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坛轶闻趣事录(甘肃古今反思录)

甘肃文坛轶闻趣事录(甘肃古今反思录)(1)

花牛红

经过一夜的睡眠,加之三霄娘娘的梦中点化,昨日遭遇射猎变故所带来的诚惶诚恐一扫而光了,神清气爽的李昺顿有醍醐灌顶的通透,并且他是个懂得变通的人。下山之后,说干就干,没有丝毫的不舍和脱泥带水,直接携家带口,竟然不顾隆冬时节的风雪和严寒,一路向山西太原而去;他身背弓箭,用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挑着他一家人的全部家当,另一头则挑着尚在强褓中还未起名的儿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近似于难民逃荒般地来到了山西太原,举目无亲,便在一大户人家后花园的门洞里歇息了一夜。

也许是冥冥中有定数,这个大户人家便是太原城里有名的唐员外家;那一夜,唐员外梦见一条青龙缠绕在他家后花园门洞的廊沿之上,四个爪子如冰雪般洁白。一夜醒来之后心怀忐忑的唐员外感到有大事要发生,便移步来到后花园门洞,看到近似于逃荒难民的李昺一家人惨不忍睹的落泊之像,特别是箩筐里,强褓婴儿手脚上为防冻坏所缠绑棉花的雪白尤为显眼;唐员外了然于心,昨晚所做之梦应验了,那箩筐里的孩童将来必非池中之物,真的有可能是巧治乱世的真龙天子。唐员外遂收留了李昺一家人,认婴儿为义子,并请方士给其起名唐李渊,塘渊如潭,有养龙的水,寓意此孩子将来定能化身成真龙之意。

后来,唐李渊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其实就是没齿难忘唐公员外的再造之恩。后来,这游方术士更是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这一传说的神奇作用,说我们甘肃没有养龙的潭,如果李昺父子一家不流落至山西太原,那怕那孩子就是一条真龙,无水的甘肃李子园困都会困死李渊这条真龙的。

其实,这个传说故事经一千五百多年时空的积累沉淀,我们现代人不难理解,假如说猎户李昺没有变通的理念,和祖祖辈辈死守在甘肃李子园那方贫瘠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一样,一辈子就那个样了,还有可能因缺碘而患上“荫光光”(大脖子病),怎么会有能力建立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李唐王朝呢?反之,穷则变,变则通。“穷则思变”那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甘肃从古至今虽贫穷落后,像我之流贫穷者居多;但思想先进者不乏其人,位列世界富豪榜者古今亦有之。就在我此篇文章的前三节发布之后,就有朋友圈文友怒不可遏的声讨之,其人原话摘录如下:

“你家穷代表不了甘肃穷。我们县城的马家,据说掌柜的骑个毛驴去巡视,一直到张家口,不住别人的店,不吃人家的饭。陇海线上人家自己就有15公里铁路,后来国家收了。你说同是甘肃人,人家穷吗?”

这位文友所处县城的马姓富豪,显然是个我们甘肃少有的富可敌国的过期富豪,可惜我们没有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过;但从我们天水贫困乡村走出的地产大亨潘石屹老总,那可是个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下的世界级富豪,他紧紧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机遇,楞是凭超前的理念和敢打敢拼的精神逆袭农家子弟的境遇,成为世界级富豪。我们大家恐怕都耳熟能详吧?!然这些我们甘肃人的骄傲,仅仅是个案。他们恐怕并不能代表我们甘肃整体贫穷落后的水平吧!

更有甚者,有位自称是三阳川人的,明面上是给我好心地建议:“张老师,叙事可以,不要给人下定义,你我的认知面还不够,三阳川人的建议”。初读之,多关心多体贴;细读之下确是个戳软刀子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我给其回复是:“我没有给谁下定义。既然认知面不够,那就在讨论反思中去认知呀!最起码的可抛砖引玉,最后达到见仁见智的效应吧!如果说连讨论反思都不敢,甚至于是不会,那不是认知面更不够了吗?自己说不出来,更是写不出来,还受不得别人说出来,写出来。你说呢?三阳川人!呵呵,要有胸襟,可别给我们三阳川人丢脸啦!”

甘肃文坛轶闻趣事录(甘肃古今反思录)(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