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红色文物讲故事)

李大钊纪念馆

红色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红色文物讲故事)(1)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红色文物讲故事)(2)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红色文物讲故事)(3)

李大钊1920年在家乡办女学聘请女教师时写的家书。 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开栏的话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一个百岁政党带领14亿人口的大国,奔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百岁正青春,探秘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河北日报文化周刊与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携手遴选出河北省十个博物馆、纪念馆里具有代表性的十件红色革命文物,通过讲述它们所负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独特故事,传达出其宝贵精神,追寻百年初心,传承革命基因。

盛夏,唐山市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上李大钊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每当游客经过展厅内陈列的一封家书时,总会驻足细读。这封信是由伟大的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家乡农民子弟办新式学校聘请女教习所写的手书——

“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就起程。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以便教习偕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赶快来信。钊”

时至今日,信中浓浓的家国情怀依旧穿透百年时光,让读者震撼不已。

百年手书真迹留下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切。透过这封手书,能看到李大钊对教育的重视。改建新式学堂,而且男女兼收,开创当地男女合校的先河。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李大钊的奉献精神,女教师的来往路费由他负担,这是李大钊同志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曾无数次凝望这封手书,深刻领悟着李大钊对教育事业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兴国必先兴教育。一路追溯李大钊的求学经历,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初心铺陈眼前。年幼时,一盏油灯伴着他开始接受文化思想启蒙;青年时,他在求索中毅然投身新文化运动,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他寄无限希望于青年。因此,才有了1920年李大钊寒假从京城回家乡探亲时决定兴建新学堂的行动。

胸怀炽烈而闪耀的火种,李大钊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面对家乡落后现状,他深感创办新学堂的迫切性。第二天,雷厉风行的李大钊请来村中有威望的乡亲们,商讨利用村中旧寺庙创建新学堂一事。历尽坎坷,“国立大黑坨初等学校”终于成立了。

学校建好开学那天,李大钊没能赶回家乡,但他书写了一副对联送回去。于海英将这副对联牢记于心——“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这副对联诠释了李大钊崇高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厚植着发展教育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因为开设了女生班,回京后,李大钊几经辗转,最终聘请到一位姓翟的女士,到他的家乡任教,并专门写下一封家书交代此事。这封手书原本珍藏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大明夫妇家中。2009年,宁大明夫妇把这封宁家祖孙三代珍藏近90年的李大钊亲笔信捐献给了李大钊纪念馆。这件文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百年前,一封红色家书情深意切,让后人看到李大钊为中华之觉醒一路披荆斩棘,满腔热忱里不变的信仰;百年后,那位用淋漓的鲜血唤醒蒙昧岁月的先驱离我们远去,一个觉醒的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国度,穿越历史云烟,呼啸而来,蓬勃崛起,峥嵘地走向未来。(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