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

海里、英里、英尺、英寸、迈、码、公里、千米、里、尺、寸、马赫这些个日常生活中常被人们提及的单位有多少人能一下说清楚呢?

近来我亦被好多朋友问及此事,感觉到有必要专门琢磨研究一番。下面就从它们的前世今生淘淘各自的来历吧!

大家都知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做了一件影响至今的大事——书同文,车同轨,器同衡。即强制统一了原六国各自使用斗、吊、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车轨距定为6尺,一尺的标准值确为今天的0.23米即23厘米(比今天我们常用的尺计量度要短一些)。今天1尺约为33厘米,10寸=1尺,3尺=1米。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1)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 车同轨书同文器同衡

这是公元前约220年的事了,然而到了公元十三世纪00年代,英国在计量方面,使用还是紊乱不堪的,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仅尺度计量方面,造成的民事纠纷就使英皇室大为苦恼,他们先后召开了十多次会议商议此事,始终也没有定下全国人民认可的统一标准。于是戏剧性地产生了一个至今仍影响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的尺度标准——foot (原意为脚,英尺):约翰王恼怒地在地上重重踩下一脚,决然地指着凹陷下去的脚印,对大臣们庄严宣布:“ There is a foot, let it be the measure from this day forward. (这个脚印的长度从今以后就是尺度计量的标准)” 。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2)

国王的脚印谐趣图

大英博物馆中还珍藏着特制合金铸成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空心部分即为英王御足(The Imperial Foot)的标准长度。因为英王穿的是宫廷靴,大约有30厘米长,实际为30.48厘米。

英里,起源于古罗马“millepassus”一词,“一千步距离”的意思。按当时罗马士兵所迈出的步伐,若仅一只脚迈出的距离叫做跬,左、右脚各迈出一步共同相加的距离叫做步,(韩愈在《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句子)被确定为5英尺,由此得出1英里=5000英尺。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millepassus”(英里)演变出来许多版本。到16世纪,常用的英里单位只留下两个标度——5280英尺和5000英尺。159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了一项议会法案,禁止在英国议会大厦附近3英里范围内新建建筑物。该法案所确定的法定“英里”是5280英尺,约合现在国际标准长度单位制中的1609米。英里的长度由此确定,沿用至今。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3)

皇家英里大道 一英里长的街道是国王往返城堡和荷里路德宫的御用街道

英寸在荷兰语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相当于一节大拇指的长度。当然各人的大拇指长度是不尽相同的。后来英皇爱德华二世率性地颁布了“合法标准英寸”。他当时规定:从大麦穗中间选择三粒最大的麦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相当于现今2.54厘米。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4)

英寸与公制厘米的关系

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曾组织有关人员讨论“码”的标准长度。大臣们为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一旁听着已很不爽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顾不上尊严,伸手指着臣下道:笨蛋们不要再争了,一码就是从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间的距离。“码”于是就这样在英皇一抬手间随意地定了下来。1码=3英尺=0.9144米。单位换算:

1 英里 = 5 280 英尺 = 1 609米 = 1.609千 米=1.609公里

1 英尺 = 12 英寸,3 英尺 = 1 码=0.9144米

历史上由于欧洲各国使用的是相互不同标准的测量器具、不同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因而在欧洲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上造成极大的麻烦。到了18世纪末由法国领头创立了一种测量单位制——它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计量的基本单位, 定名为"Metre米突"(国际米原制的基础)。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5)

地球赤道40000千米 北极至赤道的经线长10000千米

实际上,地球北极点到赤道的经线长是10000千米,整条经线长就是40000千米,地球赤道也是40000千米(将地球近似当球形看待)。毛主席的诗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就是这个意思。公里就是千米的俗称,“里”是我国传统里程计量单位,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制后确定 1公里=2里。

迈是mile(英里)的汉语音译,1迈=1英里(mile)。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美国援华抗日,大量汽车派到中国来。 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广泛使用的汽车速度标度,英里/小时 miles per hour (缩写为mph )进入国人的认知中。细心的网友们,有留意到进口车的仪表盘上就有这个速度标志吗!但速度60迈是不能等60公里/小时——而是96.54公里/小时!大家常说的车速多少多少"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错误说法”!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6)

船长用六分仪测量

古代在海上航行时,由于没有参照物提供参考,对航行中船的速度、位置和相互间距离的测量是很困难的。在经纬度被应用于航海之前,航海一般是靠星座图、罗盘定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到1500年左右,航海仪器被发明出来,经纬度才开始被加入到航海图中。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7)

没有GPS定位的航海时代靠经纬仪罗盘导航

1617年,荷兰科学家斯内尔(Snell)以24630罗马英里估算了地球的周长。后来,英国数学家埃德蒙·冈特(Edmund Gunter)建议将经纬度作为测量距离的基础单位。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8)

地球经线上的纬度一分角所对应的弧长定义为海里单位即1852米

按此思路,将地球的周长除以360,就得到了每度的弧线长度,再除以60就得到了每分角所对应的海面弧线段的长度,将这个长度定义为1海里,即40000公里÷360÷60=1.851851852公里。由于地球的形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1分角对应的纬度弧线也不是一定的。1929年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将1海里统一定为1.852千米。

创作不易,亲爱的网友们,请收藏 [心] 点赞[赞] 转发[握手]! 你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动力,将会给你们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马赫是表示速度的量词,故也叫马赫数。是运动体速度与流体中音速的比值,1马赫即1倍音速。马赫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奥地利学者马赫(Ernst Mach)。通常所说的音速一般为340米/秒,即1224千米/小时,也就是1马赫的速度。但是音速在不同空域高度、不同气压、不同温度下有细微的差别,在海平面1个大气压条件下,空气中音速仅为1192.9千米/小时。因此马赫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单位。在高空中比在低空中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马赫数。马赫一般用于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究。马赫数小于1,称为亚音速飞行,马赫数大于5,则称为高超音速飞行。(部分图片取自网络,侵删)

人因不惜而散心凉只是一瞬间(值此惊鸿一瞥眼明心又亮)(9)

以大于1马赫飞行必须突破声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