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

文/食堂

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1)

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

就有带头大哥。

如果,你做不了带头大哥,

那就跟着最厉害的大哥混,

听小九的,

没错。

01

戴错了帽子

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发生了一场惊天内乱,内乱爆发原因挺搞。

这年夏天,卫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卫献公,约卫国两大权臣孙林父与宁殖到宫中赴宴。

国君好心叫你去赴宴,这面子得给。

孙林父和宁殖就穿好朝服而准时前往。

可他们在宫门口从早上等到黄昏,肚子都饿扁了,都没看到卫献公召见。

啥情况?饭点早就过了,怎么没个动静。

两人差人一打听,才知道是卫献公在苑囿射鸟玩耍,把和他们俩约的饭局给忘了。

二人一听这个,是气不打一处来,这不闹吗?

于是,两人忍着饿去找卫献公。

得,两人一来,卫献公不见也说不过去。

那就见吧。

这一见,孙林父跟宁殖更是气炸了。

因为卫献公是穿着打猎时的服装,戴着猎帽和他们聊天。

瞧他这意思,似乎根本没有请客吃饭这回事嘛。

不吃就不吃吧,两人什么没吃过,不差这顿饭。

最令两人气愤填膺的是,卫献公戴错了帽子。

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2)

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该有的礼仪还是得有。

在那会,国君和朝中重臣说话,要么身穿正装,要么就脱帽相谈。

卫献公这穿着猎帽就胡侃海吹,是极其失礼的,是非常看不起人的。

孙林父与宁殖登时就火了,你丫什么意思?有这么埋汰人的吗?

老实说,卫献公这也太没心没肺了,先爽约让孙林父、宁殖饿肚子在先,又带帽相谈辱人在后,这看样子更像是他故意作弄孙林父和宁殖。

可他好像搞忘了,孙林父与宁殖是他最惹不起的人,两人是卫国两大豪门的当家人!

02

卫国豪门

卫国孙氏和宁氏,都是卫武公之后。

卫武公是卫国第十一位国君,历史最贤能的一个国君之一。

老爷子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岁,堪称春秋第一长寿君主。

西周灭亡后,卫武公曾和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一起出兵勤王,护送周平王东迁。

因此,卫武公被周平王晋升公爵,卫国在卫武公在位期间是东方诸侯领头大哥。

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3)

卫武公死后,太子扬继位,是为卫庄公。

卫武公有个小儿子叫季亹,卫武公把宁邑封给了小儿子,此后季亹的子孙便称宁氏。

宁氏在卫国九世为卿,地位极其显赫。

到季亹的四世孙宁速(谥号庄,又称宁庄子)执政期间,正值卫懿公被狄人诛杀,卫国惨遭灭国,宁速又立了卫戴公,后来又在齐桓公帮助下立卫文公,勉强支撑残局,终于中兴卫国。

而宁氏在春秋时期大放异彩的是,宁速的儿子宁俞(谥号武,又称宁武子)。

当时卫国国君是卫成公,城濮之战前夕,卫成公逃亡楚陈两国,卫国另立新君,城濮战后卫成公险些被晋文公弄死,就是宁俞救的卫成公,卫成公能复位,宁俞也是功不可没,从此宁俞成为卫国第一权臣。

而这个宁殖(谥号惠,又称宁惠子)就是宁俞的孙子。

卫定公死后,就是宁殖和孔烝鉏扶立了卫献公。

因此,宁殖在卫献公时期也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

不过此时卫国执政却不是卫殖,而是孙林父。

孙林父出自卫国孙氏,孙氏始祖是卫武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惠孙。

因为名字当中有个孙字,所以后世子孙以孙为氏,公子惠孙就是孙姓的始祖。

公子惠孙的儿子名耳,又称公孙耳。

公孙耳曾担任卫国上卿,也就是卫国一把手,封邑在戚邑,因此也称戚氏,公孙耳就是现在戚姓的得姓始祖。

公孙耳的儿子叫孙乙(武仲乙),孙子叫孙炎(谥号昭,又称孙昭子)。

晋襄公二年(公元前626年,卫成公九年),因为卫国攻打了郑国,晋襄公为了给郑国出头,派先且居和胥臣攻打卫国,一举攻克了卫国孙氏的封地戚邑,孙炎被俘。

不过孙氏也为此因祸得福,和晋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因为戚邑就在晋卫交界处,离晋国很近,晋国多次在戚邑举行会盟。

