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

另一位孙皇后要说清楚,话就长了。  

《明史·后妃传》上说:“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   

这里说孙皇后籍里为山东邹平人,应当说不错。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孙皇后之所以被选进宫,其出发地乃至终生眷恋之地,都与永城这块风水宝地有十分特殊的关系。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2)

事情皆因父亲来永城为官而起。   

孙皇后的父亲孙忠(原名孙愚,明宣宗赐名改愚为忠)在山东邹平由邑庠弟子员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得选为山西介休主簿转永城主簿,受命督夫营天寿山陵,内补鸿胪寺序班。   

关键是永城县。   

孙忠任职之永城县,正是当朝太子妃之故乡。孙忠虽然官阶不高,大概是从八品,但来到张娘娘家乡做官,却好像得到了一个直接通道,做官的好名声乃至其家庭的良性信息,很容易上达朝廷。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3)

首先是带来了女儿命运的突变。   

《明史》上没有留下选娘娘的史料。但明少保尚书刘珝为孙皇后母亲孙忠夫人所写《明故安国夫人行状》,把孙娘娘被选进宫的过程,说得简要而清楚:   

(孙忠)“以清白闻彭城伯张昶母,仁庙昭皇后之母夫人也。夫人永城人,知夫人(指孙忠夫人)第四女有贤德。昶遂奉文皇帝命,同其母夫人之永城,选至京,立为皇太孙妃。既而宣庙践祚,册为贵妃。宣德丁未,今上皇帝(即明英宗)生。明年,贵妃正位中宫。”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4)

这里说的“张昶母”就是张皇后的母亲。这个当朝最重要的皇亲国戚,成为影响孙皇后命运的第一个“贵人”。

老夫人先听说孙忠为官“清白”,进而又知道孙忠家的四女儿“有贤德”,更有《明史》所说“幼有美色”。

而此时刚好正是明成祖为皇太孙选美的时候。老太太就把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报告给了朝廷,顺便也表达了作为皇太孙姥娘的认可。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5)

这一下,朝廷转为“主动”方,孙忠家四女儿的命运,发生了不寻常的“急转”:彭城伯张昶“奉文皇帝之命,同其母夫人之永城”,亲自把孙家四姑娘“选至京,立为皇太孙妃”(有史料说,明成祖决定先立其为皇太孙嫔,大概出于婆媳“同乡”外戚做大的防备心理吧),成祖去世后,为仁宗的太子妃、宣宗的皇贵妃、皇后,英宗、代宗的皇太后。

孙皇后是十分幸运的,一生遇到三大贵人。少年遇到张太夫人被选进宫,是其大幸;其尤幸者,惟其年少,入宫后,明成祖令其由太子妃抚养。

这位太子妃即后来仁宗之诚孝皇后,被史家称为“女中尧舜”。跟这样一位贵人,由少年至青年,先养母后婆母,亦母亦师,张娘娘为来自下层民间的孙氏适应宫中生活做足了功课,实在是千载难逢。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6)

然后和太后婆母一起陪伴宣宗,亲历了史上所称“仁宣之治”,在皇宫中演绎了由青梅竹马到相爱终生的帝后爱情故事,以至宣宗为了封后不惜改变祖制,这是孙皇后遇到的和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贵人”。

尽管《明史》上有所谓“阴夺宫人之子”的流言传闻,但宣宗对其始终不渝的爱和对孙氏家族的充分信任,显示了孙娘娘超凡的魅力,佐证了流言之虚妄。   

幸运的孙皇后是有大作为的。宣宗英年早逝以后,她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回报贵人们的厚爱。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7)

作为皇太后亲历英宗正统和天顺两个年代,在其子英宗冲龄践祚时更改迁都南京的祖宗决定重新定都北京,保证王朝长期稳定;在“土木堡之变”的突发性国难中,以变应变,以武止武,力挽乾坤;又因势利导,不动刀兵而使王朝和平换主,国家转危为安;亲自在宫中保护并抚育英宗所立代宗所废之太子即后来顺利接班之宪宗,保证了国家续统有序;表现了一位太后母亲对有重大失误的皇帝儿子有原则的大爱和起死回生式的救护。

后又直接影响英宗临终下诏废除宫人殉葬的千年陋制而被载入史册。同时,与其父兄一起,培育了奉儒守礼的家风,《明史》曾记下其严命孙家子孙不得贪爵逐利避免陡盛陡衰的谆谆告诫,使得父兄位极人臣而高寿善终,孙氏子孙“儒家子而能武健”“居勋戚而不改儒素之风”,良好影响及于有明一代。   

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在波诡云谲的王朝风波中,作为皇太后,以其丰富的政治智慧,沉稳大气而善于隐忍周旋,胸有全局而敢于担当决断,发挥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堪称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女政治家。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8)

这里当然主要不是探讨孙皇后的历史功绩和价值,尽管这个探讨同孙皇后故里的关系也很重要。   

按照历史文化的惯例,孙皇后的故里自然是父亲的故里山东邹平,《明史》和孙皇后父亲孙忠为《御赐孙氏族谱》所作的序中,都这样述说。但为什么还要另外提出一个孙皇后故里呢?   

