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西南丧事跪拜礼(鲁西南丧葬旧俗)

鲁西南丧葬旧俗

李子胜

一个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但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人死后,从咽气、守灵到出丧这段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丧葬风俗习惯。并且有着一个不成文的程序和规矩。

山东鲁西南丧事跪拜礼(鲁西南丧葬旧俗)(1)

(网络图片)

咽气

当一个人久病或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就会死亡,也就是常说的咽气。在我们当地,年龄大的老人咽气,不能说死了,要说"老了"。一个人咽气的主要特征,就是头歪、胳膊软、手撒,俗称撒手人寰。

老人在咽气之前,应穿上送老的衣服,防止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通常在人病危时,应通知直系亲属,特别是女性老人,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及时告诉娘家人,否则,会带来很多麻烦。再就是应提前准备寿衣,预防情况仓促,临时抓瞎。记得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初,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还要给家中老人,事先准备好棺材,放在自家的里间屋内,上等棺材要数柏木质的,这也是身份的象征。另外,就是要事先修好葬子,有的修拱形的叫"卷筒″,也有的修盖板式的叫"槽子"。

山东鲁西南丧事跪拜礼(鲁西南丧葬旧俗)(2)

(网络图片)

守灵

人咽气之后,还要通知死者的直系亲属和亲朋好友,让他们看后才能再安排后事。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人员,或者是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往往在这个时候要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孝子守灵。将死者的棺材用两条板凳垫上,放在堂屋正中央的位置,直对门口,棺材前摆上贡,烧上香;孝子在棺材两侧跪着,男性在左,女性在右。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不能离人,香火不断,一直守到第三天下午出殡,俗称"出丧"。据说守灵有两个作用,一是对老人的尊重,二是防止动物从棺材下面穿过,若有动物特别是猫或者老鼠在棺材下穿过,就会出现炸尸。究竟有没有这种现象,谁也没见过。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其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限制那些不孝之子,要尽最后的孝心,不能私自离开罢了。

山东鲁西南丧事跪拜礼(鲁西南丧葬旧俗)(3)

(网络图片)

出丧

到了死后的第三天,村里的治丧委员会,要全权负责死者的后事。早饭后,按照分工,各类服务人员全部到位展开工作。死者的亲友要来奔丧,其第一道关口就是"卖客子″。即在大门口派两名卖客子的人员,通常要安排责任心比较強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其职责是:凡来吊丧的人员,都要向其交钱,二分、五分均可,交钱后,卖客子的人员要用敲鼓的方式告诉大支客来的是男女客人。男的来了,嘭嘭敲两下;女的来了,嘭敲一下。凡是不买客子的一律不敲,里面负责支客的,也就不予接待。所以,有的客人为了能顺利通过,也要笑脸讨好他们。

这天,孝子要披麻戴孝,披麻一般都是腰间扎一根麻绳,在腰的后面再拴一根小绳,其长度以能拖到地面为宜,手拄一根柳木棍。这一天,街坊邻居以及众乡亲,最关心的有两件事,一是看孝子哭得是否痛哭流涕,二是看其亲友祭拜的场景,特别是死者的贵客。记得有一次冬天,寒风刺骨,看发丧的人员特别多,前面大多数亲友都顺利地拜完了,有一位戴大檐帽的客人,准备拜二十四拜,结果中间磕头的时候,头低的太快,帽檐着地太猛,帽子从头上掉了下来,可巧他的头发又很少,结果逗的大家哄堂大笑。我想大家平时所说的二十四拜都拜了,就差最后一哆嗦了,说的正是这种情景吧!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摔老老盆″。在亲友祭拜完起棂前,长子要"摔老老盆","摔老老盆"有个要领,那就是高举猛摔,一次摔碎,越碎越好。听说有个孝子,由于激动,没把老老盆摔碎,也不能再摔第二次了,再摔就不吉利了,而是让负责轻重的人员用脚踢碎了事。若家中没有男孩的老人,事先如果没有过继继承人,或者是虽有男孩,但长辈早亡,孩子太小,不能完成此任务,通常也由轻重的人员用脚把盆子踢碎。家中如果长子早于老人离世,要由长子的长子,也就是长子孙来完成,其他儿子即使年龄再大也不能承担此重任,这是比较讲究的。

抬棺材也是个技术活,一是要捆绑好,不能松动;二是要挑选个头相当的轻重人员,特别是并排的两人,个头不能悬殊太大,防止压偏;在棺材后面的可个头稍高一些。由于棺材较重,通常采用六台或八抬,当遇有乡村道路较窄,再拐死弯时,是很费劲的,若距坟墓较远,途中要休息多次。为了能保证轻重人员步调一致,通常由一人喊号,其他人应号,直至将死者入土为安。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殡葬制度的改革,有许多陋习早已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明新风。

2021年3月13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