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4)

卫国国君与孙氏、宁氏关系图

孙炎之子叫孙纥(谥号庄,又称孙庄子),孙纥生子孙鳅(谥号宣,又称孙宣子),此时孙氏位不过大夫,还远不如宁氏那般位高权重。

直到孙鳅的儿子孙良夫(谥号桓,又称孙桓子)手中,孙氏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卫国响当当的大家族。

孙良夫曾和晋国郤克出使齐国,结果被齐顷公给嘲讽了一顿。

很快晋国在郤克的率领下晋国和齐国爆发大战,孙良夫就是晋国攻齐急先锋,孙氏和晋国关系日益密切,孙氏成为卫国亲晋派代表势力,堪称晋国在卫国的利益代表人,因此在晋国的支持下,孙良夫掌握卫国大权。

孙良夫死后,其子孙林父(谥号文,又称孙文子)接班。

03

狐假虎威

孙林父这人,专横跋扈、逞强好胜,因此当时卫国国君卫定公很不喜欢他,甚至想要弄死孙林父。

孙林父为人专横不假,头脑也很敏锐,他觉察到了卫定公对他的敌意,不等卫定公发难,马上跑路,逃到了晋国,寻求支持。

由于孙氏是卫国最大的亲晋派,一旦孙氏失势,卫国的反晋派可能因此得势,即便卫国执政的家族仍亲近晋国,但他们的忠诚度和影响力也是很难超过孙氏的,晋国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让孙氏在卫国当权秉政更合适一些。

而孙林父这人搞交际也很有一手,在晋国诸卿中也是颇有人脉,和晋国三郤关系非常好,当时主管晋国东方诸侯外交的事宜的正是郤犨,在郤犫的帮助下,晋厉公向卫国施压,要卫定公接回孙林父。

卫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77年,晋厉公四年)春天,卫定公去晋国朝见老大晋厉公,晋厉公要卫定公接见逃奔晋国的孙林父,其实就是想让孙林父回国。

卫定公当时就不同意,别闹,我好不容易才赶跑了这个混蛋,现在又把他接回来,这不给自己添堵吗?

他坚决不同意!

成吉思汗歌曲西征路(这首歌赶跑了一国之君)(5)

晋厉公很火大,敬酒不吃吃罚酒,既然好好跟你说没用,那就只有强来了。

这年夏天,卫定公回国,晋厉公直接派郤犫出使卫国,其实就是送孙林父回国。

卫定公头铁,直到这会儿还不答应。

这时卫定公的夫人定姜,赶紧出来劝卫定公,打狗还看主人,孙林父不可怕,可怕的是晋国,你惹得起晋国吗?既然晋国要死保孙林父,你要是再不同意,就要亡国了。

卫定公一想,对,夫人说得对。

于是,在晋国强力支持下,卫定公只好恢复了孙林父的官位。

同年十月,孙林父刚回来不久,卫定公病逝,也不知道是被孙林父给气死的,还是给恶心死的。

卫定公死后,其庶子衎继位是为卫献公。

04

晋国狗腿子

卫献公这哥们,是个没心没肺的主。

卫定公一死,丝毫不见这哥们有任何悲伤之情。

拜托,那是你爹,你再高兴,也得做做表面功夫啊。

这样一来,刚回卫国的孙林父就对卫献公存有戒心。

没办法,卫献公对自己亲爹都这德行,对其他人呢?

