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躲过日本舰队吗(北洋水师将炮口对准长崎)

中日甲午战争被视作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彻底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更被视为近代中国的耻辱的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李鸿章躲过日本舰队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躲过日本舰队吗(北洋水师将炮口对准长崎)

李鸿章躲过日本舰队吗

中日甲午战争被视作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彻底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更被视为近代中国的耻辱的之一。

因而,一提到北洋舰队,大多是军纪败坏、训练松弛、腐败无能这样的负面印象。但其实,在甲午战争前几年,这支部队却是东亚第一舰队,让日本海军惶恐不安。

1886年,在日本长崎维修的北洋水师,一度将舰炮褪掉炮衣,对准长崎,大有炮轰日本本土之势。李鸿章也紧急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承五郎表示:随时可以开战。这句话后来被日本视作威胁,这也是大清国最后的硬气。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北洋水师将炮口对向日本?堂堂东亚第一舰队,为何会跑到日本去维修?

说这个故事之前,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北洋水师。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结束后,李鸿章深感对中国的威胁都是来自海上,经清政府批准,开始筹建新式海军。

清朝先后向英国订购8艘小型炮舰,并请来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担任总查,帮助训练兵员,逐渐形成了北洋水师。但没过几年,日本人直接吞并了琉球再次威胁台湾。

这也深深地刺激了清政府,最终向德国订购了7000吨级别的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李鸿章毫不掩饰地说:“今之所以谋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驾驭日本起见。

日本人虽然励精图治,野心勃勃,但毕竟是一个小国。清政府虽然败家,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在财力上日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所以海军实力也暂时被中国压制。1886年初,中俄双方开始勘定珲春东国界。在此之前,俄国向西亚扩张,占领了阿富汗边境的莫夫,威胁到英国人在阿富汗和印度的利益。

当时英国号称世界头号强国,可不是吃素的。为了转移斗争中心,英国人占领了朝鲜的巨文岛。这下俄国又不高兴了,英国人这一招,不仅阻挡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南下的通道,而且威胁到其位于海参崴的远东军港。

于是俄国人表示,英国人要是继续占领巨文岛,那我们也占领朝鲜东北部的永兴湾。一听俄国人要占领永兴湾,日本人也不高兴了。日本一直想以朝鲜为跳板向亚洲大陆扩张,俄国人的势力进入朝鲜,必然影响其战略扩张。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实力强的国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然清政府也不高兴,毕竟朝鲜还是大清朝的保护国,怎么能让你们随便占?日本人也看透了清政府的心思,主动找到清政府协商共同抵御俄国。

于是,李鸿章心里更加硬气了。于7月中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等6艘军舰,到朝鲜东海岸活动。想展示一下强大的海军,震慑俄国人,以配合正在与俄国、英国的交涉。

7月底,北洋水师军舰驶入海参崴军港,迎接勘界大臣吴大澂回国。中途,有四艘军舰需要修理。这里说的修理其实就是一般性的保养,轮船在一定时间内需要清理一遍船底,重新上油漆。

定远、镇远两艘军舰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未做维护,丁汝昌早就在处理这件事情。当时中国旅顺港正在修建当中,还无法使用,其它港口水太浅,两艘巨舰进不去。丁汝昌一开始想到的是去香港维护,但后来经过询问,香港的港口也不适合这两艘巨舰。由此可见,当时北洋水师是多么尴尬地存在,虽然花巨资买回来了先进装备,但配套设施却远远跟不上。

这时只有日本的长崎港是最佳选择,这里不仅近,而且中国还有领事裁判权,办事比较方便。清朝虽然总是被西方列强欺负,但是在日本却拿到了特权。所以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内心是瞧不起日本的。

当四艘庞大的舰艇出现在长崎海域时,日本人内心产生了不小的震撼。他们大概在想,同样被西方列强欺负,为何你们还能这么秀?日本人的嫉妒心理非常明显。

船舰进入船坞以后,舰上的水兵开始放假,好不容易到一趟日本,自然要上岸游玩一番,顺便购买一些纪念品。长崎港附近就是著名的新地唐人街,而唐人街旁边又是日本九州最大的红灯区——寄合町。

