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白帝城学到了什么(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一句话)
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事大家都不陌生,在那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说出了“吾儿刘禅若没有作为,汝可取而代之”的话,最终换取了诸葛亮的惶恐和一片忠心。但是近来新读《三国志》,我却有了新的看法,我认为刘备此话并非是对诸葛亮说的,而是对另一位辅政大臣李严说的。而在这背后,更是隐藏着蜀汉内部的激烈矛盾。为何是这样呢?请看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白帝城托孤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而归,蜀汉的精锐几乎丧失一空,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最终身死白帝城。在临死之前,刘备进行了托孤一事。刘备托孤,将刘禅托付给了两个人,即诸葛亮和李严。其中诸葛亮为正为丞相,李严为副为中都护。
对于刘备这种职责划分,诸葛亮大家比较明白,丞相自然是管理各种政务。那么李严这个中都护是负责什么的呢?在《三国志》中说,李严是负责管理内外军务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管政,李严管军。在这里,我们可以拿东吴孙策托孤的事情来做一个比较,大家就更明白此时的职责划分了。在孙策临死前,他曾经如此安排臣下辅佐孙权:
“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也就是说,在孙策托孤的时候,周瑜就是中护军了。因此同理,此时李严在蜀汉的地位就相当于当年周瑜在东吴的地位了。周瑜在东吴的地位我就不用多说了。因此我们便可以明白作为辅政大臣的李严的权力有多大了。
李严在托孤时地位极高
除此之外,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出了如此一番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的意思是说,刘备认为诸葛亮很有才能,而自己的儿子刘禅则差了很多,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让诸葛亮直接顶替刘禅算了。
我猜诸葛亮这个时候的心情势必不是欢喜,而是惶恐。因此诸葛亮赶紧对刘备说,我一定会尽忠尽力,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
刘备所说的这句话,成为了后世人所津津乐谈的一个桥段。人们对于刘备为什么会说这个话,刘备这个话是什么意思,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白帝城托孤的桥段,引来了大家的津津乐道
猜测一: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和,因此可以把皇位相托。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刘备诸葛亮之间完全是君臣之间的典范,甚至刘备可以把整个蜀国都托付给诸葛亮,把自己复兴汉室的愿望也托付给诸葛亮。
这个猜测我认为不对。一个君主无论多么伟大,在没有被胁迫的情况下是不会将自己打下的基业托付给外人的,即便是刘备也不可能。另外,在之前刘备也一直没有太重用过诸葛亮。入蜀的时候刘备依靠的是庞统、法正;夷陵之战依靠的是马良等人。因此此猜测有问题。
猜测二: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的心思,看他有没有谋逆之心。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刘备担心自己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霍光”,因此提前说了这些话来试探诸葛亮,倘若诸葛亮有叛逆之心,那么就可以立即杀了他防止内患。
这个猜测我认为不对。首先我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有着信任前提的,不然刘备完全可以在托孤之前就放逐诸葛亮,甚至可以不让他当托孤大臣。另外,此时的蜀汉已经是波折四起了,外有孙吴、曹魏虎视眈眈,内有大族、南蛮叛乱四发,退一步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问题而且刘备杀了他的话,带来的只会是更大的动乱,可能弱小的蜀汉就会因为这场风波自我灭亡。因此刘备是不会干出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的。
猜测三:刘备熟知诸葛亮的性格,因此故意说这种话以激起诸葛亮的忠诚之心。这个说法我持保留意见,但是仍然认为有一定问题。一方面我认为刘备确实有这个想法,想要让诸葛亮可以尽心尽力地去辅佐刘禅;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刘备以如此拙劣的办法来唤醒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另外,刘备的这句话反复之间说了三次,如果是为了唤起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一便足矣,自然不需要三次,这一点我会在下面继续叙述。
最近读了一些侦探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很吸引我,那就是当你排除掉所有的可能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一种,不论多么荒唐,都是真相。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比较惊人的解释:这句话并非仅仅是对诸葛亮所说,而是同样对托孤重臣的另一人,李严所说。这句话是对诸葛亮的暗示,是对李严的警告。
白帝城托孤的主角可不仅仅是诸葛亮和刘备
二、为什么是对李严所说的?我想写到了这里大家自然是议论纷纷,明明是对诸葛亮说的话,为什么你说是对李严说的?下面是我的分析。
首先来说,刘备托孤的时候前后三次说了意思差不多相同的话。之一记载在《先主传》中:
