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1)

(年轻时的马三立)

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山北斗,他的表演风格独特,不是上来就想逗人乐,不是“硬山搁檩”,而是注重情理,先说几句闲白儿,铺平垫稳入正活。在用包袱把观众逗乐时,他自己反而好象不明白大家为嘛乐?这么一来,台下观众更乐了。

马三立为什么能在相声界异军突起?其成功原因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点:家学渊源、文化水平高、勤学苦练、演出经验丰富。相声同行们都说马三立的相声“磁实”,这个“磁实”背后有太多故事。

1

马三立的相声源自家学,基因决定一切。马家祖居甘肃永昌,马三立的祖父马诚方说评书《水浒》,在北京小有名气。父亲马德禄说相声,是恩绪的徒弟,相声八德之一,外号相声公司,擅长文哏,以“会得多、使得活”著称。母亲恩萃卿是恩绪的女儿,木板大鼓演员。

(左二为马三立,右一为马桂元)

马三立1914年出生在北京。1917年,马三立3岁,父亲马德禄与自己的师兄万人迷李德钖,从北京来到天津,在杂耍园子说相声。一家人也来到天津,自此定居,住在南市福安街同善里的大杂院。也是在这一年马三立的母亲去世,父亲娶后母丁氏。

马三立8岁时跟父亲路过相声场子,头一次进去听,玉德隆、李瑞丰说相声,他乐得趴下直不起腰来。后来又缠着父亲去,但父亲不肯答应,因为想让儿子读书改换门庭。

马德禄作为相声八德之一,地位不低,但要不是因为傍上了万人迷,还是得撂地,收入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吃饭。现在马德禄与万人迷搭档,挣的钱不少,所以想让两个儿子念书。马桂元是天津东马路甲种商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平民百姓中可以说是高学历了,偏偏被万人迷看中,劝马德禄:“桂元是个说相声的料,说嘛是嘛,学嘛象嘛,看来命里注定吃这碗饭!”马桂元自己也太爱相声,马德禄又不能驳万人迷的面子,只能同意桂元拜万人迷为师,正式说相声。这么一来,改换门庭的重任就落在了马三立身上。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2)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3)

(民国时的天津)

怎奈万人迷突然去世,马德禄孤掌难鸣被燕乐解雇,只能去撂地的相声场子搭伙,收入与以前天壤之别。马三立只好退学,拜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正式入了说相声的门户。不过马三立的相声主要还是父兄教的。

马德禄脾气还算好,马桂元心气高,脾气大,对自己对别人要求都严。无论什么段子,甚至包括小笑话,他都要求马三立必须练到词准、尺寸准、包袱抖搂准。哥哥还总问他,这句词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这里为什么要有这个动作?让他反复琢磨、理解。马三立要是背不下词,哥哥抬手就是一拳,抬腿就是一脚,左右开弓打嘴巴,抄起藤条、戒尺狠打。多年以后想起来,马三立心里还犯哆嗦。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痛打,让马三立真正长了能耐。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4)

(年轻时的马三立)

2

说相声的世家出身的很多,马三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关键还是他上过学。过去说相声的,几乎没有上过学的,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马三立7岁在天津上小学,由初小到高小,又考入天津汇文中学,是汇文中学第二十一期的学生。汇文中学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主办,成立于1890年,是天津市最早的学校之一,能进这所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汇文中学每逢星期四有体操班(体育课),马三立喜欢打篮球,但身体太弱,同学不带他玩儿,主要是担心给他撞伤了。阴天下雨,体操班改在教室里上。老师知道马三立出自相声世家,让他上来表演一段。马三立说了一段《怯跟班》,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从那之后,每逢上体操班天气不好,马三立就给同学们说相声。时间长了,肚子里没货了,回家就背着父亲,求哥哥教他段子。这么一来,马三立成了汇文中学的风云人物。学校联欢会上,有一个叫郑钧的同学给他捧哏,两人表演《打灯谜》《算人口》《绕口令》。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5)

