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内什么时候最适合称体重(什么时候称体重最合适)
点击关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要问热衷身材管理或减肥的小伙伴,最离不开什么?
肯定是体重秤!
在维持身材,或与肥胖做斗争的过程中,体重秤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对注重身材管理的小伙伴来说,它像一面镜子,时刻监督、提醒自己管理好身材。
对减肥的小伙伴来说,它更像一把“双刃剑”: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不断下降,心头会涌上阵阵喜悦;看到体重处于停滞期,又有把体重秤扔出窗外的冲动。
如何正确使用体重秤、什么时候称体重合适,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
需要定期称体重吗?
体重秤可以记录不同时间段的体重,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日常活动。
然而,人的体重在一天中是反复变化的,大部分的体重变化取决于水分的摄入和排出,并不能完全体现为肌肉、脂肪等成分的变化。
如果每天都称体重,可能会发现体重的变化很小,这样可能会影响减肥的积极性。
所以,建议定期称体重。合适的称体重周期,是间隔一周一次。这样可以帮人们维持体重或实现减肥的目标。尤其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来说,养成定期称体重的习惯更重要。
图片来源:123RF
如何正确测量体重?
称体重不在于称重的频率,而在于要建立统一的称重标准: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穿相同的衣服或每次都不穿衣服,这样得出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
比如,如果每周称一次,就选每周的同一天去称。
此外,建议起床上完厕所后,在早餐前空腹测量体重。因为进食后几个小时,体内滞留了一定的水分和食物,称重时会偏重。
一些研究建议,可以在周三称体重,因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体重会在一周中呈现起伏状态。但周三是一周中的中间日期,由于日程变化导致体重起伏的几率相对较小。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不必拘泥于周三。
很多人喜欢在周五称重,因为他们每周定下了固定的日程计划(饮食/运动计划),周五正好可以检验当周的成果,这样也是可行的。比如,保持规律运动5天后,体重会减轻。
如果没有看到任何效果,就要对当前的减重计划做出适当调整,并严格地管理好自己的饮食、运动、作息。
图片来源:123RF
体重可能突然增加的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饮食、排便都正常,体重就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偶尔由于一些原因,体重可能会突然上涨。
大量水分滞留体内,是导致体重明显上浮的主要原因。
如果体内滞留很多水分,可能是以下因素:
- 摄入高钠食物;
- 饮酒;
- 旅行,包括飞行或长途驾驶;
- 患有经前期综合征(PMS)或女性生理期来临。
如果没有明显原因,体内却滞留了大量水分,就需要去看医生。
或许有时,你没有暴饮暴食,体重在忽然间还是蹭蹭往上升。
这种情况下,就要想想上次排便是什么时候,也许是便秘了。便秘也是体重上涨的一大原因。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在日常饮食中,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确保饮水充足,同时也进行适量的运动,这样肠道才能实现高效运转,体重也才会维持正常。
遇到体重瓶颈期怎么办?
即使建立了良好的饮食习惯,热衷运动的人也会遇到减肥瓶颈期。
当然,如果你在减肥,辛苦运动、调整饮食,即使体重出现暂时性上涨,也没必要过于惊慌。
因为体重只是一个参考数据,体重增加并不能代表长胖了,因为要综合多项指标(BMI、体脂率、腰臀比)来判定。
图片来源:123RF
超重或肥胖的判定:
根据BMI(身高/体重的平方),成人超重或肥胖的判定标准是:
- 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
- BMI≥28.0 kg/m2为肥胖。
向心型肥胖可以用腰围判定,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为成人向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的定义为:人体成分检测结果提示,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
此外,可以根据穿衣服呈现的效果,也能大概估测出你是否达到健康体重。
比如,称重时发现体重并没有减轻多少,但平时穿的牛仔裤裤腰松了、更合身了、看起来身型更加好看了,这就说明身体正在发生变化,体内脂肪量减少、体脂率降低了。
小结
也许你心里总想着,“这回应该减到那个理想数字了吧?”但站上体重秤后,它却报出另一个数字,感觉就像在“耍”你一样。
别着急!体重秤的数字,并不能反映你这段时间做出的所有努力和改变,因为体重变化需要一定时间,只要你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可喜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Weigh Yourself?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0, from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when-is-the-best-time-to-weigh-yourself/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08(15):317-322.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