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

他头戴元帅帽、胸前佩满军功章,高昂着头,喜形于色地站在红场上检阅苏军……这位功勋卓着的元帅就是被誉为苏联“军神”的格奥尔基·朱可夫。有人说,要不是他的高超谋略和果断指挥,苏联卫国战争史或许要重写。

简陋墓碑难掩生前荣耀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

几年前,当记者第一次到莫斯科常驻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红场。1945年5月19日,就是在红场举行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式,200面德军军旗被抛在列宁墓前,朱可夫骄傲地骑着白马检阅了苏军。

如今在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人们能看到一座雄赳赳、气昂昂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青铜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正前方。雕像上的朱可夫身着戎装,精神抖擞地站在马镫上,身体离开马鞍,傲然前视。这是一个胜利者的身姿,象征着一个胜利的民族。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朱可夫杰出的军事才能,那场残酷的卫国战争将如何收场。

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朱可夫的母亲是一位强健能干的农妇,父亲则是靠修修补补贴补家用的鞋匠。正是这种家庭出身,令朱可夫很早就显现出强健的体魄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11岁那年,为了生计,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学徒。1915年,19岁的他应召加入沙俄军队骑兵团。一战期间,朱可夫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参加红军后,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2000敌军全线逼近,朱可夫率领手下100余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整整7个小时。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旅长、直至将军。

然而1937年,斯大林开始对苏联军队进行血腥的“大清洗”,朱可夫此时已在红军中服役20多年。尽管他历史清白,所在部队也深受斯大林信任,但仍然有人打报告诬陷朱可夫滥用职权,同时为几个国家的特务机关服务。这是朱可夫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负责“清洗”的内务部工作人员已经带着相关的文件出发,前往朱可夫所在部队驻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却突然命“清洗”人员撤回,朱可夫就这样幸运地逃过“清洗”。关于这一情况,一般认为是朱可夫的骑兵背景帮了忙。当时的苏联元帅中,骑兵出身的都受到了斯大林重用,而其他人则大多在劫难逃。

1939年6月,躲过“大清洗”的朱可夫,升任驻蒙苏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最终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次年升任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直言犯上经历宦海沉浮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2)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打得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为了抵御侵略,6月23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是年7月29日,作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厉声说:“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简直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忍不住反驳:“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的话,您把我的职务撤销好了,把我派到前线去,或许在那里我会对祖国有点用处。”在场的人都愣了,当时斯大林在苏联是绝对的权威啊!房间里静得吓人,好半天斯大林才说了一句话:“朱可夫同志,冷静些。请你先出去,我一会儿叫你再进来。”朱可夫推门而出。

半个小时之后,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到办公室来,说:“朱可夫同志,我们方才商量了一下,决定解除你的职务。我想让你到前线去。”朱可夫说:“到哪个部队?”斯大林说:“你愿意到哪儿?”朱可夫回答:“我可以做任何工作,指挥一个师,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只要祖国需要。”

斯大林一听,朱可夫还有气,就说:“我从现在开始,任命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朱可夫说:“1个小时之后,我离开莫斯科。”

一意孤行的斯大林,最终看到的是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而1941年9月6日,朱可夫率领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区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令军心大振。胜利当天,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汇报战果,可斯大林只说了一句“知道了”就挂了。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3)

3天后的9月9日,接替朱可夫的沙波什尼科夫总参谋长打电话给朱可夫说:“斯大林让你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到莫斯科开会。”朱可夫问:“几点到?”“晚上8点之前。”事实上,一天前,列宁格勒刚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斯大林有个脾气,他开会不允许部下迟到,哪怕是1分钟。可当朱可夫赶到斯大林办公室时,已是晚上9点零5分了。他推门进去,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几乎全部在场,朱可夫道歉说:“对不起!我迟到了1小时。”斯大林说:“不对,你迟到了1小时零5分钟。”但紧接着他面带微笑地说:“坐下吧,听听汇报。饿吗?如果饿,边吃边谈。”

作为苏军的统帅,斯大林没有责备迟到的朱可夫,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承认了自己先前的错误。

开会时,斯大林问:“你现在想到哪里去?”朱可夫说:“回前线。”斯大林说:“回哪个前线?”朱可夫说:“回您认为最需要我的前线。”斯大林听了之后,微笑着说:“到列宁格勒去吧,那里的局势危急,最需要你。如果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就会进攻莫斯科。”他捏着烟斗说:“那里所有的部队都归你指挥,你需要带谁去就带谁去,你可以在全军挑选你最需要的人。”斯大林的这番话意味着他对朱可夫极大的信任。从这次开始,朱可夫就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了,哪里危急,他就被派到哪里去--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卫国战争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获得了崇高威望,被誉为苏联“军神”。

