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

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 当年居然建造了五家军工厂 还配套一家军医院

楔子

上世纪1960年代,按照中央“三线建设”总体部署,湖北省的“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鄂西和鄂西北地区(宜昌、襄阳和郧阳地区),郧阳地区主要集中在十堰(建设二汽)和均县(今丹江口市,由总后勤部所建5厂1院1库组成总后均县生产片区)。

在鄂西北武当山下的浪河区所属丁家营公社、青莫公社等地方,原总后勤部在这座古镇范围内分别建设了五厂一院一库,这些军工厂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01-

1967年隆冬,风雪交加,寒风凌冽。在均县浪河镇附近的崇山峻岭间,行进着一支穿着军装或军便服的神秘小分队。他们行踪诡异,不走大路,专挑山路,所到之处指指点点,圈圈划划,似乎在筹谋着什么。当地老百姓对他们的行踪感到非常好奇,这是一股什么队伍?

其实,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鄂西北地区派出的进行“三线建设”选点的人员。为首的是一个40多岁,面容黝黑又略显清瘦的中年汉子,名叫李文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零三厂(原汉阳兵工厂)副厂长,38年参加革命的红小鬼,曾为开国上将韩先楚当过警卫员。他们按照上级“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在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三线建设总指挥孔庆德,总后军需部副部长刘怀遒,总后中南物资局局长李作斌,政委向远指挥下,这一行人来此选点已有半月有余了。在此之前,李文英特地到襄阳拜会了军分区汪立进司令员,请求支持,汪司令员二话没说,派了一台苏联嘎斯69吉普车跟随服务。

当年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原则下,在铁道兵一师(师部驻丹江口)的大力协助下,建设大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工作,他们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开挖隧洞,用土坯水泥砖、芦席等搭建干打垒的简易房。昔日封闭幽深的大山里,战旗猎猎,号声震天,到处是爆破声和建设者人拉肩扛的号子声。三线建设者们以“大雨抢着干、小雨当晴天”的拼命精神,在深山中的沟沟岔岔里建起来一幢幢车间工房和简易的家属宿舍。

1970年初夏,在三线建设者日夜赶工下,各个工厂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让工厂尽快开工,指挥部开始筹划由城市中的军工厂和职工家属向鄂西北三线基地搬迁转移的工作。

-03-

我们把时光穿越至1970年秋天,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零六工厂从武汉市区搬迁到鄂西北大山沟为例,来再现那段艰苦岁月。

三五零六工厂地处武汉市宝丰路(工厂位于汉口从东至西的主干道——繁华的解放大道上,濒临新中国建设初期苏联援建的“友好商场”和武汉展览馆附近)。这个厂原有职工4000人,是个老牌的军需被服厂,武汉解放前为国民党第5联勤部所属。厂里的绝大多数职工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武汉解放后,作为我军制式服装专业生产厂家,参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外援和我军军服被装的生产,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对党对毛主席的绝对忠诚。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1)

三线指挥部决定该厂两个缝纫建制车间约400人,以及他们分散在武汉各地其他厂矿的配偶,加起来有七八百人(当年号称“800老职工”)以及他们的父母子女,总计约2000人,由总后中南物资局政委向逺具体组织指挥搬迁,浩浩荡荡的开赴均县支援“三线建设”。

工厂用一个月的时间动员,没有太多的说教,中心词就是毛主席说的“要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厂职工热血沸腾显身手,坚决服从党的号召。要奔赴三线的职工,又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三线人”;有了一个特殊的前程,叫“三线建设”,人人感觉到光荣和自豪!

那真叫一个快,在一周的时间内,职工和亲属子女向各自的单位和学校告别,而后各家自行清理家具用品,做好善后事宜,由工厂派车在规定的时间运往火车站;派出所也加快迁移户口的工作进度,一切显得紧张有序。

1970年12月23日起至28日,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77岁寿诞生日的前后,三五零六工厂所有赴三线建设的职工家属分6批次从硚口“玉带门”火车站出发。6天的时间,每日上午都是同样的场景:火车站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高音喇叭中正响着毛主席的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三线人”与亲友、同事、同学等挥泪泣别,汽笛长鸣,车轮缓动,绿皮车厢中的老老少少满载着对共和国的责任心,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对前途的憧憬,离开武汉,向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驶去。

