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还是十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之所以想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昨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位“为爱奔跑vlog”的朋友发的一段文字(详见下图),那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日三秋还是十日三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日三秋还是十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三秋还是十日三秋

之所以想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昨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位“为爱奔跑vlog”的朋友发的一段文字(详见下图),那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说“一日三秋”,来自《诗经·王风·采葛》,原句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对于这一句中“三秋”的解释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三秋”即三年,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等;一种认为“三秋”即三个季度,共九个月,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大词典》(第1版)、《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合著)等。一种认为“三年”和“三季”都有道理,如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第1版)。当然就我目前手中的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五种成语词典、两种古汉语词典、三种《诗经》)来看,还没有见到把这一句中的“三秋”解释为三个月的。

所以,不要看到两位语文老师对“三秋”的解释不一样就大惊小怪,怀疑老师的文化素养或者治学态度,你看,上边列举的可都是权威资料,他们的解释也不一致,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在治学中是很常见的,一般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只不过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而影响更大。

那么,你要问我对以上三种意见更倾向于哪一种,我比较支持第二种意见,也就是这里的“三秋”当解作“三季”。

“三秋”在古汉语词典(以上提到的两种)上有4个义项:①三个季度,共九个月,例句即“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三个秋季,指代三年,例句是李白的《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③秋季的三个月,例句是王融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④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例句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我们都知道,理解词语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要想确定“一日三秋”中“三秋”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整首诗篇中推断。附诗如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阅读全诗不难发现,《采葛》运用的是《诗经》中很常见的一种结构——重章叠唱,众所周知,重章叠唱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有助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如果把“三秋”理解为“三个月”,就和第一章的“三月”重复了;如果把“三秋”理解为“三年”,则和第三章的“三岁”重复了。所以,关照全诗,把“三秋”理解为“三季”更合适,孔颖达和余冠英先生即持此观点。孔颖达:“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余冠英:“通常以一秋为一年。后代又有以‘三秋’专指秋季三月的用法。在这首诗里,‘三秋’该长于‘三月’,短于‘三岁’,义同三季。”这样全诗由首章的“三月”到次章的“三秋(即三季)”再到末章的“三岁”,层层递进,表达了对情人的深切思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