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

除夕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在乎的日子,除了年夜饭、烟花爆竹、阖家团圆,春节晚会也一直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央视春晚是从每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就开始筹备,也就是用三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来为全国人民献上一桌可口的“年夜饭”。作为八零后的我,从儿时记事儿起第一次看春晚就是1987年的春节晚会。那年是农历兔年,舞台中央的那只大白兔,是我对那年春晚起初最深的印象。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

1987年春晚

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放寒假、可以穿新衣服、有好东西吃、有鞭炮、烟花,有压岁钱。

除夕夜跟着大人们一起看春晚更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虽然1987年春晚距今已历经三十六载,但很多节目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笑林、李国胜的相声《学播音》,姜昆、唐杰忠的相声《虎口遐想》,侯耀文、石富宽的相声《打岔》,赵连甲、王刚的小品《拔牙》……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2)

赵连甲、王刚《拔牙》

即便是拿到现在也是质量非常高的作品。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让当时还在“懵懂期”的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帅哥、劲歌、热舞的真谛,甚至当年有很多人调侃说当年的大兴安岭山火都是因为费翔的这首歌“太火了”给点着的。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3)

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随着自己逐渐长大、懂事,对春晚的期待和理解也年复一年地加深。在经历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的春晚,马季、冯巩、牛群,赵丽蓉、侯耀文、巩汉林,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宋丹丹、黄宏、郭冬临、范伟、高秀敏……他们的节目在大年夜总是能够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欢笑,他们的节目也能成为永恒的经典。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4)

雷恪生、赵连甲、宋丹丹《懒汉相亲》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5)

马季《宇宙牌香烟》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6)

赵丽蓉、侯耀文《英雄母亲的一天》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7)

陈佩斯、朱时茂《主角与配角》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8)

赵丽蓉、巩汉林、金珠《打工奇遇》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9)

赵本山、范伟《牛大叔提干》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0)

冯巩、牛群《点子公司》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1)

黄宏、宋丹丹《回家》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2)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卖拐》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突然觉得春节晚会不好看了。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老艺术家们的逐渐隐退,新人的水平和剧本跟不上趟?

节目不接地气儿了?

相声没有好段子,喜剧小品没有好本子、好包袱,而且开始煽情了,还得符合……?

总之也许是讽刺类的节目少了,煽情类的节目多了;

舞台越来越绚丽、好看的节目越来越少了;

登台的俊男靓女明星们越来越多了,懂表演的老艺术家们却越来越少了。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3)

2020央视春晚

以前,每年看春晚都生怕错过每一个节目,漏掉任何一个包袱;现在,春晚真的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前些年还有辽宁卫视的春晚值得一看,在很多语言类节目的质量上甚至有与央视春晚一争高下的实力。然而最近这几年辽视春晚的水平也逐渐不如往年,纵观整个辽视春晚犹如在推广某种产品的电视直销中穿插几个文艺节目一样,舞台、台词、道具……无处不离赞助商的产品。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4)

辽视春晚

春晚折射30年的变迁 一个八零后诉说春晚三十余载之变迁(15)

辽视春晚

春晚,就是大年夜让人们发自内心地笑出来就是成功,而不是煽情、带货或是硬要添加进去其他一些什么。如果大年夜的春晚让人们感觉如同嚼蜡甚至昏昏欲睡,那就失去了春晚本身的意义。

历经春晚三十余载,您的感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