,时间最长的纠结恐怕是选皇位继承人了,由此引出了九子夺嫡惊世大案。但是他纠结的目的,也是希望选出一位明君。

话说回来,康熙和李世民相比,到底康熙是否超过了李世民,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没有超过。但这是题外话。我们要说的是,两位杰出的皇帝,他们的的丰功伟绩无不体现出纠结。

更为纠结的,是雍正皇帝。雍正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文学青年,性格孤僻,观点偏激。那时候来往的圈子狭窄,都是懂他的人,到没有什么困难。到了四十多岁当了皇帝之后,面对各种性格各种观点各种派别的满朝文武,他真的纠结了。

雍正没有成圣的想法,他仅仅是想当一个好皇帝,尽自己的本职。但是当好皇帝也不是容易的,面对满朝文武,他必须收起自己的小性子。他给臣子的谕令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事实上他本质上并不是汉子,而是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夸张怪诞的文人。因此他推崇年羹尧,要人为把他塑造为千古名臣;他推崇隆科多,让天下所有人都要称为“舅舅隆科多”。

康熙和李世民哪个好(李世民康熙雍正)(3)

图文无关

当自己的心性和皇帝这个职务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就开始纠结。比如发现年羹尧跋扈骄横的时候,发现隆科多弄权贪贿的时候。好的是雍正并不昏庸,纠结的结果,是基本选择了理智,哪怕是自己打脸,收回给予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所有荣誉,把自己称赞的“模范总督”蔡珽打入监狱,让朝廷重新洗牌。

曾经的文学青年雍正,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他因此追补亏空,反贪反腐,13年时间把康熙后期因为懒政也因为希望被后世称为圣人而不杀大臣造成的朝政混乱扭转了过来,中国的大船继续鸣笛前行,奠定了乾隆朝廷的复兴的基础。雍正皇帝在这当中有过多少次纠结,无法统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那些纠结,绝不会有朝政的逐渐清明。

不多举例了。成就大业的人。人生中总会有过太多太多的纠结,纠结是一种高贵品质,而不是缺点。这就是结论。纠结其实是一个选择过程,在经过方方面面的权衡之后选择最为合理最为明智的选项。所以,如果你经常纠结,不要怕,怕的是草率决定。草率的后果,要么需要花大量时间和力气去弥补缺失,要么无可挽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