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

导语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古代的妆饰文化,无疑便是一个再细小不过的分支学问。但从朝代更迭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妆饰文化,不仅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也同样是人类在此时期审美趣味的集中反射。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

用通俗的话来说,某一时期的妆饰文化,很受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而从古代妆饰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面饰文化,相当于一面镜子,生动而又形象地映照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

先秦时期(探索期)——粉白黛黑

都说人的天性之一,便是爱美。那么古代女子对于面容的妆饰,到底是缘起于何时呢?根据现有史书,具体时间其实难以推断,这主要是因为古人的妆饰活动时间起源太早。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2)

何以见得?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穴居的远古人类便已经学会打扮自己了。他们采取的妆饰手段,便得益于当时社会对于矿物学的认知。一种赤铁矿粉,将其研磨之后粉饰在脸上,会起到很不错的妆饰效果。

为这一说法提供有力证据的,当属1983年时考古学家在辽西一带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当时出土了一个彩塑的女神头像,按照真人大小一比一复刻,虽然没有经过烧制,但她的双颊与唇部都呈现出了朱红色。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3)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自然不会觉得她有多美。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在大约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初民们便已经熟练并灵活运用了赤铁矿粉,并将其涂抹在脸上与唇部。

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之后,其面容上的朱红色依旧栩栩如生,这不由得令我们感到惊叹。一是远古初民对于矿物学的认知,二是他们对于大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利用手段。

这种面饰文化,是经得起考究的。《战国策》中有关于"郑国之女,粉白黛黑"的记述,而《楚辞》中描写女子面饰之时,同样提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说法。

如何理解这种装饰文化呢?粉白,就是指女子的面容主要由白妆打底,作为一种衬托,表现出她们的素净淡雅。黛黑,是指眉毛,古代眉妆的发展,也是由这种审美衍生而出,它是一种细长眉,一颦一蹙之间更能体现出女子的美目盼兮。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4)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的红妆点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粉白黛黑的基础上,或在额头,或在眉心,亦或是两颊处与嘴唇点上一抹朱红,便能让女子拥有一刹那的风情。

这种面饰文化,其起源尽管颇为古老,却是古代女子妆容中最时髦的一种基础面饰。无论后来红妆、紫妆或花钿妆如何盛行,粉白黛黑一抹朱唇依旧是最有活力的一种妆容方式。

秦汉时期(发展期)——红粉佳人

在传统的粉白黛黑之上,秦汉时期的面饰文化多了红妆的占比。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也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炼丹术的提高。红妆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朱砂,也同样是炼丹术的主要原材料之一。而当时的粉,主要是铅粉,因为它具有质地柔软细腻与便于储存的特点,已经逐渐代替了米粉。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5)

朱砂

而从一些记载中,也能看到女子对铅粉的喜爱。张衡《定情赋》有云:"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这时期的铅华,就是一种颇为常见的胭脂,在贵族女性中广为流传。

其二,外域植物的引进。张骞出使西域,便带回了一种红蓝花。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6)

张骞出使西域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亦种,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亦曰'鲜红'。目其草曰'红花'。以染帛之余为燕支。干草初渍则色黄,故又名黄蓝。"

红蓝花的引进,为胭脂的制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汉代妇女以红妆点缀面容,也因为朱砂与红蓝花两大原料的发现,从而进入了一个小高峰。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7)

晒干后的红蓝花

不仅面部化妆,汉代贵族女子还学会修剪眉毛。当时的眉妆,依旧以细长的黑眉为主,但贵女已经学会了用外部工具对它进行描绘与修剪。所以说,咱们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种种习惯,都是从老祖宗那传下来的。

魏晋六朝(蓬勃期)——日益丰富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历史中一个较为跳脱与狂放的时期。在此之前,儒家经学大行于世,而到魏晋以后,却是一种儒、玄、老、佛之学并力的场景。受此影响,社会风气与人们的审美追求,也主张个性化。

比如说,魏晋时期出现了基本的审美范畴,这是一套颇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此一来,魏晋时期的男子也学会了化妆。这是一种张扬而又狂放的社会态度,导致此时期的面饰文化,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8)

总的来说,较之前的朝代相比,女性妆容变得更加大胆、夸张与丰富,这无疑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与此同时,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一部分人内心充满了对家国取向的仿徨苦闷,从而让她们的妆容偏向于残缺之美。

此时期的眉妆,没有较大变化,主要突出的,还是面妆中的丰富色彩。如果说两晋时期的妆容,是以红色与白色为主的;那么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黄色、紫色这样的配色,让面饰文化的色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当然,这显然是受到了佛教兴起的影响。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9)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妆容