火车驶离武汉后,从汉丹线经襄樊转入襄渝线。

这个时期的襄渝铁路还没有完全竣工,火车一路向西北方向,走走停停一昼夜,次日傍晚才到了“石花站”。然后老老少少熙熙攘攘转乘2341筹建处派来的“解放”大货车,在尘土飞扬的“老白公路”上颠簸两小时,这才到达了丁家营的烂泥沟——2311军用仓库,即后来的总后第六仓库。

当时的2311仓库有4栋库房,水泥砖砌墙,机制瓦盖顶,高大厚实。库房内全部用芦席隔成的一间间的“宿舍”,职工就安置在这里。没有自来水,喝的是山涧潺流的溪水;挖一个大坑,搭几块木板,围一圈芦席就是男女厕所;马路泥泞,甚至于锅灶之类的基本生活物品都没有。此后半个月里,吃饭由筹建处逐一按时送餐,馒头稀饭加咸菜。职工此时才感觉到有些迷茫:“天苍苍,山茫茫,风吹草地见荒凉”,这就是心仪已久的“三线”?

-04-

1971年元旦过后,职工们根据技术和业务专长被分到各车间或辅助岗位,他们的子女只要是年满15岁,愿意进厂上班的,全部登记造册,作为正式职工进厂,这给当时面对三线艰苦条件倍感沮伤的职工来说有了些许安慰,特别是子女多的人。

职工们在新的环境里上班了。由于丁家营烂泥沟到桥沟的山洞还未打通,他们每天必须冒着漫天大雪,拄着棍子,徒步翻越一个大山粱子才能到车间上班,开始了他们与茫茫群山、渺渺云雾结伴的艰苦而压抑的漫漫生涯。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2)

1971年4月,总后下令,所属鄂西北山区的三线建设的“五厂一院一库”,取消筹建处建制,改为工厂编制,级别为县团级。

原2341工程筹建处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一工厂,第一任厂长刘兆堃,政委王建发。

原2385工程筹建处一工区更名为三六一一工厂,第一任厂长兼政委宋志伟;二、三工区改为三六零二工厂,第一任厂长彭树孝,政委郑康铨。

原2387工程筹建处更名为三六零七工厂,第一任厂长安海道,政委王启汉。

原2397工程筹建处更名为总后第七职工医院,俗称九七医院,第一任院长范永安,政委王天甲。

原2311工程筹建处更名为总后第六仓库,第一任主任李东昇政委赵志善。

原2345工程筹建处更名为三五四五工厂,第一任厂长胡正英、政委刘国友。

原2311仓库后于三五四一工厂合并。

当时推进三线建设的办法主要是突出“政治建厂”。通过政治动员、阶段斗争和大会战等,发动职工参加基本建设,大打人民战争,实行的是“边建设、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工作”的工作思路。工厂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的管理,厂长称谓不变,党委书记改称政委;车间主任先称之为连长,后称之为主任,支部书记先称之为指导员,后升格称为教导员,上下班则以军号为令。每天的早中晚上下班,那架在山上的高音喇叭定时传递的军号声,在山谷中悠长回荡!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3)

毛主席对三线建设非常关心,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三五四一工厂的职工们怀着对毛主席炽热的感情,夜以继日,加快建设速度,为的是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他们喊出的口号是“天当房地当床,北风当电扇,小雨当流汗”;“不和老厂比条件,要和老厂比贡献”;“加快三线建设打倒帝修反”。职工白天在车间生产,晚上每人发两个馒头参加基建义务劳动。职工清晨上班或晚上收工回居住地,需要爬一段崎岖的山路,人手一个手电筒照明,每天夜晚,手电筒的亮光象一条条长蛇游动着,特别是在夏夜里与星光熠映,原本寂静的山林不在悄然无声!

