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怎么变化(利率是怎么回事)
(图片来源:全景网)
【金融其实很简单】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利率。利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恨它?
香港大学的李教授有四个小孩,前不久在路上碰到他,一聊起子女上学的事,他就说:“我现在经济压力好大呀!大儿子在读研究生,其他三个小孩都在读大学,就我的工资,要负责三个半大学学费,我真是吃不消了!真盼望他们都毕业的时候!”我跟他讲:“那你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借学生贷款,或者你自己贷款呢?”他回答说:“那我还要付利息呀,太亏了,我不干!”
李教授没有学过经济学,更不知道金融,但是,他的思维我们很熟悉,在老百姓中也很典型。而他的情况恰恰说明贷款有利息是应该的,也很合理。他是港大的终身教授,在港大的收入到退休前会很稳定,每年还有点增长,可是,他未来四年的学费支出压力特别大。但是之后他家的经济状况会完全反过来,李教授那时候不再需要为子女付学费,工资也会比现在高一些,而且四个小孩也有收入了!所以,他将来不仅没什么花费了,而且收入还比现在多。按理说,李教授的情况最能证明借贷利率的合理性了,他应该很高兴地支付利息,因为贷款可以帮助李教授摊平未来各年的经济压力,让生活不至于一会儿吃不饱、一会儿吃不完。
利率的效用逻辑
在经济学里,我们时常把利率称为“资金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年利率是10%,你今天使用别人一块钱,一年后还本的同时还要支付一毛钱的利息成本。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资金的价格”应该等于多透支未来一块钱能给你带来的额外好处,比如幸福、享受、愉悦等这些“主观效用”的增值。
当然,具体的理论模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讲。这个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利率取决于一块钱给借方带来的额外好处,这种额外好处越多,利率就越高。比如,贷款可以帮助减少李教授未来4年的痛苦、平滑他一家人每年的消费,所以,他应该愿意支付利息,而利息到底应该多高,就由高到哪个水平他不再愿意借钱了来确定。比如,如果利率为2%,他愿意借100万港币;如果利率为3%,他愿意借70万港币;如果利率6%,他愿意借20万,等等,而如果利率为8%,他就不想借了。所以,对李教授而言,利率最高不能超过8%。
基于借方的“主观效用”来确定利率高低的理论,在历史上也多次受到过来自道德方面的抨击。原因在于,一般都是在春天青黄不接,或者灾荒逼迫很多人活不下去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借贷需求,那么,对于这些没有钱、没有吃就活不下去的人来说,借一块钱可以带来的主观效用增值是无穷大的,因为借到任何钱都是救命钱。所以,按照上面说到的市场经济逻辑,利率不管多高都是合理的。但,这样一来,道德卫士就不干了!你这不是趁火打劫、乘人之短发横财吗?于是,就有了长达几千年的“打击高利贷”历史,我们之后再回到这个话题。
利率的机会收益理论
那么,利率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呢?因为资金是有成本的,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今天的一块钱比明天的一块钱更有价值,所以,我们也必须从资金的提供方(放贷方)来看利率的问题。毕竟,银行也好,愿意做放贷的个人或公司也好,李教授肯定不是他们可以放贷投资的唯一对象。比如,银行可以把资金用于买政府公债,这样没有违约风险,投资很可靠,也可以贷款给那些生产性企业、房地产公司,或者学生,等等。所以,李教授愿意支付多少利率成本,那是他的事情,而如果政府、公司和其他个人借方愿意提供10%的利息回报,那么,李教授要么也支付10%的利息,要么就别想借到贷款了!
也就是说,其它投资机会的收益也对李教授必须支付的利率起关键作用。因为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和各类金融市场是在同一个共同体里边,需要资金的各方都在那里相互竞争。谁出的资金价格(利率)最高,谁就先得到资金,也得到最多的资金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在赚钱多、赚钱容易的时候,利率会高;反之也成立。当然,也正因为利率或者说回报把各种投资市场、各行各业联通在一起,我们在分析经济走向、行业走向的时候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看,而是要相互关联在一起地看:一个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牵动其它市场,一个行业变化也会带动其它行业的变化。各国央行都把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基准利率上,道理也在这里。
从机会收益角度看利率的决定因素,而不只是从资金需求方的主观愿望角度看,让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利率会随着宏观经济情况的波动而变动。比如,如果政府从银行借大量资金大搞基础设施投资、建高铁机场桥梁,而如果同时各家公司也大肆借钱扩张、家庭也通过贷款买多套房子,那么,各方对资金的需求会猛涨,火热竞争之下利率必然会上升。因为大家都愿意、也必须出更高的资金价格,否则别人会把有限的资金先借走了!
反过来看,如果经济变冷,政府也不搞基础设施投资,企业也很谨慎,家庭也不敢借钱花,那么,利率就会走低。
所以,你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尤其像中国这样民间消费占经济比重比较低的国家,个人和家庭往往不是利率水平的主导者,企业,尤其是负责宏观调控的政府,才是利率的决定方,老百姓基本是被动地接受。而对于像美国这样的民间消费占GDP超过80%的经济体来说,老百姓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会对利率产生决定性影响。关于央行利率政策的话题,我们今后再细谈。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否定利息的极端理论。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百多年说的,他的学说至今还影响很大。首先,他是否定为赢利而交易的价值的。在《政治论》中他谈到,“以鞋为例:同样是使用这双鞋,有的用来穿在脚上,有的则用来交易。那位把鞋交给正在需要穿鞋的人,以换取他的金钱或食物,固然也是在使用‘鞋之所以为鞋’,以有余换不足,‘交易’(物物交换以适应相互的需要)原来是自然地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交易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为了赢利,则交易是不自然的。所以,做钱的生意就更加反自然了!
其次,亚里士多德讲,有息放贷“不再从交易过程中牟利,而是从作为交易的中介的钱币身上取得私利。为了交易的方便,人们引用了货币,而钱商竟然强使金钱进行增殖。”这种做法无异于强使父亲生孩子,因此,“在致富的各种方法中,钱贷确实是最不合乎自然的”。所以,要禁止!不能够有任何利息,因为赚利息是反自然的,是所有赚钱活动中最不道德的!
仔细琢磨亚里士多德的话,你会发现,即使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思维还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发展金融仍然不容易。今天我们谈到——
第一,借贷可以帮助借方平滑短期开支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借款人的主观好处或者说“主观效用”,所以,利率就是这种主观效用增值的表现,利率是应该的。
第二,在整个经济体中,对资金存在各种竞争性需求,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等,这些不同的资金需求方愿意出的资金价格往往各异。竞争性机会收益决定利率水平,谁出的资金价格最高,谁就得到最多的资金支持,利率也由此而定。
第三,经济过热时,谁都想借资金扩大投资,由此利率会走高;而经济遇冷时,则反过来,资金没人要,利率就会走低。
(该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