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

虽然我们把中国思想从一般思想的角度分为直观、理智以及两者的结合,但还必须考虑其不同的思想主流和方向对于思想的看法。我们将鉴于儒道佛三家的差异,而描述它们在知道亦即观照上的特性。观照不只一种,而有儒道佛三家。


儒家的观基本上是格物致知。格物主要是关联于外在事物的,而致知主要是关联于内在心灵的。它们是心灵观照的两种形态。前者是外观,后者是内观。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那里,人们突显了格物与致知的差异。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1)

但事实上,内观和外观不可分离,它们相互作用并互为补充。尽管儒家的学说对于观照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他们都注重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观照,从个人到家庭、国家和天下。儒家的观照者是一个道德的人,而所观照者主要是一个道德的事物。

和儒家不同,道家的观照是以道观道。老庄反对以非道观道,否定各种非道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道。以道观道首先要求人通过去蔽进入道中,然后道就会向人显示出来,最后,人也能以道观天下,观万事万物。对于老庄来说,道家的观照者是一个自然的人,也就是拥有其真实本性的人,而所观照者则是万事万物的自然,亦即本性。

与儒家和道家相比,佛教发展了更系统的观照理论。这在于,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都将其焦点集中在人的心灵的觉悟上。它要求人有一个觉悟的眼,也就是佛眼,从而能以佛眼观天下。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2)

佛教包括了戒定慧三学。它们三者有一种特别的关系,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定又叫禅定。小乘佛教已经运用了许多禅法,并详细地描述了四禅八定的各种具体的现象。但小乘佛教最重要的禅法有四念处或四念住。

在这种禅法中,人并不只是修习禅定,而且也用智慧观照四处,故它也称为四念处观。人们一般有四种错误的观点,亦即四种颠倒:常、乐、我、净。通过四念处观,人们就可以破除这四种颠倒。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破除四颠倒后,人们就不再有各种贪瞋痴,从而可以没有烦恼而达到解脱。

大乘佛教在继承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禅法;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念佛观等。在大乘佛教的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了空宗、有宗和密宗。虽然它们的禅法多种多样,但其禅观无非两种:其一是如实观照,其二是如意观照。

佛教的种种禅观都可划分为这两种形态及其混合样式。如实观照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本性去观照。在这种观照中,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且按照事物自身的本性显示出来。如意观照则不然,它是按照人的意念去构造事物的本性。在这种观照中,事物自身的存在按照意念的要求而显示自身。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3)

当然,在佛教观照中,最根本的意念并非人的某种愿望,而是诸法实相。因此,如意观照就是人们根据诸法实相去改变人的虚妄的迷情。在这样的意义上,如意观照不过是如实观照的特殊形态,甚至是最高形态。但这也意味着,如实观照是佛教观照的唯一法门。

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天台宗和华严宗都有非常丰富的禅观理论。

天台宗发展了圆顿止观的修证方法论。止是排除杂念,无思无念,达到宁静的境界。观是以如此虚静的心去观照事物的本性。止观是佛教修行中最重要的两个法门,天台宗将止观加以发展,将它分为三止三观。

三止的第一止是体真止。心止于诸法空性真谛。第二是方便随缘止。心止于随缘俗谛。第三是息二边分别止。心止于不落真俗二谛的中道第一义谛。三观的第一观是二谛观,亦即由假入空观。人观诸法为因缘和合的假象而证入其空性,从而断除对于假有的执著。第二观是平等观,亦即从空入假观。人观诸法空性不是与假象有异的空性,而是与假象不二的空性,从而断除对于恶空的执著。第三是中道第一义观。心去除两边,而观中道。它既排除二谛观的空生死,也排除平等观的空涅磐,而达到诸法实相。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4)

但天台宗认为,不同根性的修行者会有不同的止观。上中下者分别为渐次、不定和圆顿三种止观。圆顿止观是圆教的最高止观。何谓圆?圆为所观,即圆融三谛(空、假、中)的诸法实相,它是圆融无别的。何谓顿?顿为能观,是止观所显之相,它不历渐次,齐发三止三观。圆顿止观实际上是诸法实相自身呈现出来的止观。它止观不二,止是观之止,观是止之观。圆顿止观能瞬间达到一心三观,也就是直观诸法实相的亦空亦假亦中。

与天台宗不同,华严宗揭示了“华严法界观”。它是对应于法界境而设立的能观智,包括了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和周遍含容观三种观法。第一观真空观是观色即空,亦即观事如理。但真空观只显真如之理,未显真如之用。故须进入到第二观。理事无碍观是观色空不二,亦即观理事互用。但这还要进入第三观,在观理事无碍之后再上升到观事事无碍。周遍含容观是观事事如如,亦即观事事交融。凭借华严法界观,人证入一真法界。

当然,只有禅宗才是真正中国化的佛教。它的禅观理论更加突显了心的作用。因此,禅宗的观照就是对于心的观照。它认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观心的根本是去妄存真,亦即去掉妄心,而显明真心。这通过无念、无住和无相等法门而实现。人一旦发现了真心,就可以观照万物的本性。于是,禅宗的禅观不仅观心,而且观物。禅观天下,就是洞察天下的真相。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5)

关于心的理论,禅宗发展了三条路线。第一是心学方向,主张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故直心而行,任性逍遥。第二是理学方向,主张心生诸法,万法唯心。故即事而真,随缘自在。第三般若方向,主张心性本空,无心可用。故本来无事,没有烦恼。

儒道佛对人生看法的区别(从观照意义上的特性看)(6)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