1945年5月8日深夜,朱可夫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4)

功高盖主难逃悲凉结局

二战后,朱可夫先后担任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国防部长等职。然而,这么一个功勋卓越的苏联“军神”,在和平时期却经历了宦海浮沉。

1953年斯大林逝世。在拥立赫鲁晓夫“即位”过程中,朱可夫立了头功,正是他出头逮捕了赫鲁晓夫的对手贝利亚。赫鲁晓夫上任之初还算知恩图报,任命朱可夫为国防部长,并让他进入政治局。但1957年,赫鲁晓夫利用朱可夫在南斯拉夫访问之机,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控朱可夫阴谋夺权,免去其一切职务。朱可夫被迫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关于朱可夫突然下台,有人说是由于他功高盖主,不识时务,而被最高权势者所猜忌。但事实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的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却死守军队,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改革,两人形同水火。另外,朱可夫曾动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巩固政权,这无疑是他的功劳。但在战胜了敌手后,赫鲁晓夫也开始对威望日增、权倾一时的朱可夫感到恐惧。这也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场突变,无疑造成了朱可夫的个人悲剧。从此以后,他赋闲在家。即使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晚景凄凉。

骄人功绩终将彪炳千秋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5)

在生命的最后9年里,朱可夫饱受病魔摧残。更令他痛苦的是,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疏远、乃至背叛了他。只有巴格拉米扬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位元帅冒着风险与他保持着友谊。

也就在这时,朱可夫认识了比他小30岁的加林娜,并与之结为夫妇。在朱可夫60岁那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这期间,朱可夫花了极大心血写出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却被禁止出版。一气之下,朱可夫中风了。

1973年底,朱可夫深爱的妻子加林娜因乳腺癌病逝,而那时朱可夫已老得连去墓地的力气都没有了。爱妻死后不到8个月,朱可夫的病情更加恶化。先是心肌梗塞复发,随后是心脏停跳。他的心肌被注入特殊药剂后,心脏恢复跳动,但脑供血却没有恢复。就这样,戴着人工呼吸器,朱可夫毫无知觉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5 天。

1974年7月18日,一代名将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这位在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将领,葬礼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位领导人出席。朱可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对于苏联解体后民族自豪感严重受挫的俄罗斯人来说,曾在战争中创下不朽功勋的朱可夫元帅,或许也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慰藉之一。

“战神”朱可夫曾密谋建私人卫队

俄国内正热播的连续剧《朱可夫》引发了对这位传奇元帅的新一轮热议。朱可夫曾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被誉为苏联“战神”。不过其战后命运却迭宕起伏,让人唏嘘不已。先是被斯大林发配至边远军区任司令员,后因政治需要被召回莫斯科,一度升任国防部长,但很快又被赫鲁晓夫罢黜,从此沦为一介平民,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朱可夫》一剧认为,朱可夫遭贬黜的主因是其有政治野心,觊觎苏联领导人职位。“确凿罪证”之一便是朱可夫曾密谋组建私人卫队。俄《共青团真理报》近日刊文,披露了其中的详情。

声望高成政治斗争工具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6)

斯大林死后,急需股肱之臣辅佐的赫鲁晓夫召朱可夫回莫斯科。后者先是担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后升任部长。当时,地位不稳的赫鲁晓夫需要军方和强力部门的支持,而朱可夫在部队中享有极高声誉,自然成了其极力拉拢的对象。

赫鲁晓夫在夺权道路上面临诸多劲敌,首当其冲的是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三人。这三巨头完全有能力发动“宫廷政变”,夺取国家领导人位置。所以赫鲁晓夫决定先发制人,依靠中央委员会秘书处、克格勃、内务部和国防部,通过在苏共20次代表大会在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报告来打击政敌。

朱可夫在“挺赫”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957年7月17日,他在列宁格勒公开发表讲话时称:“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顽固抵制党消除个人崇拜后果的举措……他们担心会追究自己的越权和非法行为。”

狡兔死,走狗烹。赫鲁晓夫在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之后,对威望很高的朱可夫戒心日重。而后者擅自组建卫队的举动,为其政治清理提供了绝佳口实。

据《共青团真理报》报道,朱可夫在1955年升任苏联防长之后,汲取其被废黜的惨痛教训,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私人卫队。1956年8月,朱可夫任命其好友谢尔盖·什捷门科为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局长,自此开始在该局筹建中央情报学校,负责培养300名职业特工。关于这支特勤分队的存在,一直对外秘而不宣。

培训工作按照合同制原则实施,这对当时的苏军而言非同寻常。学员津贴竟然与普通工程师工资相当,培训期满(休完全部课程一般需要6-7年)后,学员们便成为装备最先进武器、只效忠于朱可夫元帅的精英特工。

