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弗洛伊德基本观点的心得体会(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笔记1)

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我们的旅程,从弗洛伊德开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弗洛伊德基本观点的心得体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弗洛伊德基本观点的心得体会(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笔记1)

关于弗洛伊德基本观点的心得体会

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我们的旅程,从弗洛伊德开始。

一、从催眠到自由联想

一切起源于对癔症病人的诊断。

癔症,指的是没有生理病理基础,而产生的一些症状。弗洛伊德对癔症的解读是:患者把不能接受的事实、想法,抛开到意识之外,引发的躯体上的疾病。

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手部麻痹是常见的癔症,多出现在因早期家庭教育视性为洪水猛兽,而又遭受荷尔蒙冲击的青春期少男少女身上,通过手部麻痹,杜绝自慰这一邪恶之举。但在意识层面,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动因。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癔症的研究》,【精神分析】这个词汇第一次被创造并使用。

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患者是充满冲突性秘密的人,治疗要取得效果,就要获悉这些秘密,将其呈现在患者面前。

但这些秘密都在意识之外,意识层面,患者不但不帮助咨询师了解秘密,反而构起坚固的防御,阻挠咨询师探寻的尝试(一开始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是意识层面,后来他认为防御也是潜意识层面,因为如果意识层面有防御的动机和动作,那意识必然也知道防御的对象)。

那该如何绕开意识的防御呢?当时流行的做法是催眠:让患者进入半梦半醒的状态,麻痹意识,意识之外的内容得以自然浮现。

弗洛伊德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并在临床应用催眠的技巧,很快发现了催眠的局限:催眠确实可以让咨询师获悉患者的秘密,并告知患者本人,但因为患者在意识层面,并没有亲自参与探寻的过程,意识会排斥这些过于耸人听闻的内容,把它们当做与自己无关的故事看待。他们可以获得知识上的理解,但无法产生经验上的察觉

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苦苦思索,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格结构的【地形模型】理论。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无意识是被排斥的想法和情感,是癔症病人隐藏的秘密;前意识是经过一轮审查后,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内容;最后就是意识层面,自我可以清楚察觉的想法和情绪。

在精神分析技术层面,弗洛伊德确定了自由联想的方法,也就是让患者躺在长椅上,身心放松,把任何脑中闪过的念头和想法说出来,这时患者是清醒的,但防御机制是松懈的。咨询师在语言的碎屑中挖掘意义和联系,并将发现告知患者。

如果说催眠是绕开防御,自由联想就是瓦解防御。

但在临床上,自由联想也有问题。阻碍想法浮现的阻抗和患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比如把咨询师看作自己严苛的父亲,从而不敢畅所欲言,使得联想并不如想象般那么自由。弗洛伊德的天才在于,每每把表面的挫折,转化为探索更深真理的钥匙。

阻抗与防御是同一股力量,背后是意识之外的真相。而移情,可被用来观察患者的应激方式,也是咨询师把自己当做工具这一思想的早期应用。阻抗和移情,不是治疗的障碍,恰恰是治疗的突破点。

弗洛伊德从自身经验出发(弗洛伊德对自己进行了2年的自我分析,主要是依靠梦,将分析和研究的成果发表,也就是著名的《梦的解析》),指出梦其实就是一种自由联想。在梦中,意识的审查机制还在,冲突还在,被禁止的想法只能通过凝缩、置换、象征这些方式伪装自己,获得满足。

梦是冲突愿望的伪装满足 —— 弗洛伊德


二、本能驱力

在临床中佛洛依德进一步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病灶,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的创伤事件,而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卷入了性。弗洛伊德因此提出【幼儿诱惑理论】,认为所有神经症的根源是在幼儿的经验中过早引入了性,且多是来自父母的引诱。当他将这一解释告知患者时,大部分患者在思索后都会认定确有其事,但这反而削弱了理论的合理性。

佛洛依德再次展现出自己的天才,他推翻了自己的理论,完成从日心说向地心说的大反转:幼儿的性幻想并不是来自外部的污染,而是来自幼儿心灵本身。佛洛依德据此发展出其理论的核心:本能驱力理论

他认为,心灵是释放触动它的刺激的装置。刺激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内部刺激的核心,是性本能

弗洛伊德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性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兽性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养育、教育,就是对兽性进行驯化、文明化,使得他能够融入人类社会。但兽性一直存在着,只是被压抑、监管、防御住了。兽性与人性的冲突时刻在进行着,这就是人的本质。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的结构就是冲突和防御编制而成。

性本能有其生理基础,它来自于生理的紧张。想象下你保持一个坐姿不动,肌肉紧张僵硬,这时产生的强烈想要伸个懒腰,以释放紧张的冲动。性本能便是来自于躯体的紧张。弗洛伊德还有一个理论,认为痒的感觉是性欲的体现,刚射精的男人和丧失性欲的老人不会感到痒。感兴趣的可自行验证。

(如果我们单独考察爱,爱是一种心灵层面的紧张)

儿童的性本能的发展,会随着儿童身体不同部位的渐次成熟,经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这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区分和核心主题在这里不做展开,后面介绍马勒的自我发展阶段理论时,结合在一起看有个参照。

弗洛伊德认为,经过这三个重要阶段,个体的人格结构基本上就确定了。后面的人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要么是被童年治愈,要么在治愈童年(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很多后继者则将个人的发展拓展到完整的生命周期)。在这期间产生的性欲的冲动,会在成年期以伪装的(神经症症状)和未伪装的(性变态)的形式保留,而较为理想情况是转变为升华的满足形式(比如艺术、摄影)。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性学三论》,提出上述儿童性欲、升华等理论。

一战后,可能有感于战争的残酷,弗洛依德在本能驱力中加入了攻击本能,形成【双重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也趋向暗黑,认为压抑是避免人们相互伤害的合理社会控制形式。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提出结构说,也就是为人熟知的本我、自我、超我。心灵的交锋,都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展开。

这也标志着精神分析从对本我的关注,逐步转向自我。1936年,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发表《自我与防御机制》,1937年,哈特曼发表《自我与适应问题》。弗洛伊德主义的自我心理学开始发展起来。


三、留白

弗洛伊德本人,是弗洛伊德一生分析的对象。我不能准确知道他的理论中,多大比例来自于自身的经验,但他的自身经验,却可在他的理论中得到自洽的解释。

他曾在自传中坦陈,从40岁开始,他就停止了性生活。这正是他构建精神分析的恢弘大厦的起始之年。正如他在《性学三论》中说的:性本能力量的目的从直接满足性欲转换为新的目的,转向新的方向,即所谓“升华”。

或许究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解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