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上有哪些电影开创了一种潮流(21世纪的世界电影TOP榜单里)
说到《举起手来》(2003)来,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部片子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法国的一部老片子,名字叫做《虎口脱险》。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在2006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借鉴了黑色幽默片《两杆大烟枪》的,让黑色喜剧风格本土化,最终发展处一条具有宁式(宁浩)喜剧特色的小成本电影制作方案。
优秀的电影风格在导演的手中以不同的意识形态展现出来必然就有不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举起手来》还是《疯狂的石头》,都是属于相当不错的改编作品。
也正因此,《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拍出了“疯狂三部曲”,09年上映的《疯狂的赛车》,以及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就是这个系列的终章,为宁式的老派黑色幽默划上了一个句号,而之后宁浩会在电影中做出那些有趣的改变,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疯狂的石头》成就了宁浩,让其从后台走向前台。
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所在。
什么是优秀作品?毕赣拍出了《路边野餐》,也借着这部片子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当人们发现了一部电影时,同时也就发现了存在于电影之后创作者的思想智慧,所以我们常说,电影是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创作者内心的世界,从简单的戏剧结构中去发掘潜文本,也是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事情。
有些作品是创作者的想象农场,有些则是他们的灵感宇宙,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前锋电影《2001太空漫游》借着原著文字背后浩瀚的想象力,对未来世界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而本世纪的《地心引力》则完完全全是关于人类自己的生命救赎,全长90分钟的IMAX画幅大电影足够宽广,让在漫长而沉闷的外太空世界文本下努力挣扎的人类显得异常渺小,当我们意识到了存在于外太空下人类的孤独和渺小时,也就进一步理解了导演想要展现的处于宇宙和人类相对的一种精神状态。
唯有进一步思考死亡,才能获得重生。
也唯有当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世界之于我们的意义。
1990年的《大气层消失》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1988年的《霹雳贝贝》同样如此。
这两部电影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下发展起来的科幻作品,虽然本身制作粗糙,剪辑痕迹严重,BUG很多,但是无论是在故事的设定上还是情感的构建上,完成度都很不错,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冯小宁导演执导。《举起手来》,是冯导新世纪以来反响最好的电影,但前段时间上映的《动物出击》却惨遭滑铁卢,剧情也是一言难尽。
《动物出击》改编自冯导的《大气层消失》,而这次跨世纪的改编,说实话,实在是不怎么样,如果把这种剧情设计放在几十年前,我们大概会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宽容,而放到当下语境的话,则显得格格不入,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改编,另一方面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你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复制一个几十年前的剧本试图伪装成当代发生的故事。
这样说来,其实《动物出击》的失败,在于冯导对于当下文化语境的错误分析。
如今,我们时常会遇到国产电影出现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缺好作品吗?
不缺,真的不缺。
我们有《霸王别姬》,《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天注定》,《相爱相亲》,《一念无明》...上世纪的有,本世纪的也有,我们从来不缺优秀作品。
我们缺的,是沉淀下来的耐心,青春片浮夸,剧情片浮躁,动作片五毛特效,文艺片过度虚假...当一切为了赶进度,赶档期,赶假期的时候,片子拍出来性质就变了。商业化和流水线并不是我们粗制滥造的借口,相反,寻求一个更流畅、更具有商业性的戏剧文本才是重中之重。
优秀的剧本,是当前我们最缺乏,但同时又是最泛滥的领域。
