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白话文版(秦始皇本纪精讲细读)
前言:《秦始皇本纪》是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卷六的内容。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嬴政及秦二世赢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以秦始皇赵政和秦二世赵胡亥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对于其他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极为精要地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活灵活现,把他们的人品和见识都述说地非常透彻,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那段轰轰烈烈又惊心动魄的历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解读方式:对于这种长篇历史古文的解读方式,我采取了逐句详译,然后再解读重点词汇的方式,把那些对于我们阅读构成障碍的节点全部打通,学生可学,闲人可悟,既可以作为学术性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普通人茶后打发闲暇时光的历史故事。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让普通人也可以很轻松地从学术的高度去品鉴和享受学术性作品。
因为原文非常长,所以,采取了分段讲解的方式,每次解读并发布两至三段原文的解读,这样比较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每次读一篇,既不会太累,还回味有余。如果你喜欢品读这种古文和历史故事,可以点击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一起见证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关键蜕变。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第一章 攻城略地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1、十一年,王翦、桓齮(yǐ)、杨端和攻邺,取九城:赵政十一年,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杨端和攻打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攻取九座城池。
2、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王翦攻打阏与城,与王橑和杨端和全部合并为一支军队。
(1)阏与:战国时韩邑,后属赵,在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
(2)并:合并、合在一起,动词。
3、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王翦率军18天(前去攻取阏与),军队返回邺城,在日食一斗粮以下的士兵中,每十人中推举出两人,跟随军队攻取了邺城和安阳,之后由桓齮率领。言外之意,第一次攻打邺城没有成功。
(1)将:率领、带领,动词。
(2)归:返回、回来,动词。
(3)斗食:日食一斗粮。斗食以下:日食一斗粮以下的人。
(4)什(shí):同“十”,名词。
(5)推:推选、推荐,动词。什推二:十个里面推选出两个。
(6)从:跟从、跟随,动词。
(7)安阳:古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
最后一句之前是这样断句的:“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词性和语法导致的断句错误,断句错误之后,对句子语义的解释就变成了和稀泥,凑合着把句子意思顺出来,其实根本讲不通。
第二章 吕不韦之死
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1、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赵政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死了,私自下葬。
(1)窃:私下、私自,动词。
(2)葬:下葬、埋葬,动词。
2、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他的门客中前往参加葬礼的,如果是晋国的人,驱逐出秦国,如果是秦国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人,剥夺其爵位,并流放;如果俸禄在五百石以下且没有参加葬礼的人,流放,但不剥夺爵位。
(1)其:他的,指吕不韦的,形容词性代词。
(2)临:前往,动词。
(3)逐:驱逐,动词。出:驱逐,动词。逐出:动词近义词连用。
3、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从此以后,像嫪毐和吕不韦这种不按照正确的方式操持国事的人,将其家人抄没入官为奴,照此行事。
(1)操:操持、掌控,动词。
(2)道:正道、正确的方式,此处是名词用作方式副词,以正确的方式,按照正确的方式。
(3)籍:没收入官动词。
(4)门:家人,名词。
(5)视:比照,动词。
4、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这年秋天,免除了迁入蜀地的嫪毐门客们的赋税。
复:免除(赋税徭役),动词。
5、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这个时候,全国大旱,从六月起干旱无雨,直到八月才下雨。
第三章 十万平阳军,李斯害韩非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韩王请为臣。
1、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赵政十三年,桓齮率军攻打赵国的平阳城,杀死赵国的将军扈辄,斩首十万多人,秦王来到黄河南岸视察。
(1)平阳:战国赵地,在河北临漳县西
(2)扈辄(hù zhé):赵国大将,受业于儒学,早年随廉颇、庞煖征战,素为赵国佞臣郭开所重用,接管魏国所割让的邺郡三城。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邺,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桓齮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扈辄退保宜安,向赵国告急。不久桓齮攻克赵国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扈辄战死。