1957年7月,摆脱了政治危机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已经开始厌烦朱可夫。不过他深知,与国防部长发生正面冲突只可能遭受失败。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7)

自1956年起与赫鲁晓夫共事的阿列克谢·阿列克塞耶维奇·萨利尼科夫(时任苏联克格勃第9局工作人员)回忆说:“朱可夫公开索取各种新的荣誉,这让赫鲁晓夫极度不满,尤其是朱可夫要求将其骑马雕像安放到克里姆林宫乔治厅,激怒了赫鲁晓夫。此外,赫鲁晓夫对朱可夫的粗暴和独断也颇有微辞。”

报复的机会很快就来了。1957年秋,中央情报学校校长马姆苏罗夫将军的一份告密信送呈至苏共中央委员会。信中揭发了那支只忠于国防部长和情报总局局长的绝密分队。

赫鲁晓夫把朱可夫比作贝利亚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8)

苏共中央书记米哈伊尔·苏斯洛夫被授权通报这一情况,他在苏共中央主席团10月份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宣布说:“不久前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获悉,朱可夫同志在未经中央委员会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决定组建拥有2000多名学员的特工学校……学校的学制为6-7年,而一般军校的学制是3-4年。办学条件也非常特殊:除了国家发放的全额生活费外,学校学员和普通士兵每月还能领取700卢布的补贴,军工每月能领到1000卢布。朱可夫同志甚至认为,无须向中央委员会汇报这所学校的情况。只有三个人对学校组建情况知情:朱可夫、什捷门科和马姆苏罗夫将军。后者是学校的校长。但是马姆苏罗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认为有义务将部长的非法行为向中央委员会作出汇报。”

当然,这支秘密分队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怀疑甚至是惊慌。他在10月份的那次全会上发言说,“不知道为何要背着中央委员会召集这些破坏分子。难道这是一起预谋?这是颇有个性的国防部长亲自所为。要知道,贝利亚当时也搞过一个破坏分队。在他被捕之前,他曾经传召自己的这帮暴徒。如果他们真地到了莫斯科,如果贝利亚的阴谋没有被及时戳穿,那么还不知道到最后掉的是谁的脑袋……朱可夫同志,你说,这是杞人忧天吗?的确,我有这个顾虑。”

赫鲁晓夫的这番“合理比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次全会上,朱可夫被清理出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并被免去国防部长一职。1958年3月,朱可夫元帅失去了其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职务,成了一名普通的苏联退休人员……

特工学校事后得以恢复

事发后,50岁的格鲁乌局长什捷门科上将受到株连,被流放至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一待就是五年。赫鲁晓夫在其掌舵苏共和苏联期间,时不时在发言中提及朱可夫,指责其“反党叛国”,不过他最终被其战友未借助任何破坏小组赶下了台(编注: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免除了一切职务,被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9)

至于那所中央情报学校,它在事发后被解散,后来又恢复了。据叛逃美国的格鲁乌上校奥列格·彭科夫斯基向中情局供述,“除此之外,第5局(指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所属第5局)还管辖着一所负责培训破坏分子的恐怖分子的学校,那里会定期培训200名左右的亡命之徒。”

如果朱可夫不铤而走险,组建私人卫队,他凭借自己在二战期间树立的威望,或可有机会领导苏联,就像法国的戴高乐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那样,成为行伍出身的国家元首,但是,历史终究无法改写……

朱可夫下台之谜

柳玉鹏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是苏联著名军事家,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但在1957年,他却意外地被苏共领导人解除了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一切职务,从而退出政治舞台。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长期困扰着世人。2007年11月2 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揭开了他被解职的真正原因。

1.除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

1953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等人都想上台执政。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0)

但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马林科夫他们也不难。为了夺权,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早在战前,在他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就已熟识的朱可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是布尔加宁)。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在世时就有矛盾。当时,贝利亚怕朱可夫威胁到自己,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斯大林并没同意打倒朱可夫,他对贝利亚说:“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斯大林此言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与贝利亚结下了仇。

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顺利召开,一切都按赫鲁晓夫设计的顺利进行,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贝利亚被逮捕。赫鲁晓夫利用军队,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苏联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朱可夫顺势异军突起。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2.又救了赫鲁晓夫一把

在拿下贝利亚后,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方针政策,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的矛盾日趋尖锐。赫鲁晓夫力排众议,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反对斯大林的 “秘密报告”,造成苏联国内政局混乱,并诱发了国际上的一系列反苏事件,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对赫鲁晓夫不满的人渐渐占了上风。他们频频密谋,准备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1)