这与孙皇后的父母亲独特的人生方式有关。其母董氏极具卓识敢于担当,一直陪伴丈夫读书宦游。丈夫孙忠在山东邹平家乡读书时“躬耕织以资给之”“礼馈师友必致其丰”。而当丈夫赴国子监当太学生时,“凡四寒暑,夫人内佐弥笃”。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9)

丈夫任职山西介休和永城前后8年,“往还之顷,夫人与俱”。而其父孙忠更是独具慧眼,到了永城县主簿任上,即发现此地山川形胜恍若邹平老家,尤其这里是当朝太子妃张娘娘之老家,一旦太子践祚,此地意义必然不同凡响。

要能作为张娘娘的“同乡”,那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份荣耀了。于是下了一个决心,“因官注籍”,把孙家户籍落在永城县。在芒砀山前8公里,右有王引河环绕的背山环水之地,新建了一个村子,仿照当朝太子妃张娘娘母家张厂之名,命名为孙厂。   

当然,孙忠这样做之初,未必想到是为自己的四女儿创造前程。但是,后来的事实,出乎意料地正应在了四女儿身上。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0)

​据说孙忠共有五子九女,第一个绽放异彩的正是孙家四女儿即后来的孙娘娘。而且自四女儿始,孙家成为皇亲国戚,名门望族。  

对孙娘娘而言,永城县正是她走上王朝的出发地,也是承载着她童年和少年记忆的真正故里。   

关于孙氏故里,史上说是山东邹平礼泉乡,这个并无争议,由明代御赐《孙氏族谱》孙忠所作序中作了确认。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1)

但是,邹平礼泉孙忠这一支脉,自孙忠始即离开邹平带着妻子儿女在外读书宦游,至孙娘娘正位中宫,孙忠“以诞育功”进封会昌伯至太师、会昌侯,追封安国公,孙氏子孙陆续升迁为文武重臣,孙家成为京师侯门将府。如家谱所说,“此支隶籍京师,敕建墓茔于宛平西香山之原,别有随任居河南永城者”。

京师孙家十分重视河南永城孙厂老家,因为这里不仅仅是孙娘娘,而且是孙家前往京师的出发地,这里永远是京师孙家的一部分,是京师孙家的老家。据邹平孙氏族谱载,孙忠第五子纯宗之子孙“迁居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东北孙厂”。这里像京师一样,受享戚里侯门之尊,设皇林祖茔祖宗祠堂。   

笔者作为孙忠后人,少小在孙厂村高大的孙氏祠堂里读完小学,曾见祠堂大门楹联有联语曰“五世国公八世侯”,村人皆不能解;祠堂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宽阔广场,更为别处所少见;村里村外有被称作“皇林”和“皇林坑”的地方,有小山丘一样的“大坟”,林地前面有许多石碑牌坊乃至石柱华表,村西头有庙宇,庙宇面前有供养庙宇的公田,也为周边所无。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2)

尤其有孙娘娘被选入宫的神奇传说,一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喜剧;还有南蛮子来孙厂“赶风水”的神秘故事,几乎是山东邹平孙氏家谱所记类似故事的翻版;等等。

还有这个古老村庄的精神风气,虽为农民,但耕读传家,重教尚文,孝亲尊贤,睦邻助友,好客讲礼,茶饭求精,一派儒风仍存。  

因为模糊了、中断了孙皇后这个大背景,更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祠堂林地碑刻等文物的愚蠢毁坏,对村中公共空间的任意挤占和村体的破坏,河流改道老河废弃坑塘干涸,古貌难见,踪迹难寻,一切都变成云里雾里,莫名其妙了。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3)

弄清楚了孙皇后与永城孙厂的历史关联,所有讳莫如深的疑云悬案,忽然变得自然而然,不难理解了。   

历史的本来面目终究是要恢复的。应当说,作为孙忠一家,山东邹平和河南永城都可称故里。而对于孙皇后来说,其被选进京时的年龄应在9-10岁之间,而此时其父在永城作主簿已经4年,算起来她跟着父亲来到永城时年方五六岁。

再往前推,即其父来永城前作了4年山西介休县主簿。孙娘娘应当不是出生在山东邹平,而是生于父亲作太学生时的京城。

孙皇后真正记事的年龄,是在来到永城以后,这是她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乡村生活和民间生活经历。然后,直到63岁,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宫廷生活。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4)

因此,可以说,作为孙娘娘生命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故里,实际上,可能只有一个永城县孙厂村。   

今天讨论这个话题,不是要为永城孙姓人家争脸面,而是还历史一个清楚面孔。一个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家族,当代当地尤其子孙后代竟然浑然不知,何其遗憾乃尔!

它本来应当是家族和地域文化的光荣与自信。稍微留意一下明朝著名的永城籍人士的事迹文章以及现存碑刻,会不断发现与孙娘娘家族的联系,比如,练国事与王三善都与孙厂孙家有姻亲关系,等等。此为另外话题,兹不赘述。

2018年夏记于草堂

永城王后陵现状(明代孙皇后的老家)(15)

孙广举,笔名孙荪,河南永城人,资深学者、作者、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文学院首任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