于是,孙林父抓紧在自己的老本营戚邑,发展实力,与此同时,加强了与晋国的友好往来,呃,准确来说是抱紧晋国的大腿,以防不测。

为了抱紧晋国大腿,孙林父当政就奉行一个坚持,两个凡是。

即坚持晋国领导;凡是晋国要卫国干的事情,必须不遗余力的办成;凡是晋国的命令,必须听从。

因此在他当政时期,卫国绝对是晋国争霸的第一急先锋,头号马仔,比宋国鲁国都还更尽心尽力。

正是因为孙林父思想觉悟这么高,晋国对他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在晋国支持下,孙林父在卫国地位愈发稳固,在卫国可谓是只手遮天,行事也就愈加嚣张跋扈。

卫献公十一年(公元前566年,鲁襄公七年)孙林父出使鲁国,当鲁襄公登上台阶时,孙林父也跟着并肩登上。

这无疑是极不合礼的,鲁襄公是君,你孙林父再厉害也是臣,怎么能和鲁襄公肩并肩呢?

当时叔孙豹正好跟在后面,他看见孙林父无礼之举后,不能坐视不理,有辱鲁国尊严。

于是他快步上前,对孙林父说:诸侯的会见,寡君从来没有让卫国国君走在后面。现在您没有走在寡君后面,寡君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您还是稍停一下吧!

结果孙林父不为所动。

叔孙豹当时就感叹道:孙林父将不得好死。

孙林父出使鲁国对鲁襄公都这么一个态度,在卫国对卫献公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卫献公和他的关系也绝对谈不上融洽,君臣俩矛盾很深。

05

君臣离心

一个炙手可热的大权臣,一个没心没肺的国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难预料了。

两人没事都会搞出点事,更何况卫献公此时还侮辱了孙林父。

在弑君如杀狗的春秋时期,卫献公同时侮辱孙林父和宁殖就是作死。

受此侮辱的孙林父和宁殖岂有不窝火的道理,尤其是孙林父,在卫国,向来只有他嚣张的份,什么时候轮到他受别人气的时候?哪怕这人是卫国国君也不行。

因此,见完卫献公后,孙林父一气之下就直接离开国都帝丘,回到他的封地戚邑,不再上朝。必要时,只是派儿子孙蒯代为入朝请命。

这其实已经是个危险信号了,说明卫国君臣失和,孙林父不再甩卫献公了。

可能卫献公意识到了这点。

有次孙蒯入朝之后,卫献公特意请孙蒯吃饭,热情款待孙蒯,有意缓和自己跟孙林父的关系,为了以示隆重,还特意叫来宫廷乐队为两人演奏。

结果就是这次宴会,直接引爆了卫国内乱,事情就出在卫献公叫来的宫廷乐队身上。

孙蒯正吃着饭呢,突然乐队唱起了《巧言》最后一章,《巧言》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最后一章是这么唱的,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这章大意是,究竟那是什么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在哪里?诡计总有那么多,你还有多少同伙?

这最后是说奸佞小人最后必然不得好死,巧言本来就直抒胸臆,文笔锋利,这经过乐队一朗诵出来,更是情感愤慨,令人血脉贲张。

孙蒯一听就急了,你这是啥意思?你要杀的奸佞小人是谁?

不就是我爹孙林父吗?

这一定是你安排的,既然你觉得我爹是奸佞小人,要铲除他,我还跟你谈个屁。

孙蒯一气之下直接跑回了戚邑。

06

这是个误会

但是孙蒯真误会卫献公了,这事还真不是卫献公安排的。

本来嘛,国君宴请大臣,唱什么歌,怎么唱,应该是宫廷首席大乐师来安排,并亲自指挥领唱。

结果这天首席大乐师不知道怎么回事,请假了。

于是副乐师就主动请缨来献唱,卫献公批准了,结果,事情就出在这个副乐师身上。

这个副乐师叫师曹,曾经担任卫献公一个侍妾的音乐老师,教她弹琴,结果这个侍妾不认真学,于是师曹就笞打了她。

侍妾就来找卫献公告状,卫献公一听,不分青红皂白,也笞打了师曹三百下。

师曹对此怀恨在心,有心报复卫献公。

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乐师,又不是刺客,仅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拿卫献公怎么样的?