(天津汇文中学)

马三立下海后,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学哥哥马桂元念古诗古文,《醉翁亭记》《滕王阁序》《铜雀台赋》等名篇倒背如流,越是文词儿绕嘴的段子越下功夫,这也体现了他确实比其他演员文化基础更好。

当时的相声表演,很多都是以三俗和低级趣味取胜。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马三立,在相声界相比而言可称学养深厚。他独辟蹊径选择了一批以说为主的“文哏”“贯口”,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贯口活《开粥厂》《夸住宅》《白事会》,文哏的《文章会》《窝头论》《暗八扇》《西江月》,就连《卖挂票》《绕口令》,他都有自己的路数特色,跟别人使的不一样。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6)

(民国时的天津)

3

马三立的成功学,更离不开勤学苦练。他年轻时,天津卫汇聚了北京的、东北的、唐山的相声艺人,说相声想在天津站住脚不容易。马三立觉得,既然把相声当作终身职业,就要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

他常以一句话鼓励自己:“人能学会,我何不会?”他下狠心学相声,脑子里全是活,越是技巧高难的段子,他越下苦功夫,要求自己必须练到“得心应口”。

相声表演讲究“一遍拆洗一遍新”,马三立每次演完以后都找人帮着提意见,找出优缺点,再使的时候就知道优点在哪儿,应该发扬;缺点在哪儿,应该纠正。他会二百多段相声,但是对自己不擅长的相声,有些后来就不使了,因为觉得不能瞎蒙,也不能糟践活。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7)

(马三立与侯宝林)

4

丰富的演出经验,是马三立成功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马三立第一次在茶社表演是上中学时。他溜进南市连兴茶社,遇见父亲的徒弟高桂清,高桂清让他上去试一段,并主动提出为他捧哏。马三立鼓起勇气说了段《八扇屏》。他很紧张,下台时背心都湿透了。高桂清还给了他十个铜板的份儿钱。

马三立15岁拜师下海不久,就去南市或者河东地道外撂地。白天撂地,晚上去花街柳巷“串巷子”。当时马三立的搭档是朱阔泉,后来朱阔泉收了一个徒弟,就是侯宝林,再后来侯宝林代拉师弟,收了马志明。

他也曾出去跑码头:搭小船去咸水沽、葛沽、塘沽一带;去杨柳青、沧州、德州等地撂地、赶庙会;又从唐山、古冶、开平、昌黎,一直到了秦皇岛。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8)

(马三立)

马桂元、马德禄相继去世后,马三立夫妻带着四岁的侄儿和一岁的女儿,搬到南市三不管,租了一间房子。他在南市、鸟市、谦德庄、地道外一切可以说相声的地方,早、中、晚连轴转地说相声,以撂地为主,挣钱糊口。

抗战爆发后天津沦陷,人们没心思说相声了。奉天(沈阳)小西门翔云阁茶社来天津约角,为了生活,马三立去了奉天,在当地首次与张庆森合作,一段《报菜名》一炮打响。

当时曲艺园子的惯例,大轴是京韵大鼓,“倒二”是相声。40年代,“京韵女鼓王”林红玉由北平来天津宝和轩茶社演出,唱单弦的王剑云推荐马三立,马三立第一次进园子演“倒二”。马三立和焦少海的徒弟耿宝林搭档,开演前三天都是日夜两场,头天《开粥厂》《文章会》;二天《绕口令》《西江月》,三天《戏迷药方》《白事会》。场内气氛一场比一场热烈。这一年马三立26岁,说了整整10年相声之后,他终于火了。

戏园、剧场、广播电台都来约他。他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几乎每天必来捧场。这些人从六七个发展到二三十个,风风雨雨追随马三立几十年。(文:何玉新)

刘宝瑞马三立相片(马三立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9)

(摇滚马三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