2、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这年正月,彗星出现在东方。这年十月,桓齮率军攻打赵国。
3、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赵政十四年,在平阳攻打赵国军队,攻取了宜安城,击溃赵国军队,杀死了他们的将军。
破:击溃、击败,动词。
4、桓齮定平阳、武城:桓齮率军攻占了平阳和武城。
定:平定、攻占,动词。
5、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韩非出使秦国,秦王采用了李斯的计谋,扣留了韩非,韩非死于云阳。
(1)韩非:即,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与李斯同为荀子门下的学生,是李斯的师弟,最终被李斯所害。
(2)使:出使,动词。
(3)留:扣留,动词。
6、韩王请为臣:韩王请求成为秦王的臣子。
第四章 内史腾灭韩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1、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赵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国大规模出兵,一路到达邺县,一路到达太原,攻占了狼孟。这一年秦国发生了地震。
(1)大:大规模地,副词。
(2)兴:派遣、发动,动词。
(3)兵:士兵、军队,名词。
(4)狼孟:今山西阳曲县,战国时赵国地名。
(5)动:震动、摇动,动词。
2、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赵政十六年九月,秦王派军队接收韩国的南阳郡地域,表彰了南阳太守腾。
(1)发:派遣、征调,动词。
(2)卒:步卒、步兵,泛指军队,名词。
(3)受:接受、接收。受韩南阳:
(4)假:通“嘉”。赞美,表彰
(5)守:郡守,名词。
(6)腾:应是人名。
(7)假守腾:之前这句被解读为“任命腾为代理南阳太守”,如此解读是错误的,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应该是“腾假守”。
3、初令男子书年:首次命令秦国的男子们登记年龄。这其实就是在为大规模征兵,统一六国做准备。
(1)初:首次、初次,副词。
(2)令:命令,动词。
(3)书:记录,动词。
4、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魏国向秦国进献土地,秦国设置了丽邑。
(1)献:进献,动词。
(2)置:设置,动词。
5、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赵政十七年,内史腾攻打韩国,擒获了韩王安,全部收缴了他的国土,把他的地盘设置为郡,命名为颍川郡。
(1)内史腾:也写作“内史胜”,战国后期秦国将领(生卒不详)。秦王政时任内史,名腾,姓氏不详。内史腾曾作为秦国代表接受韩国割让的土地,后又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北)管理地方,为秦伐楚奠定了后方基础。之后任内史,管理京城,责任重大,可见秦王政对其信任。
(2)纳:接收、接纳,动词。
6、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这年秦国又发生了一次地震。华阳太后死了。秦国人民遭遇大饥荒。
(1)卒:死亡,动词。
(2)大:严重地,程度副词。
(3)饥:遇到荒年、五谷无收,动词。
第五章 王翦灭赵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1、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赵政十八年,秦国大规模发兵攻打赵国,王翦统率上地的军队,攻占了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羌瘣攻打赵国,杨端和包围了邯郸城。
(1)将:统率、带领,动词。
(2)下:拿下、攻占,动词。
(3)伐:讨伐、攻占,动词。
(4)围:包围、围困,动词。
2、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赵政十九年,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攻占了赵国的东阳,俘获赵王。
定取:平定攻取,动词近义词连用。
3、引兵欲攻燕,屯中山:他们想率兵攻打燕国,聚集军队在中山。
(1)引:带领、率领,动词。
(2)屯:聚集、囤积,动词。
(3)中山:指中山国故地,其国土嵌在燕赵之间。
4、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来到邯郸,曾经与秦王出生在赵国时的母家有仇怨的那些人,全部把他们活埋了。
(1)诸:诸人、众人,名词。
(2)尝:曾经,副词。
(3)仇:仇恨,名词。怨:仇恨、冤仇,名词。仇怨:名词近义词连用。
(4)生赵:出生在赵国,这里的“赵”是名词用作地点副词,在赵国。
(5)阬:同“坑”,活埋,动词。
5、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秦王返回,经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咸阳,始皇的母亲秦国的太后死了。
(1)还:返回,动词。
(2)归:返回,动词。
(3)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处于同一级别的皇后死了也使用“崩”这一特殊词汇。
6、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赵国的公子嘉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逃到了代地,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驻军在上谷郡。这年秦国发生大饥荒。
(1)之:去、到,动词。
(2)立:登记、即位,动词。
(3)军:驻扎、驻军,动词。
第六章 荆轲刺秦王,王贲灭燕国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1、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赵政二十年,燕国的太子丹忧虑秦国的军队来到燕国,非常害怕,派出荆轲刺杀秦王。
(1)患:担忧、忧虑,动词。
(2)至:来到、到来,动词。
(3)恐:害怕、畏惧,动词。
(4)使:派遣,动词。
(5)刺:刺杀、暗杀,动词。
2、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王知道这件事之后,把荆轲肢解以死,然后让王翦、辛胜攻打燕国。
(1)体:分解,动词。
(2)解:本义为分解牛,此处是分解荆轲。体解:动词近义词连用,两个动词都是解体的意思。
(3)徇:同“殉”,丧生,动词。