基建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山沟不乏石头,炸山就有,就地取材垒基础;建房没有红砖,用水泥合沙制成40×20×15CM规格的水泥砖砌墙;水泥则从光化(现老河口市)或河南南阳等地调车皮或用汽车运输,木材由国家统一从东北、湖南和湖北的神农架等地调拨。

建设过程中,汽车和机械偏少,采取“人海战术”,以肩扛背驮,接力传递的办法运送建材。通过五个年头的努力,生活配套设施中的电塔、水塔、水泵房建起来了;菜场、粮店、邮局、商店、银行建起来了;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甚至“太平间”也建起来了。三五四一工厂以3条沟5个洞相联,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社会形成了。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4)

工厂逢洼地必建房,职工们除每天生产外,配合专业施工队,创造出二天一栋楼(两层)的速度,同时被服生产年产值过千万,以神圣的热情创造着神话般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三线精神”!

随着宿舍越修越多,越修越好,职工们陆续从仓库搬进新居,住房困难得到了解决,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宿舍多了,没有地名,职工们自己取名,如黄陂人集中的地方叫“黄陂街”;与车队相邻的叫“车库”;有个洼地原来是个猪圈,于是起名叫“老猪圈”;有一处连排房称为“七栋楼房”,另有“猫子沟”、“八大司机”、“假三楼”等。体现了“三线人”在闭塞、恶劣的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铁道兵部队也给予了工厂最大的援助,派出车辆或驾驶员帮助工厂基建,或拉物资或培训驾驶员。为感谢亲人解放军,三五四一工厂团委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到部队驻地慰问,为子弟兵表演节目,缝补浆洗充满着汗渍的破旧军装,演绎着一幕幕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在“要准备打仗”的大背景下,工厂成立了厂政治部领导下的“基干民兵”组织。厂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工代会、团委、保卫处和武装部,武装部分管民兵组织建设和日常训练。四一厂为民兵团建制,车间一级为民兵连,民兵训练时,都配枪,定时进行实弹投掷和打靶。保卫处对内为内保,对外为“企业派出所”,对犯罪嫌疑人有“刑拘”的权力。1974年成立了一个叫“民兵小分队”(脱产)的群众专政组织,主要职责是对无围墙设防的工厂荷枪实弹进行巡逻守护,兼顾社会治安。

-05-

三线建设的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一是人员不足,各厂在郧阳地区所辖范围内招收了部分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生)和工厂所在地的部分农民子女。二是蔬菜、肉食、副食等奇缺,购物困难。三是文化生活单调。特别是由武汉地区到三线的职工,由于城市与山沟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常常思念家乡,职工中产生了厌倦情绪,有些人想方设法往城里调。

针对上述情况,工厂除了加大基建投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外,积极向地方政府反映,得到了当时的郧阳地委、行署和均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浪河镇和铁道兵一师三团的关心和大力支援。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在当时物资匮乏、计划分配的情况下,给总后各厂尽量多批大米白面,少掺或不掺杂粮。浪河镇和丁家营镇组织农民种蔬菜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各厂还派出自己的车队到河南河北拉猪肉、蔬菜分配给职工;工厂的渔船天天在丹江水库游弋,俗称“舰长”的老余头每天吃住在船上,指挥着他的舰员们打渔,并将一篓篓鲜鱼直接拉到职工食堂改善职工生活。交通车一周二次开往十堰或丹江,方便职工购物。为美化环境,工厂组织党团员和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山上种桔树,主干道和工房宿舍的空地上种上法国梧桐、观赏树和花草,使厂区内达到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宜人景色。在招待所和幼儿园之间修上凉亭和金鱼池、安上雕塑,成为厂内一处“著名”景点,无论是青年职工新婚或是亲朋好友探访,都到此拍照,留一张有着人景和融的倩影。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5)

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工厂陆续安装了电视接收塔,修建了灯光球场,工人文化室,各车间还修建了蓝球场、配备了乒乓球台等一批文体场所和文体器材,成立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电影放映队以及各种球队。各厂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互相比赛交流。当时放电影是职工主要娱乐形式,总后均县各单位成立了以三五四一工厂为主体的“电影联谊会”,与地县两级文化局以及总后襄樊二基地放映站,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驻故城县茨河镇)取得联系,尽量多联系片源。当时放的最多的影片是《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大京剧样板戏,有时一部新片在总后片停二天,各厂排出放映计划后,派出部汽车跑片,末场电影放毕可能到了深夜零点之后。如今天有影片到了,工厂高音喇叭就播出“电影消息,电影消息,今晚(须天黑)放映电影《XXX》,欢迎......。”于是,全厂和附近的农民雀跃起来。放映之前,还要播放一段“新闻联播”或放段反映工厂近期工作的幻灯片,工厂的专职播音员用她哪甜美的声音赞扬着好人好事,被表扬的人在人群的推攘中显得一阵阵羞涩。电影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形式,得到了广大职工和工厂附近农民的热烈欢迎。

