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日出行攻略(从洛阳道到)

本文选自《中国公路》杂志2022年第14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洛阳三日出行攻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洛阳三日出行攻略(从洛阳道到)

洛阳三日出行攻略

本文选自《中国公路》杂志2022年第14期

文/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环保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何吉成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盛的朝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多达2300余位,创作了近5万余首诗作。在灿若瀚海的唐诗中,诗人们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交通盛况。在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后,人们就会想要“走出去”,于是,在春来踏青、秋游登高、访亲送友、游山观水、赴京赶考、贬谪外逐等各类主题的诗歌中,我们都能窥见大量的交通文化元素,这些交通文化元素不但反映了唐时通行、运输和邮驿的状况,还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活动,使我们在吟诵唐诗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交通活动的古今对比、沧海巨变。

唐朝的交通盛况

唐代是我国古代交通发展的极盛时期,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的“超大城市”,东西宽9000多米,南北长8000多米,城内南北方向有11条大街,东西方向有14条大街,位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街面铺砖,两侧设排水沟,栽植榆树和槐树等行道树。宽阔的街道、密集的人流,这景象让李白不禁惊叹“长安大道横九天”。

在对外交通方面,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四方的驿道网。开元年间,全国有驿道六七万里,如长安—洛阳道、长安—成都道、长安—凉州道、长安—松州道、长安—灵州道、长安—夏州道、长安—丰州道、长安—晋州道、长安—武关道。其中,长安—洛阳道连接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也称“两京道”,是当时交通最为繁忙的线路,堪比今天的京沪高速和京沪高铁。

“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京路》白居易)、“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东阳夜怪诗》佚名)均形象地反映了两京道上使臣商贾往来络绎不绝、车马旅人经行不断的场景。当时长安洛阳两地相距850里,传送重要文件的驿骑疾驰如流星,加急文书两日可达,如此发达的快递系统让日本羡慕不已,不断派送遣唐使来长安考察学习邮驿制度。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天宝年间,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唐玄宗特地开辟了一条“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由今天的涪陵经达州、西乡入子午谷到长安,这就是杜牧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由来。

唐朝已形成完备的邮驿制度,全国共设有驿站1639所,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兼用86所。每30里设一驿站,陆驿备有马匹,水驿备有舟船,在驿站附近还有私人开设用以接待客商的饭馆旅店,提供吃饭、休息、住宿等服务,类似当今的服务区。在水运方面,开元29年,朝廷在三门峡北岸另凿开元新河,使漕船避开滩险流急的黄河正流,并开始濒河置仓,分段转运,每年漕运粮食二三百万石。

唐诗中的陆路交通

“雨露清驰道,风雷翊上军”(《皇帝感词》卢纶)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青楼曲二首》王昌龄)

“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宿灞上寄侍御玙弟》王昌龄)

“柳烟侵御道,门映夹城开”(《少年行》林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游泰山六首》李白)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李贺)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秦妇吟》韦庄)

“官街泥水深,下脚道路斜”(《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孟郊)

“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卢纶)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骢马》杨炯)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张继)

“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西行》白居易)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采莲曲》王勃)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柳》李商隐)

上述诗句中提到了五种道路,分别是驰道、御道、官街、官路和官道,驰道、御道是唐朝级别最高的道路,一般用作皇帝出行、军情传递、行军打仗等政治军事用途,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国防军事专用公路”,到后来,御道、驰道就不再是皇帝或军事专用了,贵族官员也可驾乘带有华丽车盖的马车奔驰其上,其作用开始趋于官道,所以就有了“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的诗句。官街相当于当今城市中的市政道路,官街两旁一般会栽植槐树、榆树或柳树,繁华都市的官街路面会铺上砖块,一般官街路面都是泥土路,遇到下雨就会泥泞不堪,有钱人或官员会在自家门前的官街路面上铺沙子,使之成为沙路。官路和官道是当时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道路设施,由官方修建并维护,相当于今天的国省干线公路,是唐朝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出行最常走的道路。

唐诗中的水路交通

与陆路相比,唐朝的水路并不算发达,但还是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整修扩建,并新开了许多河渠。

在唐朝,内河水道一般被称作官河,或被称作漕渠、漕河。“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过扬州》韦庄)中的“官河”指的就是京杭大运河,诗句反映了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已经冷冷清清,二十四桥之上空空荡荡,在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两岸,过去是杨柳成荫、细枝拂面,如今却因战乱被毁坏了。“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履道新居二十韵》白居易)则描述了履道坊附近的一条可以行船的河道。“烟深草湿昨夜雨,雨后秋风渡漕河”(《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岑参)描写的是雨后河道涨水的情景。而海上水道一般称作海路,诗人李白的经济条件好,畅游全国各地,因此,他的诗句中就有对海路的描述,如“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古风五十九首》)、“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唐诗中的交通工具
  • 唐诗中的车

