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道的街区(在无人的街角期待井市)
老旧的街屋和杂乱的便利店,积满了时间的灰尘。却有人愿意在浮躁喧哗的时代,在不起眼的元素前驻足。
充斥在平淡生活里的人间治愈,
在郑开翔的画笔下沸腾出滚烫的烟火气息。
▲ 郑开翔 Cheng Kai-Hsiang:
1982年生,台湾屏东人。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应用美术系,是台湾第一位以水彩技法系统化记录街屋文化的全职艺术家、城市速写画家。
兵役结束后,郑开翔在2014年开始接触城市速写(Urban Sketching),用画笔记录生活日常。
由于对绘画的热情且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申请退役,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中。
01
“ 水彩捕捉生活 ”
先用钢笔勾线,再用水彩大面积铺色,刻画细节,没有与众不同的作画步骤,画面效果却让人耳目一新——
笔锋秀挺、抑扬顿挫是钢笔的优势,恰恰也成为线稿潇洒的点睛之笔。
速写的线条疏密有致,有杂物细节的“紧”,就有人物神态的“松”;
有渺小事物集中的塑造和刻画,就有大面积的留白;
长短交错,深浅起伏,笔头随着手腕的转动,可以刚劲有力,也可以柔美洒脱。
对于水彩,他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不同以往印象中透明轻薄的效果,反倒更偏向油画颜料堆叠出来的厚重感,浓郁的颜色迫不及待地想要从纸上抓住你的眼球。
内容上的写实搭配艺术手法的烘托,人间的烟火气息呼之欲出。
这些在生活里普通常见的事物,有条不紊地堆叠在画面中,拼贴出正宗的“台湾至味”。
02
“ 美得像自己 ”
不仅家乡台湾,这些在快节奏的发展脚步中被落下的小小市井,是每一座城市都会有的缩影。
因为“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建筑”,郑开翔选择以街屋为题材,但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街景,也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对于凌乱的工具铺子、随意支起的小摊落、杂草肆意生长的老房子,郑开翔用“可爱”来形容他们,
“我想告诉大家,确实这些东西不见得是典型的美,但他也是属于我们的文化”。
家乡屏东也因为都市的发展,原本村落、茅舍也顺应经济时代消亡,
但郑开翔却说,
“为什么我们不能美得像自己?”
显然,在郑开翔眼里,荒芜的茅草屋中也一定有生机勃勃的气息,一草一木在他的笔下尽显灵动。
台湾设计师张真辅说:“街屋,是认识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开始,全世界都一样。不管人在何方。”
刚接触城市速写时,郑开翔就下定决心要画满100张街屋景色。
“100间街屋,100种看见台湾的方式”,《街屋台湾》囊括了郑开翔对传统建筑的见解。
作为第一本系统化、以水彩绘图记录台湾街屋文化的艺术书籍,一切不起眼的事物,都在这本书里散发着生命的温度。
03
“ 最贴近生活的行走 ”
“我们能不能用温柔的心来对待一座城市?”
这是郑开翔来到新城市创作的初衷。
他对于一个城市初衷的定位和捕捉,往往在不起眼的街角和小铺——
当我们以打卡网红店、商业街的方式走马观花式地给旅途画上潦草的句点,郑开翔则喜欢背着画具,从车站出发,以漫游的方式随意行走。
“如果是用画画的方式,就必须坐在一个地方比较长的时间,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中,路边的阿嫲会来跟你聊天、开玩笑,或者很热情地端水给你喝”
谈及背着画具的旅行,郑开翔有很多自己的回忆,
“这些画面都是之后对于这幅画的回忆,远远胜过一张精致的照片。”
对着杂乱无章的街屋席地而坐,眼睛在沉默观望,手却片刻不停地勾勒出轮廓,犀利精准,这是速写的魅力,也是郑开翔看待一座城市的眼光。
“我喜欢以绘画的方式记录生活,由于感慨现代人习惯快速的生活步调,却鲜少放慢速度去感受生活周遭的美。”
温暖治愈的城市,悠远漫长的时光。
别具一格的手账,对旅行注入了活的灵魂——
炊烟氤氲,
这是洋溢在人间的烟火气。
文稿:子平
编辑:子平 / 雪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