1957年6月上旬,以马林科夫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内的高层人士趁赫鲁晓夫率团出访芬兰之机,制订了一个完整的“逼宫”计划。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召开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可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批评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政策。紧接着,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当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他的第一书记职务进行表决时,赫鲁晓夫抗议:“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就在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朱可夫走了进来。他对与会的主席团委员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听到这话,会议室顿时哑场了。会议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休会,会议在第二天继续举行。这样,马林科夫等人试图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计划遇到了挫折。在朱可夫的帮助下,于1957年6月22 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在赫鲁晓夫论功行赏的名单中,朱可夫自然排在首位。他获得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升迁:从候补主席团委员,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从而进入了苏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圈。朱可夫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3.反被赫鲁晓夫轻松拿下

不过,顶峰也意味着下降的开始,朱可夫这位在政治上不甘寂寞的老帅也不例外。

1957年10月4日,朱可夫离开莫斯科,先乘飞机去塞瓦斯托波尔港,然后,从那里坐苏联巡洋舰“古比雪夫号”赴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进行正式访问。

朱可夫一动身,赫鲁晓夫马上中断了在克里米亚的休养,返回莫斯科。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基辅军区。在那里,赫鲁晓夫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向军人们暗示他准备罢免朱可夫。稳定了军队后,赫鲁晓夫从军区回到莫斯科,在1957年10月19日主持召开主席团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苏联陆、海军党的政治工作的决议》。然后,迅速在各军区、舰队,及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召开的党的积极分子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决议》是冲着朱可夫而来的,这一点已不言自明。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2)

1957年10月2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决议,准备在3天以后召开苏共中央全会,讨论如何加强苏联陆、海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接到通知的人都明白,这是准备罢免朱可夫。10月26日,朱可夫返回莫斯科参加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后来的苏共中央全会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赫鲁晓夫发言称:“在对待朱可夫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坚决的措施。任何人,如果不服从党的利益,党是不会宽恕他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这应当成为党的生活中的一条法则。”最后,按照既定的程序,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4.罪名是“要夺权”

据《独立军事评论》披露,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给朱可夫列举的罪状有以下几条:1、破坏苏共有关军队建设的原则,让部队脱离党的领导;2、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3、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党对他过去功绩的评价;4、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和领导国防部工作方面,都倾向于冒险主义。归纳这几点,要害在于——朱可夫在军队中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

赫鲁晓夫当时决定把军队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加强军队中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让政委的权力高于军事指挥员。朱可夫却拒不执行中央这个方针,坚持军队首长制,反对在军队中建立党的领导。这与赫鲁晓夫的想法背道而驰。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3)

另外,朱可夫的另一个罪状是,在没有得到中央主席团同意的情况下,朱可夫擅自成立了一所敌后袭击特种学校,并招收了2000多学员,这所学校直接隶属于国防部。对此,赫鲁晓夫表示:“敌后破坏,鬼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鬼知道他们会实施什么样的破坏行动。”言下之意是,朱可夫可能利用这个特种学校来搞军事政变。

后来,朱可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承认,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成立这一学校是个错误,但他否认指控他是在秘密情况下建立这一学校的。因为他曾先后两次就此问题向赫鲁晓夫做过汇报,但赫鲁晓夫却不承认。由于没有旁证,朱可夫显然陷入了被动。另外,朱可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谁也无权动用军队的一兵一卒。”他此言明显是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党的领导之上,也难怪赫鲁晓夫非常不满。

赫鲁晓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指出,在击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反党集团”之后,朱可夫获得了太大的权力,这开始使领导层的其他成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朱可夫正企图夺权,国家面临军事政变的危险。并称,朱可夫在一次同军区司令的谈话中,流露出了这种意图。国家领导人是不能让朱可夫在苏联发动这种军事政变的。赫鲁晓夫这一说法,给朱可夫扣上了更为严重的罪名,这就不仅仅是要在军队中取消党的领导了,而是要篡权夺位的罪名。

5.1995年才彻底恢复名誉

这场突变,无疑是朱可夫个人的重大悲剧。从此以后,他赋闲在家。即使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朱可夫的晚年就是在凄凉中度过的。

卫国战争的真实故事(卫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14)

实际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要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的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则死死抱住军队这一摊,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更不允许他搞改革。于是,两人顿时势成水火。朱可夫曾两次动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巩固政权,这无疑是他的功劳。但是在战胜了敌手之后,赫鲁晓夫也感到了恐惧。因为赫鲁晓夫也明白,朱可夫也有可能帮别人打垮自己,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就这样,赫鲁晓夫对威望日增、权倾一方的朱可夫开始不放心了,这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根本原因。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仅如此,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执政的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届领导人都没给朱可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为塑像主持了揭幕仪式。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tansuodanga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