年轻人长期飘在海上难免空虚寂寞,于是8月13日晚上,有5名水兵就到红灯区内的一个酒馆找乐子。当晚酒馆里面生意太好,老板招呼不周,几个年轻人喝大了,打坏了酒馆的东西。由于语言不通,最后与老板吵了起来。

老板于是叫来了警察,当时几个喝大了的军大爷也没把日本警察放在眼里,双方打了起来。日本一个警察被刺成重伤,他们抓捕了一个清军水兵。

中国在当地是有领事裁判权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当地出了事,由中国自己处理,轮不到日本警察来干涉。况且,我堂堂大清朝的水兵岂是一个蕞尔小国想抓就抓的?清朝驻长崎领事蔡轩立即向日本方面提交了抗议书,被捕的水兵随后获释。事情发生到这,还是只简单的小冲突。事后,为了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不让水兵再上岸。不过,英国人琅威理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按照规定应该给水兵休假,而且炎炎夏日困在船上会影响士兵健康。

西方人办事讲究规则,比较重视士兵的权益。由于部队平时都是琅威理训练,丁汝昌没有驳他面子,同意了他的建议,但规定不准带武器上岸。

8月15日这天,大约300名水兵再次登岸。当天傍晚大部分人已经返回,仅有不足百人仍然在岸上喝酒游玩。当晚,中日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按照中国的说法,当晚有日本警察想报复,故意在街上盘查水兵,以肢体碰撞我方,进而引发冲突。

而日本的说法是,当晚有几名水兵在警察亭前撒尿挑衅,于是引发双方冲突。要真如日方所说,当年大清朝的水兵还是有几分霸气的。

不过,这一次日本警察是有备而来,早就增加了当地的巡逻力量。冲突发生以后,水兵返回船舰的道路被切断。当地的一些“居民”也带着武器加入了战斗,有的甚至从二楼朝清朝水兵扔石头。

而清朝水兵毫无防备,又没有带武器,加上人数上的劣势,在冲突中吃了大亏。据事后调查,这次冲突清水兵5人死亡、6人重伤,38人轻伤;日本方面2名巡警死亡,轻重伤员26人。

在国际秩序尚未健全之前,芝麻绿豆大点小事都能引发战争。这次事件导致北洋水师多人伤亡,自然非同小可。舰上的水兵得知消息后,群情激愤,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长崎市区,做好了开战准备。英国总查琅威理也建议对日宣战,以武力解决此次事件。当时的日本海军刚刚起步,铁甲船只有3艘3000吨级的,完全被清朝7000吨级的定远、镇远舰碾压。而且北洋水师还有英国人加持,胜算还是很大的。如果开战很有可能将日本海军消灭于萌芽状态,以后日本历史书上大概会写“长崎事件是明治维新失败的标志”。

但是开战这种事情毕竟不是丁汝昌能决定的,他只能上报国内,从后来李鸿章与日本领事的谈话中可知,丁汝昌曾请示过是否开战。李鸿章闻讯后大怒,本来想借此机会向岛国小民展示一下强大的天朝海军,没想到却倒了大面子。

他一边电令驻日公使徐承祖迅速查办,指示道:“此案必须妥办,不得任日偏狭。”一边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承五郎。日本历史档案中记录了两人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得出李鸿章非常愤怒,语气也很强硬:

贵国巡查持刀杀伤我手无寸铁之水兵,更加令我愤怒。看似贵国长崎巡查仇视我国人,三四年前亦曾有一名我国人遭杀害,今又生此事。带兵官就此事发来电报,询问可否开战,我已阻之。然今即便开战亦非难事,在贵国之我兵船皆船坚炮利,随时得以开战。