“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鲁王即刘备的次子刘永,当时跟随在刘备身边。刘备这句话,看似对刘永所说,实则也是对刘禅所说,意思是我死了之后,你们兄弟几个都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诸葛亮,有什么事情多跟诸葛亮商量。
后两条是记载在《诸葛亮传》中,其中一个是刘备亲嘴对诸葛亮说的,即上面那个刘备所说的“君可自取”的话;另一个则是刘备下达给刘禅的诏书,其中写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我们试想,倘若刘备是想暗示或者是试探诸葛亮,完全可以偷偷摸摸地跟诸葛亮说,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以至于让全部人都知道他说了这句话。但是此时我们可以想象,刘备先后三次说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表示了对诸葛亮的器重。一次是对自己的次子说的,一次是对诸葛亮说的,一次干脆就直接下诏书了,这样重复三次,是为了确保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这句话。
我们设想一个情景,刘备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他死后将公司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并且吩咐自己的两个副总要照顾好自己的儿子,而且刘备反复说其中一个副总有能耐,要自己的儿子多与这个副总商量。是说明刘备想让这个副总看自己儿子不行就夺了公司吗?并非如此,刘备此举更是为了表示诸葛亮更加重要,比李严重要!让刘禅在面对各种大事的时候应该多听诸葛亮的话而不是李严的话!甚至默认在特殊的时候诸葛亮可以代刘禅使用君主的权力。
托孤大臣自然是要分个主次,为何这个主次之中是以诸葛亮为主呢?又为何给诸葛亮如此大的权力呢?那就跟刘备集团的内部权力结构有关系了。
值得一说的话,刘备同样意思的话实际上说了三次
三、刘备集团的内部权力结构刘备建国之时,他的内部权力结构非常清晰明了,但是十分复杂多样。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三股势力:
第一股势力:以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糜竺等人为主的刘备旧人势力。这一批人来自四面八方,伴随着刘备南征北战,即便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刘备,因此属于刘备最为忠心的势力。在蜀汉建国后,作为回报刘备将这一批人放在了蜀汉政权的最高层。但是在刘备托孤之时,这一批旧人势力基本上损失殆尽,可以说是所剩无几,即便是剩下来的人,也多是能力不足,难以扛起这股势力的重担。
第二股势力:以诸葛亮、庞统、马良、黄忠等人为主的荆州势力。这一批人主要来自于荆州,大多数人都出身自荆州世家,依靠着荆州的地望而活跃于蜀汉的上层。其中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人都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因为其人员素质比较高而且加上刘备地盘的重点之一是在荆州,因此这一批人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中下层地位。但是在吕蒙白衣渡江以及夷陵之战中,因为荆州的丢失加上大量荆州人士战死,这一批荆州势力也大受打击,实力大大萎缩。
前两股势力随着刘关张之死而衰微
第三股势力:以李严、黄权、法正等人为主的益州势力。这一批人主要来自于益州,几乎都是出自益州世家,因为刘备巧取豪夺了益州以及对于益州士人的不信任与不重视以及刘备对于益州近乎掠夺性的统治,这一批人对于蜀汉颇有不满并且长期处于蜀汉政权的中下层。但是随着荆州的丢失,益州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这一批人便面临着一个矛盾,即在自己家乡却被外人统治的矛盾。
因此大家发现了吗?夷陵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旧人势力以及荆州势力完全可以吊打益州势力,但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益州势力便隐隐约约有占据上风之势。只有另外两个势力联合才能够与益州势力相对抗。而且此时的益州势力蠢蠢欲动,颇有想要翻身为主之势。
刘备颇受益州势力反对
此后刘备托孤,表面看似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实则托孤给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势力和旧人势力的结合以及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势力。
而刘备托孤之时再三强调诸葛亮的重要性,实则是在暗示李严荆州势力和旧人势力始终是要压你们益州势力一头的,在必要的时候,诸葛亮可以代替刘禅实行君主权力去打击你们益州势力。
因此刘备托孤,一方面是对诸葛亮的一种暗示,我赋予你权力去打击益州势力,以保全我江山基业;一方面是对李严的一种暗示,我已经给了另外一派打击你们的权力,奉劝你们最好保守一些,看好你们益州势力。
在最后,诸葛亮明白了刘备的暗示,运用刘备赐予自己的权力成功打击了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势力,李严本人也因此被贬为平民,终其一朝,益州势力大受打击,并且没有掀起大的波澜;而李严没有明白这个暗示,却幻想着益州势力和另外两个势力平起平坐,甚至想着巴、蜀分治,自己独揽大权,最终败于诸葛亮之手。
因此刘备临终前的一段话,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了一场极为激烈的政治斗争,可以说这是刘备临死前最后一次政治远见了。
李严最后被贬黜
四、总结千百年来,对于刘备所说的“君可自取”这句话人们有着无数的猜想。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是对诸葛亮和李严为代表了两大权力集团的暗示。
说实话,刘备临死前说的这句话实则是其最有政治远见的一句话。通过刘备这句话,诸葛亮成功打击了益州势力并且巩固了蜀汉的统治,为未来北伐的内部平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刘备之深思远虑可见一斑,乱世枭雄看来还是颇有本事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