隋唐五代(兴盛期)——见证荣辱

隋唐之际的面饰文化,有个极具鲜明的特点:社会大众的审美群体意识,与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见证了隋唐两代的发展、兴盛与衰落。

隋朝初年的面妆,是以淡雅素净的白妆为主的。原因是乱世刚刚结束,隋文帝杨坚又开始崇尚简朴作风。哪怕是爱好奢华的杨广,也得在面子上表现地颇为朴素,其妃子也都是淡妆出行。

不过,隋炀帝继位之后,便暴露了他本身的奢靡属性。时代风尚也因为上层审美趋向于荒淫骄奢。当时,隋朝国力空前强盛,各种物质资源异常丰饶,导致此时期的女性妆容逐渐浮华。更有甚者,为了博人眼球,其妆容显得尤为荒诞。

初唐年间的面妆文化,与隋朝初年相似。在提倡节俭的氛围下,传统的粉白黛黑是颇为受欢迎的。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0)

唐朝妆容

而在盛唐时期,各民族的交融进程不断加深,审美风尚也变得更加开放。所以盛唐时期的女子,把她们的自信与张扬,都体现在了妆容方面。这一时期的桃花妆与酒晕妆较为流行,可见红妆成了当时的主流。

另外,唐代女子还喜欢在面上贴上一些花子。花钿的图案也由最初的简单朴素,变为了华贵复杂,这样的确展现出了盛唐风貌。

不过,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女子的面饰文化,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是偏向病态的残缺之美,在原本魏晋风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些浮华和惊悚。另一种则是偏向反思的苦闷,这主要体现在眉妆与唇妆方面。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1)

唐朝女子剧照

总的来说,隋唐两代的妆容发展,便是与社会发展相关的。一旦国家强盛,女子在妆容方面便显得颇有活力,以红色代表张扬青春之美;当国家倾颓,女子妆容便会相应转变为一种较为浮夸与苦闷的方向。

或许,国家的兴衰历程,也让这些女子们与有荣焉吧。

两宋时期(内敛期)——清新雅致

宋代对于女性的态度,无疑是颇为复杂的。一方面,社会风尚在进步,各种物质资源比盛唐时期都略胜一筹。这就让宋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在宋代的街巷中,同样有不少小贩在卖胭脂水粉。因为他们都知道,女人的钱更加容易赚。

可另一方面,宋代理学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奇葩的封建思想,无疑女性受到了更多的约束与压制。如果说唐代女性喜欢追求张扬活力的艳丽妆容,那么宋代女性受到思想禁锢的约束,只能追求清新雅致的简约风格。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2)

宋朝妆容

这一时期的妆容,显然有返璞归真的趋势。大多数女性在化妆之时,便会主动要求更加高雅素净的风格。这是当时那个社会,最流行的风尚。它不仅影响了女子妆容,也同样对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志趣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兴起,让一般的平民与文人群体,都主张实用、淡雅、素净的东西。这一时期的商品包装,也往这个方向倾倒。比如茶叶的包装、瓷器与漆器的风格,都是这种素雅之风。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3)

话虽如此,红妆在宋代女性中依旧流行。其实红妆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用一个通俗的说法解释:唐代女子往脸上涂抹的红粉胭脂更多,没看杨贵妃在冬天出行的时候,流下的泪水都被冻成红冰了吗。

而宋代女子虽然也用红妆,但也是有个限度的,主要还是以素面为主,并稍微施展点水粉。当然,唐代流行的花钿妆,在宋代依旧流行。它的样式与材质,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元明之际(简约期)——柔美素雅

有意思的是元朝女子的打扮,她们在进入中原之前,过的游牧生活,对待装扮没有多大讲究。但在元朝建立之后,不少女性被中原地区的妆饰所吸引,从此打开了新的天地。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4)

元朝女子画像

不过,受两宋时期妇女装扮的影响,元代妇女的面饰也较为质朴和素雅。到了明代之后,虽然妆容上有所回暖,但更多是变为了一种眉清目秀的柔美之感。显然,明代女性还是比较矜持与端庄的。

结语

从古代面饰的演变过程来看,汉代女子最受社会包容,而宋明女子在理学的压制之下,反而只能愈发端庄矜持。只有唐代女子,在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下,走出了一条自我欣赏的审美观。

唐朝流行什么妆容 面饰文化反映时代风尚(15)

值得肯定的是,自信张扬的唐代女子虽然受到了社会包容,但她们却对唐代的兴衰荣辱感同身受,并将其引用在了自己的妆容中。或许,这也是她们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