唐代的车依靠牲畜挽拉,有马车、牛车、驴车、驼车等,其中牛车最普遍,又叫犊车,鉴于牛马不仅是人们耕田靶地、生产生活的帮手,还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唐朝就明文规定禁止食用牛马。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所写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就描述了卖炭翁用牛车拉木炭到长安城南门外售卖的情景。钿车则属于女士专用的牛车,白居易在《浔阳春三首·春来》写道“金谷踏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元稹的《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也提及:“钿车迎妓乐,银翰屈朋侪”,钿车的级别较高,带有金宝嵌饰,相当于如今的宝马、奔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乐游原》李商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均提及了乘坐牛车旅游的情景。

  • 唐诗中的辇和舆

与车不同,辇和舆都是靠人力来驱动(人拉或人抬)的出行工具,相当于今天的人力三轮车、手推车或轿子。辇,一般为宫廷皇家贵族所用的人力车。“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帝京篇十首其二》李世民)、“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过华清宫》李约)、“尧樽随步辇,舜乐绕行麾”(《望春亭侍游应诏》杜审言)、“就日摇香辇,凭云出梵天”(《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张景源)、“选妓随雕辇,徵歌出洞房”(《宫中行乐词其二》李白)、“向云迎翠辇,当月拜珠旒”(《他乡七夕》杨衡)、“凤引曾辞辇,蚕休昔采桑”(《昭德皇后挽歌词》白居易)、“前鱼不解泣,共辇岂关羞”(《玉阶怨》郑锡),上述诗歌均反映了当时各种不同型式、装饰、用途的辇,就像如今的私家车,有五花八门的车型。

舆的种类也很多,主要体现在材质、样式和颜色上,起初舆主要用作礼仪典礼,后来坐舆开始流行,初期以妇女乘坐为主。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比较长寿的一位,活了75岁,70岁时从司法部长的位置上退休,退休后经济条件不错,“晚来篮舆雪中回,喜遇君家门正开”(《春雪过皇甫家》白居易)就印证了白居易年老时十分喜爱乘坐肩舆出行的事实。“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帝幸蜀》罗隐),“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帝京篇十首》李世民),“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过旧宅二首》李世民)等诗句则反映了当时皇室人员坐舆出行的情景。

  • 唐诗中的马和驴

在唐代,马匹除了作为征战疆场的坐骑之外,也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在唐代是比较高级的骑行工具,骑马出行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唐代绘画作品中就有女子骑马的形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就描述了人们在杭州西湖边骑马春游的情景。46岁的诗人孟郊直到第三次才考中进士,往日的辛酸苦楚终于得到回报,他按捺不住心中得意欣喜之情,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来表达想上街骑马巡游炫耀一番的心情。

韩愈因劝谏触怒唐宪宗遭贬外放,骑马走到蓝关,天冷雪厚,坐骑踟蹰不前,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来表达失路之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则反映了武判官雪天骑马回京的情形。

唐代驿传发达,传送军情战报、运送紧急物资都需要快马来承担,于是便出现了驿马,速度最快的驿马一天能跑八百里,实现“八百里加急”。“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岑参)、“阳桥书落落,驿马定先回”(《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张说)、“驿马走四蹄,痛酸无歇期”(《移家入新宅》白居易)、“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鹰”(《塞下》鲍溶)、“旧绶有香笼驿马,皇华无暇狎沙鸥”(《送罗著作两浙按狱(著作尝宰苏州吴县)》李频)、“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忆昨行和张十一》韩愈)等诗句都反映了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所承担的驿传功能。

与马匹相比,毛驴易饲养、有耐力,使用成本低,也成为当时的骑行工具。骑驴者一般是未入仕做官的人,还有一些隐士和文人。贾岛就是在骑驴进京赶考途中琢磨出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杜甫曾赋诗“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称自己骑了30年的驴。

“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贾岛)、“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喜贾岛至》姚合)、“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示从孙济(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杜甫)、“秋跨蹇驴风尚紧,静投孤店日初沈”(《寄孙储》孙定)、“蹇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赠贾岛》张籍)、“头白乘驴悬布囊,一回言别泪千行”(《赠别李纷》卢纶)、“减粟偷儿憎未饱,骑驴诗客骂先行”(《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元稹)、“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满九衢”(《嘲举子骑驴》佚名),上述诗句均说明当时没有经济条件骑马出行的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骑驴出行,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 唐诗中的舟船

唐朝地域辽阔,江河湖泊分布密集,舟船自然成为水上交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唐代有近700余首以舟船为抒情意象的诗歌,这些诗句融合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浸润了诗人的志趣情感。有表达漂泊孤独的,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杜甫)、“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寄崔侍御》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等。

有表达离别不舍的,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李白)、“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宴词》王之涣)、“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谢亭送别》许浑)、“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江边柳》雍裕之)等。

有表达自由闲适的,如:“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利州南渡》温庭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成性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贾至)、“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李商隐)、“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等。

正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所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繁华鼎盛的唐代已然落幕,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也无法领略唐代交通的车水马龙和万舸竞发,但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在瀚海般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交通点滴”,让我们为之入情入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从昨日的古道驼铃到今天的高速、高铁,我国的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交通的发展史,很值得我们去回望、去挖掘!

(此文为陕西黄河流域交通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陕西交通科技项目(19-04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