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什么是自我调节本我(如何理解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他的人格理论。他提出,人的心灵由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在个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对个体的行为有贡献。虽然本我、自我和超我通常被称为结构,但它们纯粹是心理上的,并不存在于大脑中。
关键启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这是人格中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促成了个人的行为。
虽然弗洛伊德的思想经常被批评和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但他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仍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起源
弗洛伊德的工作不是基于实证研究,而是基于他对病人和其他人的观察和案例研究,所以他的观点经常被怀疑。尽管如此,弗洛伊德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事实上,他的概念和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这是一种至今仍在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受到早期关于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工作的观点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的经历是通过本我、自我和超我过滤出来的,个人处理这些经历的方式,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塑造了成年后的人格。
本我
人格最早出现的部分是本我。本我在出生时就存在,并依靠纯粹的本能、欲望和需要运行。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包含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基本的生物驱动和反射。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驱动,即立即满足所有的冲动。如果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感。然而,因为所有的欲望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初级过程思维得到满足,在初级过程思维中,个体幻想他们的欲望。
新生儿的行为是由身份驱动的,他们只关心满足自己的需求。本我永远不会长大。在整个生命中,它仍然是幼稚的,因为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实体,它从不考虑实相。因此,它仍然是不合逻辑的和自私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是为了抑制本我。
自我
人格的第二部分:自我,源于本我。它的工作是承认和处理现实,确保本我的冲动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支配和表达。
自我从现实原则运作,它以最合理和现实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自我可能会通过延迟满足、妥协或其他任何可以避免违反社会规范和规则的负面后果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
这种理性思维被称为二次过程思维。它旨在解决问题和现实测试,使人能够保持自我控制。然而,就像本我一样,自我对寻求快乐感兴趣,它只是想以一种现实的方式这样做。它感兴趣的不是对与错,而是如何在不陷入麻烦的情况下最大化快乐和最小化痛苦。
自我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层面上运作,自我对现实的考虑是有意识的。然而,它也可能通过无意识地压抑被禁止的欲望来隐藏它们。自我的大部分功能也是前意识的,这意味着它发生在意识之下,但只需很少的努力就能将这些想法带入意识。
弗洛伊德最初用“自我”一词来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通常,当这个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时,比如当某人被说成是“自大狂妄”,仍然会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然而,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自我”一词不再是指自我概念,而是指判断、调节和控制等功能。
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最后一部分,出现在3岁到5岁之间,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超我是人格的道德指南针,秉持着一种是非观。这些价值观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然而,超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使孩子们能够从他们崇拜的人那里接受道德标准,比如老师。
超我由两部分组成:意识和自我理想。意识是超我的一部分,它禁止不可接受的行为,当一个人做了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时,用内疚的感觉惩罚他。自我理想,包括一个人应该遵守的良好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产生自豪感。然而,如果自我理想的标准太高,人就会感到失败,并感到内疚。
超我不仅控制本我和它对社会禁忌的冲动,如性和攻击,它还试图让自我超越现实的标准,追求道德的标准。超我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层面都起作用。人们通常能意识到自己的是非观念,但有时这些观念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
调节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不断地相互作用。最终,是自我充当了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中介。自我必须决定如何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维护社会现实和超我的道德标准。
一个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结果。缺乏平衡会导致困难。如果一个人的本我支配着他的人格,他可能会不顾社会规则而按自己的冲动行事。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控制,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如果超我占主导地位,这个人就会变得严格的道德主义,对任何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人做出负面评价。最后,如果自我变得占主导地位,就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规则和规范束缚,变得僵化,无法应对变化,无法形成个人的对错观念。
批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受到了许多批评。例如,本我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就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弗洛伊德对无意识驱动力和反射的强调,比如性欲。这种观点最小化并过度简化了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因为儿童害怕伤害和惩罚。然而,研究表明,那些最害怕惩罚的孩子似乎只会发展道德,他们真正的动机是避免被抓住和防止伤害。当孩子经历爱并想要保持爱时,道德感就会形成。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会做出能体现父母道德的行为,从而获得父母的认可。
尽管有这些批评,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观点一直并将继续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