剧本,故事和人物如何去创造一个简单有效的人物和人物动机是剧本工具书需要告诉你的东西,在这里我们简单的看一下,关于剧本和其中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同样是冯小宁导演的作品《紫日》,无论是在故事的主题把握上还是故事本身和人物脉络的关联上都做的很好,该片从三位不同国籍的主角出发,通过闪回的方式讲述了来自中国,日本,苏联三国的三个人的故事,借着战争的潜文本,展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关于爱和和平的经典故事,从这一点上来看,《紫日》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很稳的。
故事和人物就像是不同维度中的两个点,当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时,维度世界的桎梏就被冲破了,这个场景可以类比《星际穿越》里末尾的多维世界,而电影的剧情发展则是点、线、面互相施加作用的过程,一部作品中一定不止两个点,那么点的范围只被局限于影片的故事情境中,但是数量却不会得到限制,当点与点之间互相影响时,我们就会看到线的产生,当故事线在某个时间点与其他故事线有交集时,面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戏剧冲突或是戏剧高潮。
每个戏剧高潮都是对前段故事(人物或人物动机)的阶段性总结,所以一部剧本,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完整的,也可以看作是节段式的,这是为什么电影通常被称作三幕戏剧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的统一外,电影的内容往往就是由琐碎细节来加以补充的,而展现在剧本里就是在一段段的对话和场景的转换中产生作用的。
所以,这就需要导演和编剧在处理文本的态度上保持一致性,电影《悟空传》的失败即在于制作团队对于同名原著思想的捕捉是失败的,意识流风格的小说作品改编难度上要高于其他类型,不严格的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部意识流风格的电影,但它同时也类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当琐碎的细节支撑不起意识流高立意下的统一风格的时候,可想而知电影细节终究会土崩瓦解。
所以,对于一部剧本而言,不仅仅要保证琐碎细节之间的关联性,还需要注意大架构下的思想的统一性,不过如今的作品显然并没有落入这种旧式的传统格式中,《蛮荒故事》和《低俗小说》的章节式叙事结构,就是对电影文本关联性的一次致命打击。
所以关于剧本确定性的结构我无法给出,或许在未来,电影思想的统一性也会被新式电影所否定,如今的伪纪录片风格,传记片,诸如《科洛弗档案》,《第九区》,《死亡录像》,《波西米亚狂想曲》等作品,就已经展现出来了相对于电影高度浓缩的思想之外广阔世界存在的真实性。
在这种语境下,剧本显然就没必要理解成为创作者思想的产物,更准确的解释的话,它们应该被称为记录和还原事实真相的伪装者,通过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将曾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放到观众面前,让观众去评判和理解。
但其实无论如何,电影的故事总会在观众那里产出数种角度,无论多么平实的电影,也总会给观者留下些许印象,我们看世界时,世界也是有角度的,电影的世界,也是如此。
过去和未来在上文中,我提到的大部分都是冯小宁导演的作品,因为冯导的作品可以说很出名,尤其是那部《紫日》,只不过如今的冯导实在让人有些失望,失去了时代的光环后,冯导的电影也失去了灵魂,就像张艺谋执拗的坚守自己形式主义大师之后创造的《影》一样,形式化的台词和道具让故事显得生硬和无趣,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电影的生命。
如何在讲述好一个故事的前提下运用电影形式上的技巧,是国产电影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都是有名的片子,故事好,形式也好,还有潜文本,既满足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需求,又满足了影迷们的苛刻爱好。
冯导呢,冯导当然也不必多说,上文中都提到了,而且冯小宁导演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想象力,冯导的电影特别具有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多部作品获得大半好评的原因所在,和张艺谋导演一样,冯导具有优势,并且每部电影中,他都试图用有限的技术去还原剧作中的大场景,如果不是因为经费的原因,我想冯导能拍的更好。
但是如今看来,冯导的想象力退化了,没有了想象力的作品,之前表现出来的缺点就被放大化,口碑自然也就一落千丈了,如今当下的几代老导演,其实面临的都是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对当下文化的不理解,让他们进一步与世界脱轨,失掉了之前的地位。
由此来看,学习始终是掌握话语权的核心所在。
我们与好莱坞的技术相差其实在慢慢缩小,最关键的仍然是剧作思想上的差异性,如果通俗点讲的话,技术就是硬文化,而思想则是软文化,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前进,两者缺一不可。
最终,我们仍然无法停下脚步,国产电影起步早,发展的却并不景气,如今只有比别人走的更快,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除此之外,别无办法,而未来的答案,只有擦亮眼睛,拭目以待。
相信曙光终究会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