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的忠告(后悔知道太晚新生知识)
上一篇文章发布过后,许多宝妈让蕾蕾再分享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为了让大家更加科学育娃,蕾蕾再分享一些父母和其他家属常见的错误以及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一:接触感染性病人后导致肺炎。新生儿因从母体中获得抗体、从母乳中获得免疫因子,前6个月感染性疾病较少,从产科出院回家后得了肺炎的新生儿绝大多数是感染性病人传染所致,导致患儿出现气促、发绀、咳嗽、喘息、发热、精神萎靡、呕吐、奶量减少等症状,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不少重症肺炎需要上呼吸机治疗。新生儿不能接触感染性病人本应是常识,但绝大多数家属并不知道,实在是令人痛心。
二:不重视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现象,虽然大多数新生儿的黄疸无需特殊处理,但是绝大多数家属对黄疸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每年因黄疸升高引起新生儿死亡或导致脑瘫的悲剧不断发生。很多知识分子比较自负,自觉得自己有知识,自己百度一番自认为是“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自行给孩子滚鸡蛋、吃乱七八糟的草药、晒太阳,根本不听医生的意见
三:不重视低血糖。低血糖在新生儿非常常见,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糖尿病母亲儿、出生时有窒息、喂养不足及感染的新生儿,新生儿低血糖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可表现为反应差、入睡时间多、发绀、吃奶差、体温低、震颤、抽搐等多种表现,常难以发现,有经验的产科会常规对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常规监测血糖。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多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性低血糖对脑组织损害极大,低血糖脑病在过去很多见,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并不在少数。
四:错误对待发热。发热在新生儿非常常见,除考虑环境温度升高、喂养不足、保暖过度、哭吵产热等原因外,需考虑感染可能。常见病因有肺炎、败血症、颅内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是引起新生儿病情迅速恶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夏季我们遇到几十个发热的病人,其中20多个存在脑膜炎。很多家属对新生儿发热常犯以下错误:1.使用退热药;2.错误认为发热引起感染,认为体温正常感染就控制了,在病情没有稳定、疗程不足家属就签字出院了;3.颅内感染在新生儿非常常见,需行腰椎穿刺术行脑脊液检查,很多家属认为从背后“穿一针”很恐怖、很可怕,认为穿刺很疼,小孩“好可怜”,自我安慰不会有脑膜炎,医生百般解释无效,耽误病情的不在少数。
五:不会使用体温计。目前市面上各种体温表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比如电子体温表、额温枪、耳温枪、水银温度计。我坐门诊时经常会遇到在家测量发热,在医院复测体温正常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在家使用额温枪所致。很多家属不会使用体温计,也不知道新生儿正常体温范围,也有很多家属觉得体温表太凉,于是隔着衣服测量体温。
六:穿别人旧衣服。很多地方迷信穿别人小孩的旧衣服小孩好带一些,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这样迷信。先不说放了很多年的旧衣服是否容易导致过敏或传染疾病,就说那衣服翻来覆去穿了很多遍、洗了很多遍,皱巴巴的,干结、僵硬,一点都不蓬松和保暖。
九:紧束四肢。很多家属用布条紧紧的捆扎防止手脚回缩,导致肢体血流不畅引起缺血坏死。因手套、袜子的线头将手指、脚趾缠绕导致缺血也并不少见,个人建议袜子反着穿。很多家属担心新生儿会抓伤皮肤,因此给孩子戴手套,戴手套影响触觉发育,个人不建议给新生儿戴手套。
十:错误处理眼部分泌物。结膜炎或泪囊炎在新生儿非常常见,应及时到眼科就诊,需要使用滴眼液或者按摩鼻泪管行程区或出生几个月后冲洗泪道,但是相当多的家属错误将茶叶水、奶水滴入眼部或者使用舌头去舔分泌物,甚至有的家属给孩子眼睛滴尿液。
十一:不重视听力筛查。有资料显示,我国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约为3‰,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80万,每年新增聋哑3万,很多小孩是感觉神经聋,干预最佳年龄为出生6个月。部分听力障碍的小孩出生时没有行听力筛查,往往是家属发现孩子对声音没有反应或者不会说话才发现,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导致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交往,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家属自觉孩子没问题,从而不去做听力筛查。
十二:拒绝磁共振(MRI)检查。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发生共振,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任意方位成像、多参数成像等优势及特点,核磁共振的核是指氢原子核,没有放射线和辐射,这一点,就连很多医生和护士都不知道。MRI对于新生儿脑组织的结构、发育、损伤、感染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判断预后、制定后续诊疗方案及长期随访有重要作用。宝宝需要做MRI前我们都会和家属沟通做这项检查的目的性和事先需要使用镇静剂,家属往往会拒绝,理由通常如下:1,“我听别人说/我在网上查了核磁共振有辐射,对孩子不好,我不做检查。”,“孩子做这个检查好可怜,我想长大了再做”,甚至还有家属会辱骂医生:“你们是不是离开了仪器就不会看病?”2,”镇静剂是麻醉药品,会影响孩子智力。”3,“孩子是剖宫产的,不会有颅内出血,我不做这个检查。”其实MRI不仅仅只看颅内出血,他还可以看脑组织有没有发育异常、各种脑损伤情况。