鄂西北山区的三线建设也得到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视,1972和1973年春节前,省里曾派出以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带队的武汉杂技团以及以陈伯华、李乐克为首的汉剧表演艺术家到厂慰问演出。此后好几年里,有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田华带队,著名演员陈佩斯、朱时茂、杨雅琴、刘江等到厂慰问演出,郧阳地区文工团、均县豫剧团、谷城县文工团多次相继到四一厂慰问演出慰。湖北省歌舞团和地区文工团分别派员到三五四一文艺宣传队辅导排练大型歌剧《一块银元》以及其他歌舞节目,分别在均县总后片各厂和铁道兵部队慰问演出。1978年5月,三五四一文艺宣传队代表郧阳地区参加湖北省职工文艺调演,《三线组歌》和独唱《我们的老厂长是块不锈钢》分别获得二个单项一等奖。

1971年4月7日晨6时,机器轰鸣,此时是三五四一工厂弹花车间早班时间。47岁的保全工邱褔汉在巡视设备时,用右手直接伸到正在运转的弹花机滚筒里,欲把里面的棉花捞出,不慎,右手从手腕处被轧断。事故发生后,伤员及断肢被紧急送往12公里处的遇真宫的铁道兵5751师部医院救治,工厂随即动员了上百人到医院输血远渡救治,并报告总后勤部。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是会作,他对三线建设也十分关心,听说此事后即派一架军用运输机飞抵光化机场,并与当时著名的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取得了联系。随即,工厂派出一台解放大货车,考虑到路途颠簸,装上半车黄沙,将伤员平放上车运往光化机场,飞机直抵上海。在医疗规定的“黄金”时间内,邱褔汉在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缝合下,断手再植获得圆满成功!经半年治疗,邱褔汉可用那只“新手”提起一小桶水了。当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全程记录了这一过程,以新闻联播在各电影场院放映,呕歌党中央、总后首长对三线建设的关心,呕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丰硕成果!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

就这样,三五四一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建厂后的20余年里,用两代人艰苦卓越的工作,换来了50多面军内外领导机关颁发的锦旗和40多块军优部优产品奖牌,成为闻名遐迩的“国家二级企业”和“全军先进企业”。在这些荣誉的后面,还有着一丝丝心酸,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余人还长眠于工厂“粮店”后面的这片山头上。坟头野花摇曳,仿佛在述说着这代三线人为共和国的安危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06-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闭塞,陷入困难重重发展无望的境地。1983年底,国家成立三线办公室,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三线军工企业调整、迁并、转产,可以在城市开窗口、建分厂、实现战略转移的决定。

武当山古建筑群简介介绍(武当山下的这座古镇)(6)

原均县片总后所属各单位可就近在中小城市设“窗口”。1987年,三五四一工厂在襄樊选点,在现在的“军纺路”建新厂,两年后,因总后所属企业要进行结构调整,这个厂变成了现在的“3542”工厂。1990年,三五四一工厂按照职工想回武汉的意愿,先是黄陂、后在蔡甸(原汉阳县)选点,最终落户于武汉蔡甸区新天村建新厂,并有了一个对内的名字,叫武汉总厂。1993年夏,原驻均县的三五四一工厂变成了三五四一丹江分厂,除留下少部分职工继续生产外,原武汉藉的职工全部搬至武汉,实现了战略转移。

三五四一工厂从1968年选点开始,至1993年搬到武汉止,作为三线工厂,整整承续了25年。岁月荏苒,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之一瞬间。但是,作为服从国家的战略决策,作为三线建设史上的一段往事,三五四一人和与之共同奋斗的原总后三线各单位,在这块热土地上,曾经浓墨重彩的留下一笔,并将成为永远的记忆,留在人们的心中!

(撰文:宋成彪 编辑:邓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