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人间词话》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

王国维说到第一种境界时,引用到的话语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一词。

王国维认为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拓展格局视野,明确追求的目标与前行的方向,还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2)

王国维认为的第二境界,就是要像北宋词人柳永在《蝶恋花》中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样,意思是说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要放弃很多。

这种追求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它又会让人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这是值得的。

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种境界中,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3)

而王国维谈到第三种境界时引用到的这几句话,是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这首抒情的婉约词得到了王国维特别的青睐

说到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因为辛弃疾很多有名的词作都以豪放著称。但其实辛弃疾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婉约词风的作品,这首《青玉案》就是极具婉约特色的一首词。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4)

辛弃疾画像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词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也难怪王国维会如此推崇这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5)

从写作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元夕佳节的词。元夕就是正月十五日夜,人们习惯上也将这个节日称为元宵节、上元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兴起于汉代,是“三元节”之一,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人们会以张灯结彩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6)

唐代元宵节接连庆贺三夜,这三夜全城张灯结彩。宋代将庆贺元宵节的天数延长五天,满足人们欢庆佳节的美好愿望。在元宵节里,人们都会身穿节日盛装,结伴夜游,赏看花灯,这一节日也成为文人墨客极力渲染的题材之一,给广大文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灵感。

宋代的笔记、诗、词对元宵节欢愉的盛况有很多描述和记载,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一首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著名词作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7)

辛弃疾的这首元宵节词作,上片写景,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节日欢快气氛:黄昏时分,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大街上,他们要趁着元宵佳节,到花灯最多的地方去一饱眼福。那是一派火树银花,灯火通明的不夜天的景象。

开篇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是说元宵节的花灯像春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灯火闪烁,烟火纷纷,零落如雨。正值元宵,春风没有把百花吹开唤醒,却先把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吹开唤醒了。这一句的描写是很生动也很富有想象力的。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8)

“更吹落,星如雨”两句,是词人对花灯进一步的描写,这春风不但吹开了地上的灯花,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辰。这灯花是燃放的烟火,这烟火先是冲上了夜空,再从空中翩然落下,此时仰望夜空,美丽得如同一阵星雨从天空落下。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灯花的盛大和美丽,而且也给人带来元宵佳节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是对观看花灯的游人的描写。如此美丽的元宵节花灯,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它可以让人们毫无顾虑地加入到这节日的盛宴。节日的欢愉或许打破了人们之间的隔阂,他们在这时候不再有贫富之分,地位之分。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9)

看灯的人群中,有乘着精心装扮的高档豪华马车来的,也有扶老携幼前来的,不管怎样,节日的喜庆都洋溢在他们的笑脸上。透过词句,我们似乎能嗅到豪华的马车洒下的一路芳香,似乎也能听到扶老携幼的一家人洒在路上的欢声笑语

这几句华丽的词句彰显出了元宵佳节的盛景,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的作用。但词人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游人如织、美女如云的节日景象就已经跃然纸上了。

“凤箫声动”,这三句是对民间艺人的描写,他们吹奏的丝竹管弦,发出悠扬的声音,在节日的街市上四处回荡。音乐是节日的标配,音乐为元宵节的夜晚锦上添花,让这火树银花、花灯璀璨的夜晚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0)

“玉壶光转”,天上的玉壶般的明月静静地看着这一幅幅美景,悄无声息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倾斜,人们在街上尽情地欢愉。在不知不觉中,时间的滴漏就已流尽,夜晚的帷幕就在灯火与笑声中渐次褪去。

“一夜鱼龙舞”,在这个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的夜晚,灯彩被扎成了各种动物形状,有活灵活现的游鱼,还有高端大气的龙灯。这些五彩的灯饰在那儿旋转飞舞,人们看到精彩处,指指点点,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1)

在上片的描写中,如果说“花千树”“星如雨”触动了词人的视觉,那么“凤箫声动”“笑语盈盈”则触动了词人的听觉,“暗香去”又激发了词人的嗅觉。在人们多重的感官体验中,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元宵夜景图被词人编织了出来。

词人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尤其是像“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等表现节日欢愉与繁华的字眼,为的是给元宵的气氛助兴。人们也可以通过上片呈现的画面,领略辛弃疾那个时代的元宵节风貌以及节日的风俗人情。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2)

“景为情设,词为情作”。词人在上片中极力描写元宵节的盛景,极力铺陈元宵节的场面,这些笔墨其实都是为下片中女主人的出场而做的铺垫

来到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游人。开头两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大意是说:观看花灯的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元宵出门赏灯的美人头上都戴着精致美丽的装饰品,在流光溢彩的花灯的映射下熠熠生辉,这光彩和元宵的灯彩交相辉映,让人赏心悦目,令人神迷目醉。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3)