十三:忘记预防接种。不少宝宝出生后立即转到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大多数宝宝住院期间没有行预防接种,出院时医生都会告知预防接种事宜并写在出院记录上,但经常遇到一些家属过了几个月跑来和医生大吵大闹,说没有告知预防接种事宜、没有给预防本子。我们不慌不忙,从电脑上调出出院记录指着医嘱说:病情稳定后定期行预防接种。家属便偃旗息鼓,不靠谱的家属(尤其是爸爸)多如牛毛。
十四: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随着大小便的排放、水分从皮肤蒸发、吃奶少等因素造成出生后暂时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4-7%,不超过10%(早产儿可下降更多),7-10天左右恢复出生体重,但受进食不足、疾病影响,体重可能下降更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长。但是大部分家属不知道这点知识,认为宝宝出生吃奶后体重应该“见风涨”,放在新生儿科体重会下降,这是相当多的家属拒绝住院或提前要求出院的重要原因,甚至很多家属破口大骂医生故意不给宝宝吃东西、虐待宝宝,从而耽误治疗的故事并不少见。
十五:对巨大儿的危害性不清楚。很多家属认为宝宝巨大是好事情,欢喜的不得了。其实巨大儿容易造成难产、窒息、颅内出血、锁骨骨折、神经损伤;易发生低血糖;部分巨大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从长远来看,也容易造成成年后的代谢综合征。
十六:对低出生体重儿不重视。出生体重低的宝宝除了母亲孕期饮食不足所致外,母亲血压、胎盘、脐带、宝宝宫内感染、染色体异常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宝宝体重低,容易造成窒息、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等情况,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类宝宝存在感染(比如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发热、喂养困难、血小板低、血象异常、黄疸升高)、合并各种畸形,比如尿道下裂、颅脑发育异常,从长远来看,相当多的此类宝宝最终各方面(比如体重、身高)落后于同龄的宝宝,发生远期脑损害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发生脑瘫、运动障碍、行为异常、语言发育落后、学习障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宫内营养不良的孩子到了成年期发生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但很多家属对出生体重低的宝宝不以为然,认为当初谁家的宝宝出生体重低,长大后还不是牛高马大,至于那些发育不好的宝宝的例子又有谁知道呢。
十七:早产儿病情没有稳定要求出院。很多家属对于早产儿缺乏正确认识,比如认为过去谁家的小孩出生时才6个多月/体重两斤多,还不是带活了,或者只关心大小便,认为大小便正常就没事,对于病情一点都不关心,至于过去那些死掉的例子又有几个家属知道呢。很多早产儿病情还没有稳定,出院后可出现气促、发绀、呼吸暂停、发热或体温低、反应差、不吃奶、低血糖、呛奶、体重不增长/增长缓慢、黄疸值升高、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风险,死在家里的故事很常见,至于再次住院的故事比比皆是。
十八:没有复诊意识。一些新生儿随母出院时医生通常会交代出院后1-3天来新生儿科门诊复诊,但是绝大多数家属不以为然,所以这些年在家因黄疸值升高导致发生胆红素脑病的例子非常多,很多宝宝都是满月时黄疸值仍较高,医生不给打预防针才跑来就诊。通常早产儿出院后3天内应到医院复诊,但是大多数家属做不到。
十九:不重视儿童体检。绝大多数家属缺乏去儿童保健科定期行体检意识,尤其是一些高危儿童,比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有窒息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家属自觉小孩能吃能喝能笑,去医院检查纯粹钱没地方花,没病医院也要给小孩检查出有病。等家属自己发现小孩有明显异常后,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二十:复诊时不带出院记录和门诊病历本。每次出院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准备两份出院记录,一份用于报销费用,一份方便家属自己阅读。每次出院时都会告知家属复诊时必须将复诊记录带来,方便医生快速了解患儿病情,节约双方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但绝大多数家属对出院记录重要性不以为然,对医生交代的事情不放在心上,不遵从医生的医嘱,出院后从来不看出院记录,或者将它扔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复诊的时候绝大多数家属不会带出院记录,大多数家属要么怪医生没有告知复诊时需要带出院记录,要么怪医生没有给出院记录。每次妈妈带孩子来复诊的时候一脸懵逼,啥也不知道,因为爸爸回家后没有将医生告知的各项事宜转告患儿母亲,这个时候妈妈非常愤怒,怪罪于孩子父亲,复诊时不带病历本的也比比皆是,令医生头痛。
二十一:缺乏育儿相应知识。我们绝大多数家属对孩子的关爱还停留在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上,热衷于给孩子买各种进口的奶粉,买各种漂亮的衣服,热衷于发朋友圈晒宝宝,挖空心思想一个好听的名字。但绝大多数家属不会有意识去学习育儿相应知识,比如护理、保健、营养、基本疾病介绍、智力开发、心理知识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赞、分享和收藏
有什么想说、想问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蕾蕾将及时为您回复解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