3、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燕国和代王排除军队攻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击溃了燕国军队。
(1)破:击溃、击败,动词。
(2)易水之西:此处依然是地点名词用作地点副词,意思是在易水之西。
(3)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之时,燕太子丹为其在此饯别,当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条河流因此而名扬天下。
4、二十一年,王贲攻荆:赵政二十一年,王贲攻打楚国。
荆:荆楚,即,楚国。
5、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于是,秦王增加派发步卒到王翦军队中去,终于打败燕太子的军队,攻占了燕国的蓟城,得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级。
(1)乃:于是,逻辑副词。
(2)益:增加,动词。
(3)诣:前往、去到,动词。
(4)遂:终于,副词。
(5)蓟城:燕国首都。
6、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燕王向东占取了辽东的地盘,在那里称王而治。
(1)收:占取、占有,动词。
(2)王:统治,动词。
7、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王翦推说有病而且年老,而辞官回家。新郑反叛。
(1)谢:推辞、借口,动词。
(2)归:辞官回家,动词。
8、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昌平君被迁徙到郢城。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
(1)徙:迁移,动词。此处是被动,被迁移。
(2)於:即,于,至、到,介词。
(3)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4)大:严重地,副词。
(5)雨:下、降下,动词。
第七章 王贲灭魏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赵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打魏国,引汴河的水倒灌大梁城,大梁城墙塌坏,魏王请求投降,秦军全部占有魏国的土地。
(1)引:引导、疏导,动词。
(2)灌:灌注、流注,动词。
(3)城:城墙,名词。
(4)坏:崩颓、毁坏,动词。
(5)降:投降,动词。
第八章 王翦灭楚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1、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赵政二十三年,秦王再一次征召王翦,坚决起用他,让他带兵攻打楚国。
(1)复:又、再,副词。
(2)召:征召,动词。
(3)彊:通“强”,坚决地、硬强地,副词。
(4)起:起用、任用,动词。
(5)之:他,代词,代指王翦。
(6)使:令、让,动词。
(7)将:带领、率领,动词。
(7)击:攻击、攻打,动词。
2、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秦军夺取陈县以南一直到平舆的土地,俘获楚王。秦王到郢陈巡游。
(1)陈县:今河南淮阳。
(2)平舆:秦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北射桥乡古城村。
(3)虏:俘获、活捉,动词。
(4)游:游览、游玩,动词。
3、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水以南反叛秦军。
项燕:项羽的爷爷,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
立:拥立,动词。
为:成为、变成,系动词。
反:反叛、反抗,动词。
4、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赵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进攻楚国,击溃楚军,昌平君死去,项燕最终自杀。
第九章 天下大酺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1、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赵政二十五年,秦国大举发兵,秦王派王贲带兵,攻打燕国的辽东,俘获燕王喜。
2、还攻代,虏代王嘉:返回的路上攻打代国,俘虏代王嘉。
3、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王翦最终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越国的君主,设置会稽郡。
4、五月,天下大酺:这年五月,秦王下令天下人欢聚宴饮。
酺(pú):欢聚饮酒,动词。古代国有喜庆的时候,举行的庆祝活动。
第十章 王贲灭齐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1、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赵政二十六年,齐王建和他的相国后胜派遣军队,防守齐国的西部边界,不与秦国往来。
守:保卫、防守,动词。
通:沟通、交通、交往,动词。
2、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秦王派将军王贲从燕国南部发兵攻打齐国,俘获齐王建。
下面可以对照着地图,把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径重温一遍。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概念,在地理、政治、文化、历史上才首次出现,可以说,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大秦的天下,看着下面这副《秦疆域图》,这种感觉更加感同身受。虽然秦国统一的历史极其短暂,但是,在统一过程中人口和资源的流动,以及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国人就再也不接受四分五裂的状态,天下一统成为永远的追求。
本文共6602字,字字斟酌再三。如果你认真品读,会如同当年站在太史公身边,在昏黄的油灯下,亲眼看着他写下的这一行行的文字,如果品读地再认真一些,仿佛能看见太史公一笔一划写下的每一个字,历史仿佛在一瞬间被拉回到两千年前。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关注,码字不易,这种认真且烧脑的码字更是尤为不易,您的认可是我持续更新和继续创作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