元宵节,对女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出门游赏的机会。因为在古代,女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她们的闺房,对于足不出户的她们来说,元宵节却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大方方地出门的机会。

对于这样一个放眼开阔视野的机会,她们也会精心地打扮一番,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在这个洋溢着灯光与笑声的夜晚,她们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愉悦的,何况花灯是如此美丽,夜晚是如此迷人,这些女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尽情欢笑呢?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4)

品味词句,人们似乎还能听到成群的美女走过时洒下的一路银铃般的笑声,似乎还能闻到美女们洒下的盈盈香气

而词人呢?他的目光、他的情思没有流连在这些美丽的女子身上,他对身边的热闹视而不见,他在人群中寻寻觅觅,不止千万次地寻觅一位女子,可惜都没有结果。

就在词人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时,猛然一回头,在不经意间,在灯火零落的角落里,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人,这让词人莫名的惊喜,他忍不住惊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5)

节日的所有热闹,让人目不暇接的美女佳人,都只是为了那个让词人蓦然回首的女子而营设。所有人都在热闹的地方赏灯看人,只有这位丽人在灯火零落的地方,但倘若没有这位丽人, 那一切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与趣味。

其实上片结尾的“一夜”两字,就是为下片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作铺垫的,词人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那明洁的月色、璀璨的灯饰,他也没有心思在意那笑语盈盈的众人,他整夜都在苦苦寻觅一位美丽的女子,可见词人的一片痴情。

到此处,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词人早就为这位美丽的女子做好了一切铺垫,很多词语遥相呼应,也可见词人笔墨的细腻了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6)

这一句写出了在游赏欢乐的人群中,词人要找寻的这位女子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这万人空巷、欢庆佳节的夜晚,她却远离了车水马龙与繁华喧嚣的地方,独自一人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词人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尽情地体验节日的欢愉。而词人要找寻的佳人,独自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她并没有融入到这节日的氛围中。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7)

“灯火阑珊处”,这一句使全词的整体状态由动态描绘转到静态的定格,节奏戛然而止,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一句也体现出了词人构思的巧妙,读来耐人寻味。

诗词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强烈的抒情性,凡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都有深沉的情感与丰富含蓄的意境,这也是诗词的审美价值最集中的体现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8)

词人寻找千百次苦苦寻觅的人,一定会不负他所费的功夫,然而镜头却仅仅定格在零落灯光与稀疏人群交错中的一个楚楚动人的身影而已。

如果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千万次寻觅的过程的话,那么“蓦然”二字则是词人苦苦寻觅的结果,这两个字写出了词人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词人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19)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灯火写得越发热闹,越显佳人的与众不同,游人写得越发忘情,越见佳人的不同流俗。

词人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灯火与笑声交织的大街上,但他的心中始终把那个灯火阑珊处的美丽女子装在心里,即使暂时走出了视线,也要千万次地苦苦寻觅。

蓦然回首的惊喜,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莫名的幸福感,也关乎词人的感情观。自古以来,比起一见钟情,人们往往更钦慕从一而终、相伴到老的感情。在真挚甜蜜的爱情中,彼此是对方心中之唯一,这是弥足珍贵的。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20)

无论是爱情、学问还是功名,追求抑或探索的过程,无不缺乏困惑、挫折和失望,苦苦寻觅的过程是最孤独、最煎熬的

这首词作的感情线纵贯全词,先悲而后喜,最后恍然间得到了内心的安然,强调失而复得的感觉。这一瞬间是人生的升华,读来有着一种莫名的感动。

来之不易,好好珍惜。这种美好的境界,因为苦苦追寻而终有所获,正因为在饱尝辛酸之后终于终得幸福,才显得弥足珍贵

辛弃疾是对南宋的讽刺(王国维说到第三境界时)(21)

当人们沉浸到词人描绘的元宵节盛况时,时间仿佛穿梭到了那个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夜晚,人们的思绪似乎也随着游人的足迹来到了那个夜晚。当人们的思绪流连在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神情时,似乎也体会到了他的彷徨与焦灼。

当人们的思绪定格在词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似乎也如同词人一样,体会到了千万次追寻后涌上心头的惊喜。

读这首词,人们的思绪始终被词人的引领着:摇曳沉浸在元宵节的盛况中,心随所动;为词人的苦苦寻觅而纠结,为词人的蓦然回首而惊喜;为词人欢喜,为词人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