怎么能为自己报仇呢?只能借刀杀人。

他是不能拿卫献公怎么样,孙林父行啊。

而这次无疑给了他机会,因此他故意唱了《巧言》借此挑拨卫献公和孙林父的关系。

卫献公连自己身边的乐师都给弄成了敌人,由此可见卫献公在卫国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要说卫献公这哥们真是心大,毫无政治头脑,面对师曹设下的陷阱,他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叫停,更别说解释了。

而这首《巧言》诗,就成为了孙林父和卫献公反目成仇的导火索。

卫献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给他带来什么。

07

卫国大乱

孙蒯回到戚邑之后,马上把这事告诉了孙林父。

孙林父一听长叹一声,看来国君是把我当奸佞小人,要铲除我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孙林父决定先发制人,集合全部力量,从戚邑起兵,发动叛乱,攻打卫献公。

这些年来孙林父可是积攒了不小的力量,当初卫定公要弄死他,他只能跑路;现在他准备多年,有信心打赢卫献公。

果然,孙林父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进了卫国都城帝丘。

为什么孙林父这么顺利,他这可是犯上作乱攻打国君啊。

没办法,孙林父是卫国权力最大的大佬,排第二的宁殖也支持攻打卫献公,两强联手,绝无敌手。

孙林父一反,卫献公蒙了,我对他不薄啊,他怎么突然就发动叛乱呢?

手下人更蒙,都这会了,想这个还有屁用,现在叛军就杀进城了,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怎么办?

凉拌!

这会孙林父胜局已定,卫献公打是打不赢的,只能求和,于是卫献公派出三位公子和孙林父求和,准备在丘宫结盟。

孙林父不傻,身为臣子,既然发动叛乱了,就别想和谈判求和了。

叛乱这种事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孙林父断然不允许卫献公再在国君位子上呆着,因此不由分说,直接杀了这三个公子。

卫献公傻眼了,求和不成,打又打不过,只好跑路,在亲兵冒死突围下,卫献公冲出重围,逃出帝丘。

这年四月二十六日,卫献公带领公族子弟出逃,他的弟弟子展逃到了齐国,去齐国打头阵为卫献公搬救兵,卫献公本人则逃到了卫齐交界处鄄地(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

卫献公直到这会还不想逃奔他国,还想着求和。

于是又派弟弟子行向孙林父求和,子行也是倒霉催的,这会去求和就是送死。

果然子行一来,孙林父直接杀了他,这一下孙林父连杀四个公子,态度之坚定决然令人骇然。

卫献公再傻也知道卫国他是呆不下去了,再呆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卫献公只好逃奔齐国。

不过,这会儿卫献公想跑都难了,孙林父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去追杀卫献公,孙林父就一个意思,他不想看到活着的卫献公了!

也就卫献公运气好,孙林父派去的两个杀手庾公差和尹公佗,正好是卫献公御者公孙丁的徒弟和徒孙。

在公孙丁的保护下,卫献公逃过一劫,逃到了齐国。

卫献公被驱逐后,卫国暂时没了国君,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

孙林父自己又不能篡位,于是,他扶立了卫定公弟弟公子黑背的儿子公孙剽为君,是为卫殇公。

这轮国君和权臣的碰撞交锋,以孙林父完胜而告终。

但是,他俩的故事还没完,卫献公这哥们没心没肺不假,运气却贼好,十二年后,他竟然卷土重来,回国复辟成功。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个好大哥罩着,是多么爽的一件事。

孙林父之所以这么能,可不就是认了晋国当老大嘛。

别瞧不起狗腿子,认对老大也是一种本事,您说对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