但事情发生在日本本土,在协商过程中,日本为了顾及面子扛住了李鸿章的威胁,始终不肯认错。与清朝看不起日本一样,日本人心中也瞧不起清朝。他们以“将来恐致失和”威胁。

交涉过程非常漫长,一开始双方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清政府重金聘请英国律师,日本也花大价钱聘请美国律师,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从9月谈到12月仍然没有结果。

越拖下去对清政府越不利,毕竟请律师是按天计费的,加上留在长崎的水兵的费用,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最后驻日公使徐承祖失去了耐心,向李鸿章建议撤使断交,准备武力解决。

其实那时候,只要稍作武力准备日本人就会软下去。但站在李鸿章的层面来看,他虽然语气强硬,但并不希望开战。一是,当时中日有合作抗俄的可能,关系还不算坏,因为这点小事开战不划算。二是中法战争刚结束不久,清政府财政非常困难,难以支持军事行动。李鸿章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停审。也就是把案子挂起来,停止与日方交涉,试探一下对方态度。日本一度摸不准清朝的态度,要求继续谈判,但被拒绝。最后关于长崎事件的交涉停止了4个多月。

这时候英俄在远东的冲突仍然存在,受威胁最大的还是日本。虽然日本许多官员仍然主张对中国强硬,但得罪中国对他们有害而无益。伊藤博文急于与中国联合抗俄,力排众议,主张和解。

后来由日本天皇亲自主持会议商讨此事,期间英法德居间调停。日本稍微让步,同意德国驻日公使何理本的“伤多恤重”原则,以结束长崎事件。

最终,清日双方协商一致:在抚恤金方面,日本付给中国52500元,中国付给日本15500元;此外中国水兵在长崎的治疗费用2700元由日本垫付。至于事后是否惩处引起事件的元凶,由各国自行决定,互不干涉。

清政府损失了更多的士兵,但赢得了更多抚恤金,可以说是一次惨胜。但谁也未曾料到,这竟成了抗战胜利前,中国在对日交涉上最后一次获胜。

长崎事件对两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涉的胜利使得清政府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内心更加瞧不起日本。心理开始膨胀,认为北洋水师称霸亚洲,绰绰有余,放松了海防建设。

1889年,美国海军部长特雷西在一份报告中,将清朝的海军实力排在世界第9,位于美日之前。当时清朝的海军吨位接近日本的两倍,实力遥遥领先。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骄奢淫逸,北洋舰队的建设止步不前。当时慈禧太后大修三海和颐和园,国家财政无力负担,只能从海军军费挪用。据统计,从1885年到1895年十年间,大约挪用了海军军费1300万两。负责清朝海关税务的英国人赫德后来说:“十年以来,每年都有巨款拨交海军衙门,现在应当剩下三千六百万两,但他们却说连一个制钱也没有了,都已给太后任意支用去满足她那些无谓糜费了。”

到1891年,北洋舰队不仅不能添加新式战舰,连更换舰艇上的装备都出现困难。丁汝昌申请更换一批新式火炮,虽然李鸿章已经批准,但直到甲午战争前仍然没有买来一门。实在让人痛心。

北洋舰队止步不前的这段时间,恰恰是世界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差距逐渐形成。

反观日本,由于这次事件发生在本土,日本人普遍认为清朝欺人太甚,受了很大刺激。日本政府也借此大肆宣扬,使得打败中国成为全民族共识。

日本天皇带头拨出30万日元内帑,达官贵人们也纷纷捐款,半年时间就筹集了203万日元。此后,日本政府也不顾财政困难,逐年增加海军军费,仅1889年的海军经费就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11.7%。

此后,日本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大规模建造、购买船舰。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主力舰吨位已达到37222吨,大大超过了北洋舰队的27470吨。其配备的武器也比北洋舰队更为先进。

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而清政府却仍然活在梦中,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船坚炮利并不能拯救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正如历史课本上对洋务运动的总结:“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清政府腐败的制度,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